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辽宁新闻 > 舌尖上小特产成就“丝路”上大生意
  • 舌尖上小特产成就“丝路”上大生意

    时间:2019-07-10 18:51:06  来源:  作者:

    7月6日,随着“寻找中国最美小产区”活动全国第一站走进辽宁营口,山海相依、物产丰富的辽南“鱼米之乡”营口,吸引了国内众多农业专家和媒体的目光。由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和营口市人民政府举办的这项特色活动,展开了一幅东北农业在融入国际市场中寻求繁荣振兴的鲜香浓郁画卷。

    借力港口优势 营口“品味”走俏“一带一路”

    在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满洲里,营口供销农产品物流有限公司在这里设立了分销点,时值仲夏,虽然不是苹果销售旺季,可分销点工作人员每天仍然忙个不停,每周上百吨贴着“盖州”标签的苹果从那里源源不断地进入俄罗斯。

    而在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老爷庙村营口供销农产品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守玉留在总部,遥控指挥。老潘告诉记者:“生意最好的年份,每天单日交货值超过百万美元,年对俄苹果出口额达4000万美元,公司目前是国内最大的对俄苹果出口商。现在,‘盖州苹果’已占据俄罗斯近20%市场份额。”

    潘守玉在地图上由南向北轻轻一划,从紧邻的鲅鱼圈,指向满洲里——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这一划意味着1613公里的铁路运距:全国沿海港口距满洲里最近的距离。几年来,营口市这条“营满欧”通道以低成本和高效率激发出活力,运量飙升几十倍,货源旺季时每周达到10列,成为全国沿海中欧班列最密集的港口。

    去年盖州苹果减产,价格居高不下,可老潘的苹果出口生意年出口额仍达到了2400余万美元。眼下,随着辽宁自贸区营口片区功能日益完善,老潘筹资4千万,正忙着规划建设营口供销农产品果品出口交易平台,同时打通东南亚国家市场。这个平台还将整合周边水果出口企业,同步实现线上、线下交易,未来老潘北方水果的出口量有望翻番。

    这是一个营口水果商人,在城市全面融入“一带一路”的新风口上,作出的新抉择。

    如今,苹果、西瓜、葡萄、桃、水稻、海蜇、大闸蟹、对虾……这些被经销商和消费者奉为上品、行销国内外市场的营口特产,有个共同的身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样的“宝贝”,营口已经拥有 9个,而且还在积极扩充阵营。

    “营口”招牌的背后,是农业生产的地缘、技术优势和丰厚扎实的历史底蕴、产业基础。山海相连的地理,带来丰富的物产馈赠,农林牧渔尽有,堪称“北方大农业缩影”;纬度适宜、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水果糖分高、口感好、耐储存;海蜇出口量占全国80%,辽宁绒山羊的原产地,苹果栽培人才的摇篮……营口特产,拥有着无可比拟的品牌优势。

    目前,营口市正着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努力提升农产品出口,支持农业走出去,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关系,充分利用营口港、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营口片区得天独厚的优势,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截至去年底,营口市共有注册农产品出口企业74家,出口地涉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营口市农产品出口额达到0.98亿美元,位居全省第五。

    擦亮小产区“核心”品牌 营口“品类 ”“敢为人先”

    水果、水稻、水产这“三水”是营口最骄傲的家乡特产。营口土质肥沃、纬度适宜、光照充裕,适宜水果栽培,苹果、葡萄、杏、桃、南果梨等驰名全国;水稻早在清朝时期就因其籽粒饱满,洁白光亮,口味纯正而成为贡米;凭借海岸线滩涂平坦、水质优异、饵料丰足,鱼、虾、蟹、贝类、海蜇是捕捞和养殖业的丰产增收之源。

    6月27日至6月29日,世界高端大米大会暨大米展览会在广州举行,现场共有来自世界各地80余家企业参展。在大米企业竞技比赛环节,国内外稻米行业专家从外在品质、蒸煮品质和食用品质三个方面对参展稻米进行了整体评分,营口市的渤海米业“越光”和鹏昊米业“一目惚”品种稻米因其光泽度好,粒型饱满,口感香滑,软硬适中分别获得银奖、铜奖。这标志着以渤海米业和鹏昊米业为代表的“营口大米”整体品质已经得到了业界的认可,拓宽了“营口大米”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对农特产来说,‘小产区’才能出精品,提升整体竞争力。营口市毗邻的渤海湾饵料丰富、水温适宜,适合海蜇生长,是我国海蜇的主要产区,品种主要是绵蜇和沙蜇。从“海蜇渔场”到“海蜇工厂”,再到“海蜇市场”、“海蜇牧场”,如今的营口人正在打造全球“海蜇磁场”,领跑国际同行。

    被称作“软黄金”的海蜇,是餐桌上营养丰富的美味。营口人加工海蜇历史悠久,伴随着改革开放历程,营口成为全国重要的海蜇生产和出口基地。从上世纪80年代起,营口人从传统渔民生产逐渐变为公司介入、村镇联合、国内外企业联合,把营口的海蜇产品销售到全国以及全世界。全市近5万人从事海蜇收购加工经销贸易。营口人追逐海蜇进行加工的足迹遍布全球:他们从东南亚到非洲、从俄罗斯到南美,把世界各地的海蜇运到营口加工,又远销到世界各地,使营口成为全球海蜇产业链的核心。

    目前,全国海蜇加工出口所需半成品原料70%出自营口,国内海蜇加工企业80%以上由营口人开办。作为世界海蜇集散枢纽的上海水产市场,90%销售海蜇人员来自营口,他们成立的辽宁上海水产商会在国内外海蜇业举足轻重。营口市有海蜇加工企业约50家,规模以上企业10余家,年加工海蜇产量约9万吨,占水产品加工总产量的94%左右。全市约有4—5万人从事海蜇收购加工经销贸易,足迹遍及全国及世界各地。

    为让营口农产品品牌叫响,营口在组织这些土特产品牌进商场、进超市、进机场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展销会。在省商务厅主办的“辽宁礼物”评选活动中,营口生产的望儿山青花瓷酒等5种土特产品荣获“辽宁礼物”殊荣。

    打造农产品品牌离不开规划与培育,在区域化布局上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地理环境资源,充分发挥传统工艺优势,建立特色基地,拉动现代农业建设。根据本地区自然资源分布情况,营口推出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打造特色优势。一大批以水稻、水果、蔬菜、畜牧、水产等为主导产业的专业村星罗棋布,从而为现代农业、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特色化的基地,为创建农产品品牌提供了平台。

    以水果产业为例,营口目前已形成以二台、九寨、建一等乡镇为主的苹果生产基地;以南楼、周家等乡镇为主的梨生产基地;以陈屯、红旗、九垄地等乡镇为主的葡萄生产基地;以熊岳等乡镇为主的设施水果基地,各乡镇品牌优势逐步显现。

    优势已形成,关键在推进。截至去年底,营口市累计发放奖励资金462万元,对获得省级以上品牌企业给予补助及奖励,全市农产品品牌已发展到179个,其中国家级农产品品牌23个、省级农产品品牌50个、市级农产品品牌106个。

    传统农特产华丽转身 营口“品质”在传承中创新

    “卖不上价”,曾是北方很多优质农产品共同的烦恼。唱响地域品牌,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才能拓宽销路。近年来,营口市 “大念品牌经,稻草变黄金”让传统盖州西瓜、老玉米、营口大酱等一大批农特产逐渐实现从“产品”到“名品”的“变脸”。

    营口生态资源优越,有很多农特产。这些特产虽然品质好,但散而小,很难做成规模。如何把小特产做成大产业?营口市综合考虑市场趋势、县域特色、发展基础等因素,统筹资源、聚合发展。

    随着气温不断升高,大棚西瓜迎来上市好时节。营口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黄大寨村的西瓜,却在四月就已早早上市,短短两个月就已经进入收尾阶段,货源依旧紧俏。

    今年,黄大寨村小黄旗西瓜又获丰收。带有“营润小黄旗”商标的西瓜在市场上已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仅西瓜产业一项,全村收入就突破6000万元,人均收入2万元,并为周边7个村提供就业岗位1500多人次。

    黄大寨村是典型的“一村一品西瓜专业村”。如何让“招牌特产”在众多的西瓜产地中脱颖而出?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党委与黄大寨村两委会研究决定,用“诚信经营”“提升品质”为村里西瓜产业寻找市场销售突破点。

    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黄大寨驻村第一书记陈健说,“小黄旗西瓜在四十多年前就开始种植了,今年我们着手做成了一个地域性的商标,做成了品牌。西瓜实现了可追溯,通过商标上的二维码,你可以追踪这个西瓜是否是我们黄大寨生产的小黄旗。让农民诚信经营,种良心地,种良心瓜。”

    相比于水果等经济作物,传统玉米往往被贴上产值低、效益差的标签,成为需要调整替代的夕阳作物。但受客观地里因素制约,不少地区仍以种植玉米为主。营口农佳嫂种植畜牧专业合作社通过延长玉米产业链,探索出一条“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创新利益连接机制,让联合体内的玉米、杂粮等优质农产品实现产业订单经营、品牌共享,加快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传统老玉米迸发出新活力。

    通过选用非转基因、老品种玉米,农佳嫂合作社保障了食品安全,还与合作农户签订品质保证书,统一选种、统一耕种管理,统一收获,统一加工,农户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十里八乡的农民纷纷赶来与她合作。如今,农佳嫂合作社有社员300多户,玉米种植基地近5千亩。

    早在 2017年,“农佳嫂”便开始利用电商、实体等渠道将产品远销广州、上海等地。 2018年10月份,农佳嫂米业有限公司的产品“农佳嫂玉米面”品牌当选“2018辽宁礼物”,作为100个特色品牌之一为辽宁产品代言。

    大酱在营口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近20家大酱酿造厂家共同托起了“营口传统大酱”这一地方品牌。如今,营口传统大酱经过几十年的传承与创新,不仅在本土和东北三省浓香四溢,而且已经香飘四海,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在营口辽河产业园内的营口海纳食品有限公司,厂区内整齐地摆放着二十几口用来酿晒大酱的酱缸,这些大缸与背后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伴着周围浓浓的酱香,彰显出强烈的传承意味。营口海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郑友和”大酱是1895年创立的百年品牌,其独创的古法酿酱工艺至今已传至第四代。大酱是酿造而成,一个“酿”字包含着时间、技艺、历史等内涵。营口传统大酱之所以在国内调味食品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几十年历久弥新,得益于对传统古法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营口市拥有生产营口传统大酱生产厂家20个,注册商标8个,年产大酱超过12万吨。琳琅满目、口味丰富的营口传统大酱摆上了全国各大商超的货架。营口传统大酱正承载着营口这座城市的独特风味。

    目前,营口市市级以上农产品深加工重点龙头企业68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20家,2018年营口市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46亿元,同比增长9.63%,加工业总产值148亿元,同比增长8.27%,带动就业人数1万余人。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