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北新闻 > 毕增奇:高墙外的引路人 引导失足人员回归正途—2017“美丽河北·最美政法干警”候选人事迹巡展
  • 毕增奇:高墙外的引路人 引导失足人员回归正途—2017“美丽河北·最美政法干警”候选人事迹巡展

    时间:2017-09-25 17:34:42  来源:  作者:

      毕增奇,男,1983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邯郸市永年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科科长。他是同事眼中的“全才”,为掌握基层纷繁复杂的情况,他走遍了辖区32个行政村,走访了120多户家庭,全面了解辖区内各村街的风土人情、矛盾纠纷类型和调解、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人员等情况,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坚持探索和创新并举,不断完善社区矫正工作流程,严格执行并创新社区矫正监管模式,实现了社区矫正人员由“被动消极服刑”到“主动积极服刑”的大转变。他牵头成立了全省首家高标准社区矫正专用档案室,先后受到省、市有关领导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誉。

      “我是来感谢毕科长的,是他挽救了俺的儿子。”2017年8月20日,一位姓赵的家长走进邯郸市永年区司法局,讲述了一件感人的“故事”。他儿子小亮因寻衅滋事被纳入社区矫正管理,但孩子自暴自弃,拒绝监管,就连家人也失去了信心。毕科长却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找小亮谈心,半年多时间里,跑了24趟,跑肿了腿,磨破了嘴,终于让小亮幡然醒悟,走上了正路。

      赵姓家长说的毕科长就是邯郸市永年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科科长毕增奇。他自2010年负责社区矫正工作以来,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完善管理机制,以其特有的真情和耐心开展工作,先后挽救不服从监管、服刑意识差的社区矫正人员70余人,帮扶无业可就、生活困难的社区矫正人员30多人。常言说,改变一个人难,改变一个走上歧途的人更难,在“高墙”外改变一个走上歧途的人难上加难。社区矫正做的就是这项难上加难的工作,常常是出力不讨好,好心被当成“驴肝肺”。但毕增奇却从来不怕“碰钉子”,不怕“磨嘴皮子”,不怕受气,不怕跑腿,凭着“铜头、铁嘴、橡皮肚子、飞毛腿”的精神,不厌其烦地坚持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使一个个误入歧途浪子重新回头,顺利融入社会,他被矫正对象及其亲属亲切称赞为“高墙外的引路人”。

      用真情和耐心 引导失足人员回归正途

      社区矫正,俗称“没有围墙的监狱”,所管理的对象被称为“高墙外的服刑人员”,是一种新型非监禁刑罚,通过监督管理、教育矫正、社会适应性帮扶等,帮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恶习,回归社会,工作责任重,责任风险高。

      在日常监督管理上,毕增奇始终坚持“严”字当头,严把审前关、入矫关、监管关、档案关,努力强化社区矫正执法程序规范化,防止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用服刑人员的话来讲就是“想找毕科长走后门儿、开绿灯,那是墙上挂竹帘,没门儿!”。同时,他又把社区服刑人员当做自己的“亲人”,对于个别不服从监管、服刑意识差的人,他从不轻言放弃。他经常告诫同事们:“要带着爱心做工作,对于每一个走在迷途的人,我们都应该尽力去拉他们一把,多一个人回归就少一个人迷失。”

      该区年仅17岁的赵小亮(化名)因犯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被纳入社区矫正管理。然而小亮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罪行的严重性,对于社区矫正监管置之不理,态度蛮横。司法所在对他三次警告无果后,建议对其撤销缓刑收监执行。

      收到撤缓建议书后,毕增奇首先想到的是“我们的教育帮扶工作做得够不够,这孩子是否还有挽救的余地”。于是,他结合司法所走访调查,了解到小亮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经常遭到父亲打骂。由于缺少亲情关爱和教育,辍学在家的小亮自暴自弃,交友不慎,误入歧途。

      为了挽救这个失足的孩子,毕增奇找到小亮谈心,刚开始,小亮态度散漫,情绪焦躁。毕增奇试着采用倾听、支持、宣泄等技巧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从小亮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与其沟通交流,让其服从监管。并采取让假释人员以身说法讲解大墙内外差别的方式,促其认识到什么是法律明确禁止的行为以及触犯法律之后造成的后果。

      此外,毕增奇还通过列举真实案例做好小亮父亲的思想工作,讲明利害等方式,让其父亲认识到自己的粗暴教育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与后果。连续几个月,他每周都要去小亮家看看,嘘寒问暖,解忧排难。在他的热情关怀和引导下,一位失足的孩子终于迷途知返。

      经过将近半年的矫正,小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真参加教育学习和公益劳动,也不再跟以前的不良朋友来往,并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当小亮把3000多元的工资交到父亲手中的时候,父亲高兴地流下了眼泪,专程到区司法局表示感谢。

      对于生活困难的服刑人员,毕增奇始终坚持热情帮扶,积极协调民政、人事、教育、工商、税务等部门提供帮助,使其感受到政府的温暖,引导其积极矫正恶习,顺利回归社会。

      张某是一位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有一技之长,找不到工作,思想压力很大,感到非常自卑,对生活缺乏信心,对未来失去希望。毕增奇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经和其本人耐心交谈,得知其非常渴望有学习的机会,便四处奔走,积极帮助其联系技校,很多学校一听张某是罪犯,都借种种理由不愿接收。他没有放弃,想尽办法,不厌其烦,这家不行找那家,说破了嘴,跑断了腿。

      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学校同意接收。紧接着,他又为张某选择了合适的专业并办理了入校手续。期间时常对其进行开导和鼓励。经过两年的学习,张某不仅如期解除矫正,而且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顺利地融入了社会。解矫的当天,张某的父亲带着儿子给毕增奇同志深深地鞠了一躬:“毕科长,您是我们的大恩人,我们全家都感谢您!”

    [1] [2]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