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北新闻 > 诗歌的味道与情怀
  • 诗歌的味道与情怀

    时间:2018-01-05 11:09:41  来源:河北新闻网  作者:

    □周思明

    网络时代,诗歌的状态发生了多元嬗变,其表现之一是诗人写作的分流化。2005年前后,诗坛出现“梨花体事件”及后继的各种网上争讼,并由此出现了一个诗歌粗鄙化写作狂潮,即所谓“垃圾派”“低诗歌”“口水诗”等。

    诗歌的存在状态,近年来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作为一种极具先锋性质的文学体裁,诗歌创作体现出较多的创新精神和全球视野,其样貌也日趋丰富多彩,比如打工诗歌、乡愁诗歌、校园诗歌、白领诗歌、文人诗歌等。其实,作为一种“青春文化”,诗歌理应不孤寂、不偏僻,在适当的时空,仍然有积极价值与勃勃生机。

    诗歌表现有着整体背景下的协调统一,写什么,怎么写,诗人可以自由选择。从接受美学角度看,诗歌往往只是被少数人喜欢,甚至只是创作诗的、研究诗的、编辑诗歌刊物的少数爱好者喜欢。诗歌能够影响到的文化空间有限,往往是在自然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人们才会想起诗歌,才会去阅读诗歌。纵览现当代中国诗坛,不能说没有好诗出现,像余光中《乡愁》,洛夫《时间之伤》,舒婷《致橡树》,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也有太多为诗而诗、为写而写的“自我封闭式诗歌”,这样的诗是没有读者的。

    诗歌,不管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晦涩的还是明快的,深刻的还是浅显的,其实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诗人不能缺失人类整体命运的观照,不能没有人性的透视,不能无视读者的感受。作为诗人,宏大叙事也可,微观叙事也罢,写大海高山也好,写自我内心也罢,这都不是问题。问题是,诗人是否具有小我与大我相融合的创作诚意,是否能够将传统文化、时代精神与诗人的个人气质契合起来。

    诗歌,如果罔顾民族精神、先进文化、世界潮流,而仅仅把目光投射在自我内心的小感觉、小情趣、小幸福之上,不打开眼界,不关注更为广袤的大地原野,不让自我之忧愁与民族之忧患相结合,就很难抵达诗歌的理想状态。至于诗歌写作的方法、路径,大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说到底,诗歌是心灵的艺术,除了诗歌的味道以外,更要有诗人的立场和情怀诉求,两者缺一不可。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