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湖南新闻 > 【精准扶贫在三湘】脱贫攻坚的“石门样本”(之一)
  • 【精准扶贫在三湘】脱贫攻坚的“石门样本”(之一)

    时间:2018-08-18 18:20:5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周勇军 苟立锋 卜 云 胡红霞

    脱贫攻坚的“石门样本”(之一)

    贫困户建档立卡,石门县是如何做到精准识别的――

    进村过梳子 入户过篦子

    海拔1800米的南北镇黑头岩村,一年四季云雾缭绕,风景格外迷人。 殷远明 摄

    扶贫干部深入到农家摸底登记,不漏掉一个贫困户。

    在登记建档立卡户时,扶贫干部都要召开村民代表会征求意见,做到精准识别。

    即使山路再远,扶贫干部都要翻山越岭到建档立卡户家中核实情况。

    扶贫干部一边与贫困户同劳动一边向其了解情况。

    周勇军 苟立锋 卜 云 胡红霞

    8月7日,在石门县摘帽脱贫之际,我们来到壶瓶山下,澧水河畔,所见所闻,真真切切。

    在这场脱贫攻坚的决战中,石门县贫困发生率从最初的14.4%降至0.9%,贫困人口从82300人减少到5145人,贫困村仅剩1个。

    贫困指标数字锐减的背后,是石门扶贫干部坚持精准识贫,“进村过梳子,入户过篦子”,扣好精准扶贫“第一粒扣子”所带来的“递减效应”。

    精准识贫 责任须“纵向递增”

    扶贫先识贫。只有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广大村民才会没有意见,贫困群众才能得到帮扶,精准扶贫才能有所依托。

    脱贫攻坚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能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不能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如何确保每个符合标准的贫困户都能建档立卡?答案只在一个地方――基层。

    为了不错漏一人,从县委、县政府到县直单位,从乡镇到村(居),石门县坚持“谁主体谁主责”,“谁主管谁主抓”,“谁联系谁包干”,全面压紧压实县乡村三级主体责任。全县51名在职县处级领导,173名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县直科局长,606名村(居)党支部书记、主任,10526名党员干部,层层签订“军令状”、“承诺书”,从上到下,人人把职责扛在肩上,事事把目标投向基层,处处把任务落到村户,让各级党员干部的精准识贫责任快速“纵向递增”。

    “特事特办,要动员一切力量帮助陈教炎一家。”这是夹山镇党委得知陈教炎家庭境况后达成的共识。

    陈教炎是石门县夹山镇枣峰村人,2015年底的一起车祸,花光了他本来打算用来建房的所有积蓄。事发前,陈教炎一家四口挤在半山腰的D级危房里。

    车祸发生后,枣峰村党支部立刻向夹山镇扶贫办提出申请。根据石门县对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补助办法,不到一个月,陈教炎获得了8万元建房资金。在村集体的帮助下,陈教炎一家住进了新房。同时,作为四类重点对象(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及贫困残疾人家庭)之一,陈教炎家有3人被纳入兜底保障对象,全家每月可领到1060元兜底保障金。

    见到陈教炎时,他正躺在新房前的靠椅上纳凉。看到有人前来,他赶忙起身迎接。

    陈教炎新房的建成和兜底保障金的落实,得益于各级扶贫干部的快速识别,精准施策,特事快办,这也是石门县精准识贫责任“纵向递增”的一个缩影。

    按照“坚持标准、实事求是、应进则进、应出尽出”的原则,全县上下及时梳理“四类对象”,及时剔除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及时将真正贫困的困难群众纳入建档立卡系统。整改前,全县共有贫困户29216户79910人。经过精准识贫,认定复核,系统内贫困户减少了2492户,而贫困人口却增加了2390人。

    精准识贫 清查须“全面覆盖”

    要在3970平方公里的大山深处,从67万群众中筛选和甄别出最需要帮扶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进村过梳子,入户过篦子”,这是石门精准识贫的“独门绝技”和“拿手好戏”。在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全面清查中,石门县摸索出的这一办法,准确无误地把好了“入口关”。

    所谓“进村过梳子,入户过篦子”,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像用梳子、篦子梳头发一样,确保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查清核准辖区内每一个群众的真实贫困状况。

    怎么做到“进村过梳子,入户过篦子”?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读书郎,四看家中有没有人进病房,五看家里劳力壮不壮,六看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畅不畅,七看群众是否有笑相,八看集体经济收入有没有进账,九看村容村貌靓不靓,十看支部班子强不强。

    扎实做好各项清查工作,落实“十看工作法”是石门县在精准识贫工作中总结的有效经验。

    夹山镇卫计办主任王文欣是“进村过梳子,入户过篦子”的行家里手。为了核实贫困户和疑似贫困户的真实情况,除了进村入户实地查看,他还经常到清查对象实际所在地,详细查证了解,最远的地方到过湖北咸宁。为了解答群众对退出和进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疑问,他和同事们长年累月在田间地头或群众家中,开党员会、屋场会、户主会,和村民们拉家常,给他们算收入、讲政策,一待就是十几天。

    “去年12月,全镇59名干部全体出动,到栗山村进行拉网式普查。该村有4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00多,贫困人口与贫困户分布也是复杂多样。为了摸清‘家底’,我们一大早开始上门调查,问收入,看住房,查饮水安全,了解子女教育状况……走访一结束,立马就在村部召开现场碰头会,当场拿出解决办法,一直到晚上11点半才结束。”

    夹山镇党委副书记李春卉对每一次入村普查都记忆犹新。通过普查,发现栗山村42岁的村民宋光元因为患病导致贫困,镇里随即将他列为建档立卡扶持对象。普查一结束,残疾村民王宗清家的房子得到了修缮,堵塞多年的杨南溪灌溉渠重新得以疏通。

    像这样的一次全镇普查,时间最短需要20天。

    像这样大规模的全县普查,县里每年至少组织三次,每一次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乡镇自查。自行摸清贫困户底子,重点核查重病、重灾、单人保、残疾对象,对符合建档立卡贫困户条件的进行摸底上报。

    第二阶段,交叉检查。各乡镇之间,通过抽查所有贫困户及非贫困户,围绕“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和“三率一度”,采取入户走访、现场查看等形式,随机检查是否有“错评”、“漏评”对象,确保对象识别精准。

    第三阶段,全面核查。县、乡、村各联片领导和联村干部、驻村工作队进行拉网式全面复核,查找遗漏对象和遗漏问题,不漏掉一个真正贫困的群众,及时解决群众最关心和最急迫的问题,筑牢精准识贫的最后一道防线。

    精准识贫 机制须“动态立体”

    立秋时节,头顶的阳光依然灼人。夹山镇杨坪社区八组袁新国田里的水稻和地里的柑橘都收获在望。和石门县其他贫困群众相比,他退出贫困榜的喜讯要来得更晚一些。

    “国家的钱要给更需要的人,我自己能养活自己。”56岁的袁新国是村民小组组长,去年初,他主动申请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只不过,这个过程比他想象的要“麻烦”得多。

    袁新国提出申请后,社区干部主动上门找他核算家庭收入,原本以为只要签字确认就能摘掉“穷帽”的袁新国,直到2017年6月才正式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

    这是石门县严格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退出“三签字”制度的一个典型案例。

    根据制度要求,凡是贫困户退出,均要严格按照村民主评议、贫困户确认、村级公示、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签字、乡镇入户核实、乡镇公示上报、县抽查复核、市评估核查、县批准公告的流程进行。贫困村退出,则必须遵循村自主申请、乡镇监测上报、县审核审批、县委书记和县长签字、市核查销号的流程。

    在实际工作中,为进一步提高准确率,石门县还总结出了“四必访”工作法――

    贫困户中意见大的必访,非贫困户中意见大的必访,被清退的贫困户必访,被清退的低保户必访。

    精准识贫不只是识别贫困户,更要识别非贫困户。在建档立卡过程中,石门县不仅要求把好入口,更强调守紧出口。

    针对已经脱贫的对象,该县把防止返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谋划,脱贫摘帽以后,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回头看”、“回头查”,确保已退出贫困村和已脱贫贫困人口稳定达到脱贫退出标准。同时加强对非贫困对象的入户走访监测,及时发现返贫和新致贫对象,及时按程序纳入扶贫开发信息系统,落实结对帮扶。

    家住夹山镇新花村的一户群众,因为生意失败,家中房屋垮塌而陷入贫困,但周边群众认为他是生意人,应该有积蓄,不相信他家符合建档立卡标准,民主评议无法通过。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镇里扶贫干部迅速会同教育、交通等部门认真调查核实其家庭收入、支出和资产状况。事实证明,这户人家确实符合建档立卡标准。紧接着,扶贫干部马上召开屋场会,拿出真凭实据向群众解释。最终,这户人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了确保应保尽保,进退及时,石门县扶贫办已经会同教育、卫生、民政、住建等职能部门,针对各类具体致贫原因,坚持从源头抓起,构建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立体化动态贫困识别机制。

    从2014年到2018年,长达四年的精准脱贫攻坚战,也是一场精准识贫攻坚战,在这两场攻坚战中,石门人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如今,精准识贫依然是帮助5000多名贫困群众摆脱贫穷的前提保障。同时,面对规模庞大的已脱贫群众,巩固提升、防止返贫的任务依然繁重,完善动态立体的精准识贫机制任重道远,石门人正昂首阔步,坚定前行。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石门县委宣传部提供)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