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北新闻 > 大梦雕琢的绿色天堂
  • 大梦雕琢的绿色天堂

    时间:2017-09-15 11:34:48  来源:河北新闻网  作者:

    只要想到塞罕坝,就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感动。一望无际的林海,涛声阵阵;金莲花、土豆花、向阳花,如织锦彩云,摇曳在塞外高原上。它们离你很近,也很远。无边的绿意浸润着你,把你从嘈杂的都市拉入这深远的空明中。你呼进喘出的气体是林海的一部分,是绿的一部分。112万亩林海里的一切都是那样醇厚,那样甜美。在这里你别无选择,你只能由衷地陶醉和迷恋。

    55年前这里却是高原荒漠,369位塞罕坝林场第一批建设者在这里爬冰卧雪,沐风浴沙,55年造林不辍,55年精神传承。有位80多岁高龄的林场老工人,因病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清醒时就会要求子女带他到坝上看看,因为那里有他种下的186棵树,那是他的命,那是他的子孙,只要他活着就永远记得自己是塞罕坝人。

    目前,塞罕坝林场在职员工1100多人,其中有许多是第一代林场建设者的后人,他们自豪地自称为“林二代”“林三代”。他们无悔自己的选择,这一片绿海和他们血脉相连。

    55年始终如一,55年塞罕坝人以愚公移山精神造福燕北大地,植树4亿多棵,在北京以北400公里的高原荒漠上,生生造出了一片绿海。在林场展馆里有一副对联: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横批:乐在其中。这是当年贴在塞罕坝地窝子门框上的一副对联。第一代林场建设者的精气神,激励着一代代塞罕坝人攻坚克难,造林逐梦。

    今年夏天上坝,有幸去了尚海林,看见王尚海的汉白玉雕像前摆满了鲜花,成群的蝴蝶上下飞舞,不禁感到欣慰,这个时代感恩英雄,感恩曾经为祖国作出贡献的人。

    1964年春季,时任林场党委书记的王尚海选定了离总场只有5公里的马蹄坑进行大会战。这是一场只能打赢、不能失败的关键之战。王尚海带头,会战期间谁都不准回场部,大家都吃住在山上。于是,一群不服输的塞罕坝人向荒原开战了。这一战就是30多天,由于连着多天不洗脸,去时的年轻小伙,回来时都变成了胡子拉碴的“小老头儿”。

    10月初,马蹄坑大会战所植落叶松平均成活率达到99%以上。这是国内首次用机械栽植针叶树获得成功,塞罕坝人终于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种下了属于自己亲手培育并植造的第一片林子。金色的阳光下,一棵棵幼苗绽放出了笑颜,笼罩在塞罕坝上的愁云被驱散了。

    1966年以前种植3.4万亩,1966年种植5万亩,1967年种植6万亩,1968年种植5万亩,1969年种植5万亩,1970年种植6万亩……到1983年,塞罕坝上的有林地面积已经达到了110万亩。

    这一组数字的背后,洒满了塞罕坝老一辈建设者的血汗,凝结着塞罕坝老一辈建设者的绿色情怀。他们是用生命和青春换来了这片林海,在荒原上树立起了一座绿色的丰碑。

    丰碑无言,林海有梦。来自塞罕坝的奇迹仍在延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深扎根。一望无际的绿意伴着马群缓慢地奔跑,马的鬃毛被风托起,彩虹就生在这鬃毛上,随着马儿在草原飘扬,引领着挚爱的生命在草原奔腾。

    不知道面对塞罕坝我还能说些什么,这里毫不修饰的壮美,能洗涤灵魂的污垢,这里是大梦雕琢的天堂,引领无数人奋发图强,不断向上。所有人在这里,是花,是草,是树,是河流,是山丘,是羊群,是随风洒落的雨滴,是一本不断翻开的书,让塞罕坝精神久久传扬。(李雅平)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