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北新闻 > 【喜迎十九大 精准脱贫一线行】“绣花”功夫剔“穷根” 撸起袖子助脱贫——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驻围场八顷村工作组扶贫纪实
  • 【喜迎十九大 精准脱贫一线行】“绣花”功夫剔“穷根” 撸起袖子助脱贫——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驻围场八顷村工作组扶贫纪实

    时间:2017-09-19 17:10:22  来源:  作者:

    八顷村村里小巷。王东岭 摄

      长城网承德9月18日讯(记者 杨金文 通讯员 王东岭)金秋时节,硕果累累,秋高气爽。9月17日,记者走进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城子镇八顷村,风吹田野,满眼的金莲花在蓝天白云下闪耀;一处处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井然排开,一条条平坦宽敞的水泥路直通农家;格桑花竞相开放,一朵朵娇嫩的花朵随风舞动、相互映衬,宛如一个个灵动的精灵,惹人陶醉;新建的文体广场和马铃薯储藏窖让贫困户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多亏有了驻村工作组,在工作组的帮助下,咱们村种植的20亩有机马铃薯平均售价比普通马铃薯高出5倍,北京和咱省内很多单位、酒店、餐厅包括中央电视台都成了咱们的客户。”围场城子镇八顷村党支部书记唐凤岐说。

      八顷村10个居民组411户、1177口人,分布于“一条路两条沟”,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0户、450人,是河北省20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旧民谣“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摔成了八瓣。打下的粮食吃不到头,村穷民穷啥时候是个头”,这是前些年八顷村的真实写照。

      2016年2月,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驻村工作组进驻八顷村开展精准帮扶工作。驻八顷村工作组组长、第一书记王永军和工作组成员与村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以村为家,把村民视作亲人,把自己当成普通村民。工作组一入村,便积极主动地开展帮扶工作。

    八顷村街道一角。王东岭 摄

      筑牢战斗堡垒 强化基层党建

      “工作组刚进驻村里时,村里连续4年没有选出村党支部书记,人心涣散,脱贫攻坚难以推动。”工作组组长王永军说,基层党组织是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坚强堡垒,工作组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明确了“党旗红、产业强、乡风美、我要富”抓党建促脱贫工作思路。

      2016年8月,经县委组织部批准,该村成立了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第一支部由常驻在村的29名党员组成;第二支部由17名在外地打工的流动党员组成;第三支部由15名村集体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党员组成。

      第三党支部支委郝碧泓还担任村农业开发公司物流项目部经理,每天开车四处跑项目,尽心尽力帮乡亲们脱贫致富。

      目前已有4人从北京等地返乡创业,3名年轻同志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组织成为了百姓脱贫的坚强支撑。

      大年除夕夜,工作组和村党员干部一起跟村里的五保户、军烈属、孤寡老人包饺子、吃年夜饭,让这些老人们深切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组织的关怀。

    农民在收获马铃薯。王东岭 摄

      精选脱贫项目 发展集体经济

      工作组刚到村时,村集体没有一分钱,也没有任何集体资产,而且还欠了7万余元外债,做任何一点事都要向本来就很贫穷的老百姓摊派,群众意见很大。

      针对这一现状,工作组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决定采取集体带头、覆盖农户、共同致富的路子,大力发展集体经济。2016年5月跑办成立了村办集体企业“承德八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注册了商标。于是就有了“党总支+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八顷模式。

      “工作组带领咱们成立了农业公司,走集体带头、覆盖农户、共同致富的路子。去年底,八顷村集体收入达到了30万元,为全村65岁以上老人发放了人均200元的健康补贴,给义务教育在校生发放了人均200元的教育补贴,并补贴了水费、电费和路灯照明等公共费用。”八顷村党支部书记唐凤岐说,“以前村里布置点活儿没人听,动不动就挨骂,现在村里有点事一招呼就来一大片,我们的威信也有了,腰杆也硬了!”

      目前,八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已有八个产业项目部同时运作,其中420亩有机富硒马铃薯种植、首期80KW光伏发电、金莲花种植、八顷八淘电商平台等4个项目已建设完成投入运营,2600吨马铃薯储藏窖、山珍野菜加工厂、能够容纳100-150人的家庭旅馆、羊肚菌等多个项目正在建设中。王永军兴奋地说,今年预计村集体纯收入可达50万元。村民们精气神十足,都感觉有奔头了。

    农户在管理金莲花。王东岭 摄

      抓实产业扶贫 推进精准脱贫

      艳阳高照,一群“溜达鸡”在一户农家小院和院外的树丛里欢快地觅食。这是记者在该村贫困户李春生家看到的场景。

      “咱以前养过獭兔,没啥经验、也没销路,一年就赔了七八万元,日子越过越难。”村民李春生说,那些年最怕过节,一过节就被债主追着讨债。为了还债只得到外地打工,家里的老人也顾不上了。

      工作组了解情况后,给他出主意、跑资金、找销路,帮他和另外几户村民筹建了柴鸡养殖合作社,饲养蛋鸡。

      “咱现在饲养的1000只散养柴鸡已经开始下蛋,一斤能卖15元,还不愁销路。”李春生脸上满是笑容。

      贫困户从有福建了1个大棚培育菜花苗并种植白菜,半亩地挣了2万多;贫困户韩立军买了17头牛,现在也都长得膘肥体壮……

      工作组积极探索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村民以土地、资产入股公司,把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成股东,推动产业脱贫到村到户到人,形成“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扶贫格局。

      眼下,该村已有30户加入金莲花种植、7户加入雨露计划、7户加入生态护林员、17户通过“政银企户保”模式入股富龙马铃薯全粉有限公司、122户入股村办光伏发电项目。工作组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家至少一人进入公司或村内的专业合作社工作,目前已有90人报名加入公司打工,实现了一人在村打工、全家稳定脱贫。

    农民在饲喂肉牛。王东岭 摄

      精准聚焦“靶向” 挖掘内生动力

      记者来到村民高忠良家,只见屋外整齐摆放着大大小小的老鹰、仙鹤等根雕成品。今年67岁的高忠良说:“以前由于制作根雕没有销路,只能暂时将制作根雕的想法搁在一边。工作组来了以后,为咱搭建了销售平台,咱又重拾根雕手艺,感觉又年轻了一回。”

      “帮扶不是养懒汉。一个村要有长久的发展,必须要有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精气神。上坡过坎可以帮他推推车,前面有坑可以帮他垫垫路,但是拉车的一定要是贫困户本人,不能越俎代庖、本末倒置。鉴于此,我们鲜明提出了‘自我加压、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八顷精神’,就是要从自身找原因,破除懒惰、‘等靠要’等消极思想,得到了村民的普遍认同。”王永军说。

      工作组多次带村民到贵州六盘水、湖北恩施、四川绵阳,以及张家口、承德、唐山等地考察学习,通过宣传教育和引领带动,改变村民“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思想观念,许多村民创业的热情已被点燃。

      薛龙回村开办豆腐坊、陈淑莲购进10多头黑猪仔、赵玉文返乡种植羊肚菌……

      “美丽家庭”评选、书香八顷平台建设、农民夜校、首届冬季村民运动会等活动让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自强不息、奋力脱贫的劲头越来越足。

      如今,打麻将、酗酒的现象没有了,尊老爱幼、邻里团结、互助互帮的乡俗民风得以延续,村民们个个争当好媳妇、好婆婆、致富明星、帮扶先进。

      “驻村工作组除了为贫困村跑项目争资金、做一些实事好事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提升强化,通过对全体村民‘精气神’和内生动力的汇聚激发,通过对年轻优秀人才的挖掘培养,通过对各项体制机制的完善优化,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为贫困村的长远、持久脱贫致富扎扎实实趟出一条路子。”王永军说。

      双脚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如今,工作组一桩桩一件件为民实事好事换来了党群鱼水情深。他们通过精准服务、精准带动,汇聚起了民心向党、共促脱贫的强大凝聚力。他们以“不拔穷根不罢休、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帮助贫困户逐渐摆脱了贫困!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