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北新闻 > 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
  • 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

    时间:2017-09-27 19:16:37  来源:河北新闻网  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崇高责任和历史使命,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为人民做学问,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坚守的工作取向。哲学社会科学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始终存在一个为谁服务的问题。要看到,“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创作的《资本论》,实现了学术标准与人民标准的统一,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取向,脱离了人民、远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为人民做学问,就要坚持人民至上,自觉把个人的学术追求同国家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树立了这样的志趣:“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它是为大家而献身;那么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贯穿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能钻进象牙塔对现实社会不闻不问,更不能只是局限于个人的利益,为了评职称、多拿钱、出名得利做学问。而应当志存高远,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博大的人民情怀,认真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把自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此校对和端正个人的学术追求与价值选择,不断提升学术研究的境界。只有这样,研究者的学术成果才能及时回馈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为人民做学问,就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融入群众、融入时代,解决好如何著书、如何立说的问题。人民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群众的实践是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理论创新的现实素材与精神宝库。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脱离了人民和实践,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只有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困,才能在破解时代难题中砥砺奋进,使个人的学术研究与时代潮流产生强烈的共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真正的学问要靠丰富的社会实践去感知和体验,要以耐心细致的实际调查来支撑。唯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从学术角度梳理和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提炼、概括和升华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才能形成一定的思想理论创新成果。马克思曾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就能对实践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不仅要从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提炼思想、升华理论,而且要让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理论成果普及化、大众化,让理论能够指导和引领实践。在此过程中,个人的学术选题与研究领域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时代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密结合,提炼出具有理论穿透力的学术观点。

    为人民做学问,就要沉潜学术、精耕细作,为人民创造精品,解决好学风问题。“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真正的学问,都是潜心琢磨而成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甘愿为自己的学术理想耕耘一生,才可能创造出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一是要树立学术精品意识,精益求精、严谨治学、不断创新。广大学者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索,在此过程中获得真知灼见。二是要舍得下“笨”功夫,用老老实实的态度潜心摸索,以专注、执着、敬业、负责的精神做学问,厚积薄发、久久为功。三是要淡泊名利,怀着赤子之心、感恩之心、敬畏之心,真诚地为人民做出顺应时代要求的大学问、真学问。四是要运用群众语言,保持清新文风。善于总结人民群众丰富生动的语言并从中汲取营养,以鲜活而又朴实的文风增强表达效果,使学术研究更接地气,更好地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总之,在这样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在这样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当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切实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王秀华)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