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北新闻 > 【喜迎十九大 精准扶贫一线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魏县扶贫微工厂扛起脱贫大旗
  • 【喜迎十九大 精准扶贫一线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魏县扶贫微工厂扛起脱贫大旗

    时间:2017-09-21 18:15:25  来源:  作者:

    二马村扶贫微工厂。 霍文龙 摄

      长城网邯郸9月20日讯(记者 霍文龙 武萌)“不耽误农活儿家务活儿,也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还能挣钱养家,这日子咋能不高兴!”9月19日,在魏县大马村乡二马村的扶贫微工厂,贫困户曹爱存手里的缝纫活儿不停,乐呵呵地跟记者聊着天。

      不用出村,就能找到一个既简单又能赚钱的工作,这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曹爱存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二马村扶贫微工厂。 霍文龙 摄

      过去,因为要照顾老人孩子和家里的农活,二马村的几十位贫困妇女不得不留守在家,眼看着紧巴巴的日子不好过也无计可施,平时只能靠打个麻将唠个嗑打发空闲。

      “现在俺们也是有工作的人了,家里宽松了,生活也充实了,感觉自己也赶上了时髦,有了梦想,也想奋斗,早点儿脱贫!”曹爱存说。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魏县贫困村、贫困户数量均占全省前列,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全县105万人口,常年在外务工人员就近30万。随着劳务大军的输出,像曹爱存这样的农村留守妇女“半劳力”逐步形成群体,她们缺技能缺信息,有空闲时间却不能离家很远。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魏县通过大量调研,了解到部分返乡人员利用原先在外创业建立的人脉关系和资源,在家中从事箱包、服装、毛绒玩具等来料代加工家庭作坊式生产,按订单加工,赚取加工费,每人每天可挣几十元加工费,规模大小不等,遍布十几个村。经过充分论证分析,县有关部门认为这种“家庭作坊”式的来料代加工业是利用好“半劳力”资源的好办法,应该因势利导,创建更多为城市大企业订单加工的扶贫“微工厂”,吸引众多贫困“半劳力”就业脱贫。

    二马村贫困留守妇女展示扶贫微工厂生产的书包。霍文龙 摄

      2017年4月,有外地打工经验的二马村留守妇女高瑞娟的服装箱包代加工家庭作坊因为销路稳定,技术门槛低,劳动力密集等优势被扶贫工作组相中,在邯郸市包村领导、魏县扶贫办和建行精准扶贫工作组多方大力筹划和支持下,“二马村扶贫微工厂”成立了。

      由魏县扶贫办和建行精准扶贫工作组注资,工厂以一万多元租下村集体的厂房,其余资金购买设备,将原来的6台机器扩展到了60多台。二马村及周边的三四个村子的70多个贫困留守妇女在这里有了工作。工厂平均每周可出货2万多件服装箱包,按件计算,每个留守妇女一天可收入50到80元不等,一个月至少可收入1500多元。贫困留守妇女们有了自己的生财之路,村集体靠厂房租金也实现了增收。

      作为工厂经理,高瑞娟高兴地向记者介绍,“我们代加工来料和销路都由上游大企业支撑,厂子的运行基本没什么风险,有了厂子就有了规模,订单也多了,收入也大大增加,带着大伙儿一起挣钱,更有干劲儿!”

      这样,扶贫微工厂带给二马村的是贫困群众的零距离就业,返乡人员的零风险创业,和村集体的零成本收益,村里人都对这家小工厂充满了希冀。

    沙口集乡刘屯村扶贫微工厂。 霍文龙 摄

      驻村的建行精准扶贫工作组负责人王文华告诉记者,工厂这半年的成效非常好,魏县扶贫办和建行邯郸分公司正计划加大投入,进一步扩大工厂规模,将缝纫设备增加到150台,添加大型设备进行补充完善,预计可吸收留守妇女300人,至少可带动周边5个村贫困户脱贫。

      像二马村这样的扶贫微工厂在魏县还有很多。在沙口集乡刘屯村,两栋褐色的大厂房里上百台加工设备在隆隆地运转着。这是魏县政府专为扶贫微工厂新建的集体厂房,使用面积达1600平方米,目前已有三家扶贫微工厂进驻。90后返乡贫困户韩海超就在这里带领着同乡们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梦。

    沙口集乡刘屯村扶贫微工厂。霍文龙 摄

      截至目前,魏县全县共有扶贫微工厂185家,总共带动就业1.4万余人,其中贫困人口6000余人,实现增收8000多万元。

      扶贫要给贫困户输血,更要帮助他们造血。魏县“扶贫微工厂”为农村留守妇女等闲散“半劳力”群体提供了“零距离”就业机会,让她们真正参与进脱贫致富的进程中,真正实现了自立自强。邯郸市委书记高宏志为此作出批示:“很好,可在全市推广借鉴。”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