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北新闻 > 问渠那得清如许
  • 问渠那得清如许

    时间:2018-04-20 10:45:37  来源:河北新闻网  作者:

    唐代诗人白居易一生曾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佳章,但有一首诗虽影响力略有不及,却可从另一角度窥知诗人的心灵世界。

    “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说的是他在任杭州刺史期间,生活简素,清白为官,唯一令他不安的是,曾在游览天竺山时,拿回两块石头赏玩。后来,诗人自省,觉得此事虽微不足道,但性质却仿佛千金,有损多年的清德,自责之意颇浓。

    古人对清誉甚为在意,甚至重过自己的生命。明代军事家于谦,曾借石灰来寄情言志:“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者,为水的最好状态,清澈、清明、清洁、清白、清照、清纯等等,代表着圣洁、普惠和高贵。因而人们广为敬颂,趋之若鹜,仁人志士也无不将其作为人格巅峰,毕生攀登。

    汉代安陵人项仲山就被誉为清正廉洁之士。项某之所以获此殊荣,源于他每次饮马于渭水后,总要将三枚铜钱投于水中,以示自己“不妄取分毫”的高洁之志。“饮马投钱”之典从此流传后世。

    水,本为天地自然对万物生灵最为丰厚的馈遗,它无私、平等、博爱,跟阳光空气一样,无论是腰缠万贯的富翁,还是一文不名的乞丐,都可自由自在地享用。项仲山的“饮马投钱”,并非哗众取宠,也非为沽名钓誉,它之所以历千百年而光芒不减,就在于其精髓内涵,早已超越了几枚铜钱,而是成了“不贪非分”这种价值观的不朽丰碑。

    元代监察御史吴讷就深知其理。他在巡视贵州返回时,有官员快马轻骑追赶数百里,万分恭敬地献上黄金百两,请他笑纳。吴讷看都没看,就原封不动地完璧归赵,并于其上题诗一首:“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滔滔江水,一叶轻舟,几件清简衣物,一副清瘦面容。倘若间杂赃私其上,就等于亵渎这神圣的千里清波,不连人带船一起沉沦,还等什么呢?

    明代官员王翱也是“清白”的铁粉。他在辽东为官时,与品行端正的某位太监结为至交。在改调两广任职时,太监将硕大宝珠四枚相赠,他坚辞不受。太监泪下,异常诚恳地说:“此物绝非受贿所得,而是先皇所赐。这么多年来,您也知道,我不是贪财的人。”王翱知其出于至诚,不忍拂其好意,遂接了宝珠,把它们缝在棉袄里面。后来,王翱奉诏调回朝廷,这时太监已经去世,王翱就设法找到其养子,取出宝珠交给他们,只见原来封的记号依然如初。明代崔铣的《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写道:“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黄金珠宝皆为世间珍贵之物,有多少人为之辗转反侧,梦寐以求。然而吴、王二人,皆以不贪为宝,着实令人钦佩和感动。相较于上述二位达官,处于人生困境中的落魄之人,还能守“清”不改其志的,则显得更为难得。据《后汉书⋅独行传⋅范冉》记载:“冉去官,尝使儿捃麦,得五斛。邻人尹台遗之一斛,嘱儿莫道。冉后知,即令并送六斛,言麦已杂矣,遂誓不敢受。”

    范冉是东汉一个很有气节和操守的官员,因耿直去官后,每天推着车子,和妻子一起,去地里捡拾农夫丢下的麦子。一次,他叫儿子自己去捡,其子甚为勤勉,一天竟拾得五斛。邻居敬慕范冉的清节和品行,就送给其子一斛,并叮嘱他,千万不要告诉其父。但其子回家后,不敢欺骗父亲,遂如实说明,范冉二话不说,就将所有的六斛麦子全部还给了邻居。在他看来,麦子已经混在一起了,没法分开。

    凡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哪怕一分一毫也不会起心动念,更不会妄取。因为只要贪念一起,就会利令智昏,聪明尽失,往往就会成为《列子⋅说符》中那位“欲金者”,“不见人,徒见金”,径自“攫其金而去”,最后落个“吏捕得之”、贻笑大方的结局。

    投钱还麦,不贪非分,犹如奔腾不息、滚滚东去的江水,永远滋润和澄澈着一个民族的灵魂。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清清白白,坦坦荡荡,堂堂正正,才能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马军)

    关键词:
  • 上一篇:春日四帖
  • 下一篇:山中有甲子
  •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