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北新闻 > 河北滦南鲐背老人打造幸福小院 为13位烈士建陵园
  • 河北滦南鲐背老人打造幸福小院 为13位烈士建陵园

    时间:2017-10-10 16:28:43  来源:  作者:

    杜继珍老人的幸福小院。郑立安 摄

      长城网10月9日讯(记者 高琳哲 通讯员 郑立安)门前两排郁郁葱葱的绒花树,院里两棵伟岸挺拔的银杏树,甬道两旁45种各式各样的花卉:牡丹、芍药、月季、樱桃、丁香、木槿、毛竹……小院里一年四季,花开不断。谁能想到,这个小院的主人,竟然是一位90岁的鲐背老人。

      杜继珍是河北省滦南县杜平坨村的一位退休教师,现年90岁。

      退休后,平时就不喜欢喝酒玩牌打麻将的杜继珍,选择了一种自娱自乐安享晚年的生活方式。他钟情花草,爱好摄影,在自己的小院里用相机拍下了许多美景,更留下了他和老伴诸多美好的回忆。

    老人自制的照片墙。郑立安 摄

      老人在美化院子景色的同时,不断增加小院的文化内涵:在居住的小屋子墙上悬挂名人名言、诗词书画,营造高雅的艺术氛围;在柜橱上摆设自己的摄影作品、荣誉证书,见证自己曾经的辉煌岁月;多方查阅资料,制作剪报,收集整理村庄的发展历史,建立了一个小小的村史展览。

    老人的寻根文化。郑立安 摄

    老人制作的狼牙山五壮士场景。郑立安 摄

      为了宣传爱国主义教育,杜继珍老人又在院子的一个角落建起了抗日场景——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处,将五壮士的名字和图片用玻璃罩起来,并栽下青竹以示英雄气节万古长青,供后人们瞻仰。

      杜继珍老人在查阅村史资料时发现,从自己家乡杜平坨村走出去参加革命队伍的人群中牺牲的烈士有13位。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的烈士墓地散落在村外野地里,有的烈士墓因后人稀落无人打理早已破败不堪,甚至有的烈士马革裹尸牺牲后随地葬在了白山黑水、大漠塞外。

    杜继珍老人亲手用铁皮剪成的“烈士陵园”四个大字。郑立安 摄

      每当想起这些为了新中国的解放而献出了宝贵生命的烈士们,杜继珍老人就心疼不已,从此他怀揣了一个梦想: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在村边的重要位置建一处烈士陵园。

      自1998年开始,杜继珍就通过村委会和镇党委不断向县委县政府呼吁,要求在革命老区杜平坨村设立烈士陵园。经过杜继珍老人多年的努力,在多个部门的协作配合下,2013年10月,在新建成的一条老区公路旁的杨树林里,举行了杜平坨村革命烈士陵园立碑仪式,烈士们终于找到了归宿。

    守护着烈士墓的杜继珍老人。郑立安 摄

      烈士碑前,杜继珍老人望着这些安息在墓地的烈士们,不禁老泪纵横。他看到由自己亲自起草的烈士墓碑记,清晰地镌刻在庄严肃穆的大理石碑上,他喃喃念道:“烈士们没有死,他们已化作颗颗永恒的红星闪烁在天地间……”

      十三座大理石墓碑正面是烈士生前的部队番号和烈士的姓名,背面是烈士生平简介。十三座烈士碑静静地矗立在秋日的阳光下,他们分别是:杜印生、杜继双、杜凤芝、杜占太、杜德久、杜至同、杜增恩、刘亲才、张孟宇、张洪付、张廷会、张树林、张捷三。走进绿树掩映中的烈士陵园,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干净的地面、整洁的墓碑,是老人每天早起清理杂草、栽花浇花的结果。

    十三位烈士的墓碑静静地矗立着。郑立安 摄

      每到清明节,杜继珍老人都会亲自来到烈士陵园,给孩子们讲英雄的故事。他经常讲起革命烈士张孟宇在上战场前对战友们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我打仗战死,请你们给我的家乡捎个信去,就说我为人民能过上安定和幸福的日子死哩!

      绒花树开了,老人家门口一朵朵粉红色的小绒花花团锦簇、暗香袭人,仿佛整个村庄都浸在了绒花浓郁的氤氲中。绿荫如伞、身影婆娑的绒花树下,坐满了村里的老少爷们、大人小孩,大家围坐在一起听杜继珍老人谈天说地,讲古论今。孩子们最喜欢听的,当然是陵园里的那些爷爷、伯伯身上的战斗故事……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