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北新闻 > 太行风|《团结就是力量》:从一个小村庄唱响全国
  • 太行风|《团结就是力量》:从一个小村庄唱响全国

    时间:2023-06-16 07:01:47  来源:河北新闻网  作者:

    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是红色文艺经典《团结就是力量》的首唱地。 河北日报记者刘采萍摄

    村庄是大地的哨兵。大地之上,它们默契地站成阵型,彼此守望;大地之下,它们的根脉紧紧缠绕在一起,托举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也是这梦想中的一个小村庄。

    初夏正午的阳光微微醉人,暖黄的围墙配清灰的屋檐,小村更显静谧。一位大娘陪着不肯午睡的小孙女在树下做游戏,见我从村史馆出来,我们在树下拉起了家常……

    庄稼、水库,近两年的收成,打工的儿女,还有离北庄村不远的西柏坡……大娘聊得平和而坦率,好一会儿,她才想起我是个外来客,笑着问:“你打哪儿来呀?找人的还是学习的?”

    “从石家庄来,采访《团结就是力量》唱响的地方。”我说。

    她点点头。“因为这首歌,知道俺村的人可多哩;但人再多,也不如会唱这首歌的人多,这是为中国人鼓劲儿的歌。”大娘语气里带着自豪。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1943年的那个夏天,这豪迈铿锵的歌声,从北庄飞向田野,越过巍巍太行,把凝聚民族力量、追求独立解放的人民心声传遍神州。

    80年后的今天,岗南水库碧波荡漾,太行山前翠柏依依。“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共识愈加坚定,人们纷纷来到宁静幸福的北庄村,到此寻找红色经典的痕迹,再次感受那曾如春雷般划破历史天空、唱响新征程的团结伟力。

    北庄村村景。 河北日报记者刘采萍摄

    1

    延安来的青年文艺家们

    1939年1月,寒冬笼罩着太行山。晋察冀边区,进驻了一支年轻的队伍。

    在乡亲们眼里,这群后生风尘仆仆,但是他们的笑容清爽、明朗,让人一见心里就豁亮。他们眼睛里的光,柔和而坚定,说话时声音还特别好听。

    这是著名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第二次从延安挺进敌后。到达晋察冀边区之前,他们已经行军超过一个月。疲惫,加上与敌人周旋带来的紧张感,让每个成员的身体都达到了负荷的上限,但在唱歌时,他们依然显得神采奕奕。

    《团结就是力量》的词作者牧虹(赵鸿模)和曲作者卢肃(卢方平),就在这支队伍里。

    牧虹和卢肃都是江苏徐州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两人先后冒着炮火,辗转奔赴延安。在延安鲁艺两人成了同学,一个师从冼星海学习作曲和指挥,另一位参加过《黄河大合唱》表演。家境优渥、十九岁之前穿西装打领带、热爱戏剧的牧虹,与出生于穷苦人家、从小耳濡目染民间音乐的卢肃,他们的生活境况或许天壤之别,但当同样面临民族危亡的挑战,他们做出同样的选择,开始同样的行动——到延安去!

    在延安,两个热爱文艺的年轻人相会于新中国文艺的摇篮——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来到晋察冀边区后,他们一起创作、一起排练、一起劳动生产、一起深入生活……火热的日子给了他们无尽的灵感,两位青年艺术家迎来文艺创作生涯的高产期。

    20世纪五十年代,牧虹的女儿第一次问起他与《团结就是力量》的关系,他这样回忆创作这首歌时的情景:我趴在北庄附近老乡家的屋顶上,二十多分钟,就写出了整首歌的歌词——“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向着法西斯蒂开火,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

    轻描淡写的记述背后,让人难忘的却是当时的危险与恐怖。1943年,晋察冀边区刚刚经历了“黎明前的黑暗”,敌人反复疯狂“扫荡”,让边区安全和生产受到极大破坏。就是在这最危险、最紧要的关头,文艺生活成为边区军民的巨大精神支持力量。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提倡文艺工作者要更进一步地深入生活,反映生活,为人民群众服务。西北战地服务团响应号召,组织小分队深入农村、扎根群众,投入到当地减租减息斗争和保卫麦收的工作中——牧虹和卢肃,就是为此来到平山县北庄村。

    《团结就是力量》,本是一部小歌剧《团结就是力量》的结尾合唱。当时,这样短小精悍、主题鲜明的小歌剧特别多,这些表演往往来自百姓身边的故事,活泼、真实、生动,大家一听就记得、一学就能唱。

    小歌剧《团结就是力量》试演后,有人反映结尾有些突然,缺乏终止感。导演牧虹和作曲卢肃经过讨论,决定为该剧增加一个幕终曲,并在一周内完成了创作——经典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由此诞生。

    当时北庄的“舞台”,就是村里晒麦的场院。乡亲和战士们把院子中央空出来留给演员,观众则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成圈。常常,清一色包着头巾的老乡坐在前排,战士们扛着枪、踮着脚站在外圈,如果表演太火爆,离得远的矮墙上甚至树杈上,都会见缝插针地站满人……

    不仅没有舞台,有时候,连“演员”是谁都分不清。《团结就是力量》演到结尾时,观众们总是忍不住冲上“舞台”,挽起演员的臂膀,加入他们的大合唱……

    如此场景,从《团结就是力量》在北庄首演开始,就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不断重现。直至把“万众一心高唱团结歌”的画面,变成了集体情感的认同,与歌曲铿锵豪迈的旋律缠绕在一起,让人永远铭记于心。

    2

    烽烟岁月里“歌比人红”

    北庄村,“团结就是力量”村史馆。

    玻璃板下压着一张纸。纸很薄,薄到仔细辨认的话,能够认出背面没有被盖住的几个字——卫生器材库。

    这是过去某个卫生员用来登记医疗器械的“账单”。然而现在,它被珍藏在这间纪念馆,向天南海北的参观者们,讲述一段烽烟岁月里的红歌往事。

    纸虽然简陋,上面的字迹却工整秀丽,看得出誊写者对文字内容必是热忱和爱惜的。纸上有两首歌,一首是贺绿汀的《新民主进行曲》,另一首没有署名,标题行写着:“D2/4 《团结就是力量》”。

    这样的“抄歌本”当时有多少?无法统计。我们知道的是:战争岁月里这支在老乡家房顶上创作出来的、首唱于一个偏僻小山村的战斗之歌,从诞生之日起就拥有无穷的魔力。它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在每个中国人生命里深沉地共鸣,让我们看清楚一个更光明、更开阔的未来。

    1945年10月8日,距离牧虹和卢肃创作《团结就是力量》已经过去两年多,《晋察冀日报》刊载了这首歌。在报纸上,有清晰的词曲作者署名。

    然而,直到1949年5月,东北书店发行的期刊《知识》,刊印《团结就是力量》曲谱和关于这首歌的报道时,这本杂志的编者写道:“《团结就是力量》,这个歌子是在近二三年国民党统治区的学生运动中产生的,流传很广,为国统区广大青年最喜闻乐唱的一支歌曲,在这次全国学生代表大会上也唱得很普遍……”

    这样“可爱的误会”,在牧虹和卢肃的人生中,不知遇到多少回。在那个战火纷飞、生活困苦、信息传递极为困难的年代,包括他们自己在内的许多人,都对《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的“力量”一无所知。以至于北平解放时,卢肃在清华大学听到学生唱起这首歌,他竟大为惊讶,不知为何这首山村小歌剧的终曲,会在遥远的大学生队伍里,被熟练地唱出来。而当他开口询问,那些学生也完全没有意识到,这首他们心爱歌曲的作者之一,竟然就在眼前!

    北平、上海、重庆,甚至海外,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凡有爱国者的地方,《团结就是力量》都像蒲公英种子一样,生根、发芽、结果、传播……歌传得越来越远,歌声越唱越响亮。

    它像黑沉沉夜空中的一道闪电、一声炸雷,震撼和吸引着不向苦难命运屈服的人们,把他们拧成一股绳、合成一股力,冲破漫天乌云,换个美好未来。

    “父亲从来没有把写出《团结就是力量》当作了不起的荣耀。”卢乔是曲作者卢肃的女儿,她上小学时,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展墙上发现了父亲的名字。令她既惊讶又纳闷的是,从小到大直至她发现这个“秘密”,父亲没有向孩子们提起过这件在别人看来值得“吹”一辈子的事——这明明是他们在学校内外无数次听到和演唱过的歌曲呀。

    那是一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歌比人红”现象。

    “他们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团结就是力量》这样的作品,只是因为心怀信念,要唤起所有中国人的斗志,团结起来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战胜日寇、战胜敌人。”卢乔的好友赵珊珊是牧虹的女儿,她回忆起两代人情谊的延续,并表示那是非常中国式的表达: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人们紧密地站在一起,手臂挽着手臂,歌声呼应着歌声。

    3

    两个北庄,一种力量

    2023年暮春的一个周末,平山县南甸镇北庄村,村西头靠路边的文化活动中心广场上,八九名汉子正甩开膀子,把那鼓、锣、镲耍得威风凛凛,声震云霄。

    本以为是有什么节庆活动,上前一打听才知晓:北庄村的这个锣鼓表演,是附近几个村里的音乐爱好者们常年约定的自娱自乐活动。一到天气好的周末,大伙儿不用招呼,自然聚到“戏台”下,默契地排练、尽情地表演……

    如果不是在村口写着“平山县南甸镇北庄村”的地标建筑上见到熟悉的那行字——“团结就是力量”,大概很少有人会联想到:南甸河西岸的这个“北庄村”,与滹沱河旁西柏坡镇那个“北庄村”,有怎样的渊源?毕竟,华北平原或太行山上,以东南西北这样常见方位来命名的村庄,实在太多了。

    然而,这两个距离大约30公里的“北庄村”,实则为棠棣之华,根出一脉。

    1956年夏,有“滹沱百害,唯富平山”之称的滹沱河,再次发生严重洪涝灾害。1958年,为根治下游水患,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国家决定修建岗南水库。西柏坡一带的许多村庄,成为搬迁村——北庄村也在其中。

    更为特殊的是,由于高岗旱岭面积有限,“上山”的北庄村乡亲们,不仅献出了近2000亩稻麦两熟的肥美河滩地,淹没为库区;还必须一分为四,400多人搬迁到现址建村,另外400多人分别迁往平山县西回舍、石家庄市城角庄等地生活,其中200余人甚至远迁至山西。

    今年76岁的退伍老兵王书国一家,当时就在去往山西的队伍中。

    “俺老娘,俺娘的娘,不愿走哇……平时啥都不抱怨的老人家,当时一个劲儿哭,就问:不走行不?不走行不?”王书国回忆起少年时的那一幕,依然心潮难平。

    “不走能行?!俺爹说,咱是党员不?是党员就得支持修水库!”王书国后来在北京当过兵,他说,当兵以后自己才理解了父亲当时的选择:团结就是力量,根治水患共渡难关,要靠每一人、每一户的彼此支撑。

    故土难离。王书国一家在山西生活不惯,听说不少乡亲返回了平山县,家乡还为他们在南甸镇建设了一个新北庄村,一家人便搬了回来。

    今天,王书国和他的弟弟、妹妹三家人,幸福地生活在南甸镇北庄村。为了让这些为岗南水库建设作出巨大牺牲的家庭安居乐业,附近的雁子头村等4个村庄,分出700多亩耕地和宅基地,用于安置库区移民。

    “忘不了上边的老家,红白喜事都回去,亲着哩。”王书国和村里的乡亲们一样,已经习惯了称呼西柏坡的家为“上边”,把回家串亲戚叫作“上去”。年轻时,他曾在岗南水库里游过泳,如今每回“上去”,他还会到水库边转转。水库很好,他说,自己在新北庄的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美。

    4

    胜利之歌唱响新时代

    2021年7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

    七万余名代表,以盛大仪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再度唱响,雄壮、激越的旋律又一次传遍中华大地,无数人感受到这首歌的魅力:艺术家虽然离开了,他们的作品却传唱不衰,凝聚和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一首歌,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2021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写给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全体党员的回信中,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中国共产党百年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共同奋斗的历史,西柏坡的干部群众对此体会更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乡亲们更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力量生于团结,辉煌源自奋斗。《团结就是力量》是对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时永不屈服、团结奋进精神的写照。80年来,这首歌伴随时代的脉动传唱不衰,无论是遇到洪水还是地震,无论在军队还是在学校,每当需要振奋精神迎难而上时,我们就会向这首穿越时光的经典寻求力量。

    2023年农历正月初五,小小的北庄村又热闹起来。一队摄影家端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器材,争先恐后“挤”到老乡家门口。他们是摄影家协会组织起来的服务队,专为北庄村乡亲拍摄“全家福”而来。

    穿着喜庆红外套的小哥俩儿,笑得合不拢嘴的老人家,怀抱婴儿的腼腆小媳妇,连村边的老杏树都成了摄影家创作的主题。一帧帧美好的照片,一张张幸福的笑脸。看着镜头里的人与物,一位摄影家说:北庄,是一个有故事的村庄。

    像这样有故事的村庄,何止“北庄”?在广袤的大地上,北庄也许只是一串抛向云霄的音符。把更多美妙的音符和音乐汇聚在一起,新时代的胜利歌声才能响遏行云,传得更远、唱得更久……(河北日报记者刘采萍)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