•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辽宁新闻 > 辽宁艺术大师刘喜廷去世 享年86岁
  • 辽宁艺术大师刘喜廷去世 享年86岁

    时间:2018-02-27 19:57:47  来源:  作者:

    原标题:一生的导演 艺术大师刘喜廷去世 享年86岁

    辽宁艺术大师刘喜廷去世 享年86岁

    2月23日上午11时,原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辽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原辽宁儿童艺术剧院院长、辽宁歌剧院院长刘喜廷去世,享年86岁。

    这位曾经执导过《报春花》、《人参娃娃》、《凌河影人》、《夕照》等话剧、儿童剧的著名导演,在病痛折磨30多年后,完成了“一生的导演”的夙愿。

    从事导演工作50多年 执导上百台各种艺术门类

    刘喜廷从事导演工作五十多年来,先后导演了百余台话剧、童话剧、歌剧、京剧、评剧、大型歌舞会、轻音乐会等。在戏剧和教育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推动辽艺导演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由他执导的话剧《报春花》获国庆30周年全国话剧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导演刘喜廷与李默然有着几十年的友谊,1954年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成立时他们就一起工作,共同走过60多年戏剧岁月。他与李默然合作过3部话剧:《报春花》、《短夜长歌》和《夕照》。《报春花》是一部感人的作品,3年间,演出400余场。刘喜廷说,主角李健由李默然扮演,从分析剧本李默然就开始参与,他带领剧组到瓦房店纺织厂体验生活,他好像真是一个厂长,参加厂委会,到车间与工人交朋友,听书记、厂长和工人谈话。舞台上李默然打破了以往戏剧中厂长高大全的形象,一个活脱脱的、平易近人的厂长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

    李默然1990年代中期准备退出舞台,他给自己准备的告别演出就是小剧场话剧《夕照》,这部戏的导演也是刘喜廷。

    值得一提的还有他编剧、导演的儿童剧《人参娃娃》,那也是他人生中比较凶险的时刻。

    1982年执导《人参娃娃》时,刘喜廷突然昏倒在排练场,诊断后发现是脑膜瘤。刘喜廷没有被疾病击倒,他后来还开玩笑说自己是“三刀九架”,指自己脑子开了刀,心脏上了支架。

    《人参娃娃》当年获得全国儿童剧观摩演出的优秀创作奖和优秀演出奖,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此后又捧得多个奖项,创造了“南有《马兰花》、北有《人参娃娃》”的儿童剧佳话。

    他导演的世界著名轻歌剧《快乐的寡妇》曾获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奖、第二届文华奖、文华导演奖;他导演的小剧场话剧《夕照》获1993年小剧场展演优秀剧目奖、导演奖;由他执导的话剧《凌河影人》获第十一届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他是一生的导演

    辽宁歌剧院副院长、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张岩生是刘喜廷担任辽宁歌剧院院长的时候亲手招进来的,他遗憾的是刚被招进来,刘喜廷就离休了。

    回忆起刘喜廷导演,张岩生也是感慨万千,因为刘喜廷正经历了张岩生大学刚毕业到职业成熟期两个阶段,这也是人与人之间难得的缘分。

    1992年,张岩生去考辽宁歌剧院,这时已是第三轮招考,张岩生唱了《费加罗婚礼》中的一段咏叹调,第二首选了《共和国之恋》,唱完两首,担任主考官的刘喜廷很干脆地说,你怎么第三轮才来报考?这是很优秀的男中音,赶紧过来上班吧,过来排《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张岩生没想到的是,刚上班没多久刘喜廷就到了离休年龄,虽然他还时不时出来执导,但多是话剧和儿童剧了。

    直到辽宁文化薪火相传计划,刘喜廷和张岩生的缘分又被连接了起来,刘喜廷成为张岩生的老师,成为辽宁艺术“传帮带”里的一对师徒,师生二人开始合作轻歌剧《在那遥远的的地方》。

    “那段时间他身体特别不好,我是他的执行导演,又要赶上省艺术节的演出,那段时间他真的是在拼命坚持,大家都劝他,能休息就休息吧,不要这么拼,但是他只要站在舞台上,就又精神了起来。”

    其实当时情况比大家想象的还要凶险,2007年刘喜廷排演轻歌剧《在那遥远的地方》正是他心脏做五个支架的第二天,有人说他在玩命导戏,他却说:“一导戏,我就啥病都没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排练40多天里,每天他都带病坚持排戏,这种精神感动着每一位演职人员。

    在沈阳中华剧场首场演出,演出结束上台与演员握手庆贺演出成功时,大家看到75岁的刘喜廷满脸汗水,后背的衣服都湿透了,他的心脏一直在疼痛,但他仍然坚持把首场演出的意见记录下来。

    张岩生说,刘喜廷老师真的是一生的导演,导演的门类、涉猎的范围都是手到擒来,戏曲、歌剧、话剧、儿童剧……时代给了他的机会,他一点都没放过,他对表演体系的理解,深刻得让身边所有人都吃惊。

    “尽管是退了多年,身体还不好,但我们合作那次他就强调,我们这种表演一定要打开第四堵墙,后来他也要求了舞台要深入观众席,两条通道和表演的舞台,尽管有人质疑,但事实证明了他引领了辽宁很多艺术形式的发展方向。

    刘喜廷艺术感言:戏剧创作是个性的东西。我们曾有一次,十几个人在一起写剧本,从7点到11点,你一句我一句,硬是没憋出来一句大家认可的台词。后来把任务分了,一人写一场,我分到了一场,回去一会儿就写完了。我对自己写过的东西、拍过的作品、读过的书,包括童年时听的书、看的戏,烙印非常深刻,许多细节我现在还能记得清楚……

    我认为,戏剧应该现代化。你要写人、在舞台上塑造形象,时代前进了,戏剧也应该前进,老一套没市场,就应该现代化。要创新,有新的东西,受众才会接受。“发送美学”和“接受美学”才能接上火儿。

    其次是要民族化。你只有中国化了,才能在中国站住脚。我把导演、表演多种流派归两大类:幻觉派和非幻觉派,前者制造真实,让观众相信台上发生的一切都是真的;后者注重写意,就像京剧,一桌两椅,写意。两派都要民族化、现代化。写实是基础,写意是表现方法,要让观众喜欢。

    现在有些节目,是坑了一代人,小孩子看什么学什么,“孟母三迁”,也是考虑的周围环境对孩子影响这个因素。文化是潜移默化的东西,我们如果只注重抓“一手儿”、抓“一头儿”,那显然不行。必须抓普及,现实主义要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