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辽宁新闻 > 张新波:用手机电影找到沈阳文化的“三分钟”
  • 张新波:用手机电影找到沈阳文化的“三分钟”

    时间:2018-02-27 19:57:39  来源:  作者:

    “今年,我将用手机为沈阳拍摄一部微电影,微电影的名字叫《找北》,希望通过这部微电影,让外界了解沈阳的风土民情和文化。”

    春节期间,香港导演陈可辛用手机拍摄了一部名为《三分钟》的微电影火爆朋友圈。今年,沈阳作家张新波也将用手机拍摄的方式,为家乡制作一部微电影。

    海岩为沈阳作家张新波点赞

    2月23日,东北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文化公益沙龙举行了“作者面对面——《对角线》”的活动,邀请沈阳作家张新波带着他的作品《对角线》做客16楼书香阁。

    张新波出生于沈阳,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曾任《沈阳青年报》记者、新华通讯社《奥运快报》美术总监、《重庆青年报》总编辑、海航集团北京视觉空间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为独立出版人。

    在图书出版方面,开启了“纸本电影”新概念,著有《死于爱》《对角线》《放映北碚》《奉天城韵》等一系列作品。著有城市系列小说《成的都》《老男人与海》《破瓶子长个好嘴儿》。

    著名作家海岩曾经这样评价张新波:“论文字他风格独特,论影像他个性鲜明。他是纸本电影的创造者,影像和文字相得益彰。他的成就当之无愧。”

    走出去才发现最爱大沈阳

    近年来,张新波从沈阳走到北京,从北京走到重庆,从重庆走到海南、厦门。

    张新波说:“我走出去之后,我发现自己最爱的城市还是沈阳,我曾经为沈阳专门出版过一本书,书名叫《奉天城韵》,这本书是我的日志,也是我读城的心得。666张图片在《奉天城韵》里没有起承转合,没有所谓的谋篇布局,每一段文字看似信手拈来的组合,实际是心灵的悸动。在我看来《奉天城韵》是用图片讲一个故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见解,都可以将自己带进去成为主角。它不是单向的传输,图文并茂所提供的是一个广阔的舞台,每个人在阅读体验中可以尽情出演自己的角色。因此,读《奉天城韵》不单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参与。”

    寻找沈阳文化的“三分钟”

    陈可辛的《三分钟》,让人们发现手机还能拍摄出故事完整的电影作品。

    今年,张新波也将为沈阳拍摄一部手机电影。张新波说:“2015年起,我回沈阳的时间多了点儿,于是有了走街串巷去拍摄沈阳的机会。但我不是去拍景点,或者故意去煽情。我只是走在沈阳的大街小巷随手拍感动我自己的东西。后来终于发觉,我其实是在寻找这个城市的踪迹,寻找童年的脚印,寻找这个城市光与影交错之后产生的某种幻觉,或者是在幻觉之后我直觉的、深刻的体会。在这样将随心所欲的积累整理出来后,我发现这个城市并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样子。沈阳的西塔大冷面、热爱生活的广场舞大妈、努力拼搏的年轻人……这些都是我拍摄的素材,希望我的手机电影能够找到沈阳文化的‘三分钟’。”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