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北新闻 > 一锹一镐16载 种出太行深处的“塞罕坝”
  • 一锹一镐16载 种出太行深处的“塞罕坝”

    时间:2017-09-13 18:16:56  来源:  作者:

    徐改金(右)和丈夫邓喜兵在山间行走。本报记者郄磊摄

    山上的大枣丰收了。

    徐改金传授村民种植果树的技巧。

    徐改金指挥小型挖掘机平整上山的路面。

      太行山深处,有这样一对夫妇,年逾花甲,十六年间始终坚持一件事儿:在光秃秃的荒山上种树。没有电,没有水,甚至没有路,更没有像样的工具,就靠长满老茧的双手。一锹,一镐,一条山路,5万余棵树,十六年间,他们让地处石市鹿泉区北马峪林场的千亩荒山变成绿水青山,谱写了一曲太行深处的“塞罕坝”壮歌。

      每天早晨5点,天刚蒙蒙亮,61岁的徐改金和63岁的丈夫邓喜兵就上山了。一人扛着锹,一人扛着镐,脚踩在砂石铺的路上,发出“沙沙”的声音,走到路的尽头,回头望着长满枣树、板栗树的千亩林场,两人笑了!谁能想象,16年前,这里枯木、杂草、荆棘遍野。在参观了南梁庄村的绿色林场后,荷莲峪村的徐改金就下定了决心,要改变这座荒山。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在徐改金的嘴上挂了16年。十六年间,没有路,徐改金踩着荆棘上山,手上、腿上划满伤口;后来她砍倒那些荆棘,再用铁锹、洋镐把地面整平,开辟出一条小路;2012年开始,两人雇用机械将路拓宽和延伸,终修出2700米长的砂石路。没有电,他们就点蜡烛。2012年几经跑办,电通了。没有水,在最干旱的两年,他们只能肩挑水上山,但一些核桃树还是旱死了,老两口心疼极了。2014年他们开始引水上山,通过鹿泉区林业局的补贴和自筹资金,打了一眼深井,建了3个蓄水池,铺设管道3000米……

      饿了啃口馒头,渴了喝口凉白开,累了就在山上打个盹儿……5800多个日夜,这对夫妇长在山上,他们先后投入400多万元,种下了5万余棵果树,现在每年的经济收入可达15万元。“你们是不是傻?400多万干什么不行!”面对村民的不解,徐改金目光坚定:“人的一生很短暂,我就想干点儿想干的事儿!一定要将这片荒山都变成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他们正谋划下一步2000亩荒山改造的蓝图。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