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际新闻 > 国际评论 > 欧文:保护主义不应成为欧洲的政策选项
  • 欧文:保护主义不应成为欧洲的政策选项

    时间:2017-05-31 21:55:35  来源:环球网  作者:乌元春

    近期,欧盟委员会发表《驾驭全球化反思报告》白皮书,阐述了对全球化问题的反思和欧盟的立场。但这份24页的文件透露出的似乎更多是一种矛盾和纠结情绪:既承认全球化使欧洲企业和消费者获益匪浅,又抱怨欧洲传统制造业饱受冲击;既坦言必须抵制保护主义,又提出要强化贸易防御手段;既宣称要加强贸易和竞争的公平性,又反复强调把握全球规则制定的主导权。报告中有关外国过剩产能冲击欧洲钢铁行业、贸易补贴、外资收购欧洲关键技术公司、市场不对等开放等内容,不乏影射中国的意味。

    这种矛盾和纠结并非空穴来风。近一段时期,欧洲的诉苦之声此起彼伏:欧洲部分舆论炒作中国“买断欧洲”、“盗取技术”,歪曲中方投资对欧洲构成“安全威胁”;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称,欧盟在华投资连续4年下跌,欧中双向投资失衡加剧;欧盟在华商会抱怨中国营商环境恶化;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某些官员要求欧盟对中国投资加强审查监管;德国驻华大使在《金融时报》公开批评中国未向外资提供公平竞争环境;欧洲议会亦提议设立类似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的审查机构。

    不难看出,这场由欧洲媒体、智库、商界和政界联手的“大合唱”,其主旋律是欧盟利益受损,中国以不公平方式从欧盟攫取好处,需要对中国加以提防甚至反制。我们不禁要问,事实果真如此吗?这种以“受害者”自居的逻辑成立吗?

    事实上,欧盟上述言行本质上是对中欧经贸关系转型升级过程中一系列现象的误读,同时也是对欧盟对华政策的一种误导。

    纵观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半个多世纪,欧洲国家始终身处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大多数产业占据规则标准、技术创新甚至是能源资源优势,获得了巨大利益。2016年,欧盟出口总额1.75万亿欧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高达1200亿欧元。截至目前,欧盟吸收外资存量超过3万亿欧元,欧盟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5.5万亿欧元。贸易与投资为欧洲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欧盟如何成了“受害者”?

    中国欧盟互为重要贸易与投资伙伴。2016年,中欧双边货物贸易额5469亿美元,中国对欧盟货物贸易存在顺差,但对德国等成员国则是逆差;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对欧盟存在400多亿美元的逆差。在投资领域,中国在欧盟投资存量737亿美元,雇员近9万人;欧盟在华累计投资1120亿美元,投资项目4.3万个,2016年新增投资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1%。欧盟在华商会自己的数据也承认,72%的欧盟企业愿意在华扩大研发投资。资本根据市场规律“用脚投票”,试问如果中国市场和营商环境没有吸引力,欧盟对华投资何来增长?中国在欧盟投资存量仅占欧盟吸收外资存量的约2%,中国“买断”欧洲又从何谈起呢?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欧盟综合实力相对下降之间的反差日益增大,欧方对华“俯视”的优越感逐渐消减,焦虑感增加。有的欧盟国家开始将中国视作同质竞争对手,有意进行阻遏和防范,以维护欧盟在产业链高端的市场和技术优势,进而维护其全球既得利益。这才是欧盟相关言行的真实背景和考虑。

    需要指出的是,欧盟当前面临经济复苏疲弱、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激增,民粹极端势力坐大等种种问题,更多需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其根源恐怕还在于欧盟内部制度失灵,尤其是分配机制与现实发展要求严重脱节,全球化红利没有充分惠及低收入群体,导致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等保守主义势力获得生存土壤。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增长与分配、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冲击,中国也不例外。例如中国去年压缩钢铁产能6500万吨,今年还将压缩5000万吨左右,涉及至少50万工人分流安置。面对挑战,各方更应该集中力量推进内部结构性改革,努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非一味转嫁责任,转移压力,走上保护主义道路。

    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凭借改革开放的勇气以及苦干、实干的毅力,适应了日新月异、急剧变化的全球化环境,实现了生存与发展与崛起。就连不少欧盟有识之士也指出,中国的发展成就是持续深入改革的结果,世界各国都应象中国那样认清一个现实,即不改革就没有发展、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不但实现了自身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也为世界经济保持包容开放和稳定增长注入了极大动力。世界银行分析认为,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2%,居全球首位。可以说,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重要贡献者,可谓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对世界不是威胁,而是机遇。

    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目前还有7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中国为自身发展付出了资源损耗、环境污染以及某些行业市场流失等巨大代价。但中国并未因此否定经济全球化或搞保护主义,而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在全球治理中不断提出“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以实际行动和自身努力迎接挑战、化解问题。事实证明,中国的改革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效,也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根据世界银行评估,2016年中国营商环境排名与2013年相比上升了18位。去年,中国吸引外资金额达1260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大门会越开越大,在华投资兴业的环境和条件定会越来越好。

    中国同欧盟是全面战略伙伴。多年来,中欧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拓展,双方利益融合、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当前,中欧经贸关系正在从传统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双向投资和第三方合作快速发展延伸。在这一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一些摩擦分歧是正常的,属于“成长的烦恼”。双方对此应当客观理性看待,同时需要灵活务实、相向而行,共同努力化解分歧。

    特别是欧盟,作为在中国市场长期享受改革和发展红利的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更应放下一时一事之得失,抛弃斤斤计较的作风,从中欧合作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从不断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入手,建设性解决当前面临的难点问题,展现出责任与担当。对于某些吃着“中国饭”的欧方人员和组织,更应成为积极发展中欧关系的助推手,而不是片面放大分歧、误导舆论的“吹鼓手”。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欧是利益高度交融的命运共同体。推进中欧关系,合作共赢是关键。李克强总理也强调,中欧作为最大的贸易伙伴,规模很大,摩擦难免发生,但只要相互尊重、妥善协商,仍可以解决问题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副主席卡泰宁等也曾表示,全球化不是“零和游戏”,而是“正和游戏”,欧盟不能靠保护主义做法进行自我保护。当前欧中都在推进经济结构转型调整,合作空间巨大,欧中应对接好发展战略,推进创新合作。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欧携手合作,将为双方经贸关系和全球贸易投资体系带来共赢和持续动力。(作者为国际问题评论员 欧文)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