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湖南新闻 > 【新时代 新楷模】李宜村:一经一纬编出无穷创意 千丝万缕知就有形器具
  • 【新时代 新楷模】李宜村:一经一纬编出无穷创意 千丝万缕知就有形器具

    时间:2018-05-22 14:15:16  来源:红网  作者:张潘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说:“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

    在张家界朝着“旅游胜地梦全面小康梦”进军的征途上,在建市三十周年新的起点,有一批人,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发光发热,为张家界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劳动五月,我们来到他们身边,记录平凡而伟大的故事,感受大国工匠的精神力量。

    一经一纬编出无穷创意 千丝万缕知就有形器具。

    他熟练地拿起锯子将竹子切割出一小段儿,一手扶着竹子,一手拿着篾刀用力砍,顺势下推,伴着“噼啪噼啪”声,竹节随刀而开。

    箩筐、簸箕、筛子、斗笠、菜篮等竹编制作都是他最拿手的。

    红网时刻张家界5月22日讯(记者 张潘)竹编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但如今,随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制作人年龄老化,年轻人不愿做,传统手工竹编业正在逐渐消失,甚至销声匿迹……可是在张家界市慈利县东岳观镇彩球村5组的个体竹编师李宜村不仅仍在从事竹编制作,而且他制作的竹编十分精美,很受大家的欢迎。2017年9月,在全省“湘字号”传统技艺工匠竞赛中,荣获“湘竹”第十名的名次,同时荣获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湘竹优秀工匠称号。

    李宜村,从18岁就开始竹编学艺生涯,至今已33年。踏入竹编的大门之后,一直孜孜以求,刻苦钻研,痴心于竹编艺术研究,经过多年探索,不断完善竹编技艺,诠释了一个普通工匠的“工匠精神”。他的作品体现了传统竹编工艺的特色,成为极具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竹编工艺精品,很好地传承了竹编技艺。

    “刚刚土地到户时,由于家里贫穷,没有钱购买农具,自己家里有丰富的竹资源,且父亲也能做简单的竹制品,就开始跟着父亲慢慢学习着,记得第一次我是认真看到别人做了一个嫁妆背篓,于是就自己慢慢摸索编织,没想到一下成功了,而且还卖了钱,这一下就让我对本来就喜欢的编织更加有信心了。”5月7日,记者来到李宜村家中问起他是怎么想到要做竹编这门技艺的。

    在那个年代,衣食住行的每道“程序”中,几乎都有篾匠的影子:箩筐、簸箕、筛子、斗笠、菜篮……也正因如此,凭借李宜村勤劳的双手,对竹编的天赋,从砍竹子、削竹条,到完成竹编产品全部一力承担,为周边的人们提供竹编产品,也为自己带来一份微薄的收入。

    想要做出一件好的竹编作品,得先从挑竹子开始。说着,他便拿着一把篾刀,来到屋后竹林,挑选好一根竹子后,朝着根部用力砍下去。“砍竹子要砍年纪大一点的,要两三年以上的竹子,且竹子的节要长一点,砍竹子的时候不能往上砍,要贴着土砍,让留下的底部烂掉根系重新长笋芽。”他边砍竹子边介绍着砍竹子的技巧。

    竹子砍回家后,只见他熟练地拿起锯子将竹子切割出一小段儿,一手扶着竹子,一手拿着篾刀用力砍,顺势下推,伴着“噼啪噼啪”声,竹节随刀而开。接着,他又将竹子劈出不同的篾片,再剔成细长而又轻薄的篾条,动作娴熟、刀法利落。

    几十年来,李宜村用一双布满老茧的双手不断编织,让这种传统老手艺保持生命力,但是社会发展原因,人们对这种竹具器材的需求量减弱,如今虽然也需要到外地务工挣钱养家,但竹编还是他生活中不可放弃的一部分。对于大半辈子与竹子打交道的他,从来没想过舍弃这门老手艺。

    当李宜兴正在编织背篓时,东岳观镇的篾货商温兴满又来收货了。“他做的竹具,价格合适、质量也好,比附近别人做得漂亮些,我出他的货最快。虽然他现在不常年在家编织,但是每隔一段时间他又会回来编织一些竹具,他回来编织的货基本都被我收走了。”

    当记者问及李宜村对竹编制品未来期望的时候,他说:“现在做竹编制品的越来越少,我希望有年轻人愿意做这行,我将毫无保留地将操作技能、业务经验传授出去,尽一份力量把竹制产品的工艺传承下去。同时也希望各级政府能够重视这种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能够给予支持,特别是作为张家界旅游城市,更应该向旅游产品方向靠拢发展。”

    尽管岁月变迁,人们的脚步似乎变得更加匆忙。但当李宜村的手搭在背篓的那一刻起,一切便又回到最初的真实和美好。他说,这些纵横交错的竹编仿佛在告诉每一个平凡的人,不忘昨日的来处,找寻明天的归路。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