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北新闻 > 康保:敢啃 “硬骨头”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 康保:敢啃 “硬骨头”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时间:2017-09-11 19:27:36  来源:  作者:

      长城网张家口9月11日讯(记者郑世繁)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境内没有地表河的县区,张家口康保县水资源匮乏,土地沙漠化,严重制约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该县生态环境脆弱,年均降雨量350毫米、蒸发量1804毫米,无霜期不足100天,草场退化率高达56%,旱田农作物亩均效益不到100元;境内没通高速、火车,68%的乡村道路仍是砂石路,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较低,还有21.5%的贫困人口住房达不到安全标准;贫困深度在全省是最深的,到2016年底,全县总人口27.3万人,农村人口22.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86万人,有贫困村136个,贫困发生率21.2%;其中,因病因残致贫和无劳动能力的特困群体2.62万人,占53.9%;人口流失严重,青壮年劳力举家外出,农村空心率接近三分之二;“房堵窗、户封门、村里见不到年轻人”,留守人口平均年龄64岁,贫困发生率高…… 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生产要素的制约,脱贫任务非常重,康保县委、县政府没有退却,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一户一户地摘下贫困帽。

      回归自然,做足生态经济文章

      康保县域曾是皇家军马场,上个世纪初,人们为了生存,前来大面积开垦草场,解决温饱,安家立业,逐步形成现在屯垦镇、张纪镇、邓油坊镇、李家地镇、阎油房乡、二号卜乡、芦家营乡、忠义乡、处长地乡等乡镇,处处留下当初移民足迹。从上世纪80年代起,康保县适应当时调整结构的要求,开始大面积种植蔬菜,地下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进程加快,加之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锐减,因病因残致贫和无劳动能力的特困群体占总人口的11%,占贫困人口的54%,一定程度上,一方水土已养不起一方人。

      “总书记始终牵挂深度贫困地区,春节前亲临张家口视察慰问,广大干部群众深受感动、备受鼓舞。我们以此为动力,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定位,立足康保实际,做好“绿”的文章,围绕分享生态红利推进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自然生态,放大生态效益,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水改旱工程,吸纳贫困群众在土地流转、生态修复管护等产业链上增收脱贫。”日前,康保县委书记杜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康保县委书记杜平在接受记者采访。记者 郑世繁摄

      康保在屯垦镇、照阳河镇、满德堂镇等北部片区通过有序推进15万亩旱作耕地流转,提升原有80万亩草场的生态水平,正有序打造面积达百万亩的国家牧场,现三个乡镇已流转土地5万多亩;建设百万亩柠条生态林基地,发挥干柠条燃烧值达3500卡的作用,和中船重工合作开建4万千瓦柠条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搞生物发电项目,现已征地,明年年底并网发电,通过土地流转、生态修复、生物发电等收入,作为普惠基金全部用于全县贫困人口和收入在3180元至3500元之间极易返贫人口的收入。

      在忠义乡越夏草莓产业扶贫示范园,引进美国加州大学最新育成的专利四季草莓品种进行生产,与冬春季草莓生产形成错季,市场前景看好。刚进入采摘期,每天产1500斤,全部销往北京,进入高端消费群体。该品种草莓生产期近10个月,商品果上市时间近180天,亩商品量可达2500公斤以上,产地批发价18-20元/每公斤,亩纯效益近2万元,成为高海拔、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等地区培育的新型产业。见到54岁的薛守望平,他说:“我在园区打工,除流转土地收入外,还有全家保底分红1400元,我年打工工资收入3.3万元”据了解,该园区全年用工在30多人,高峰期120人,年收入最高4万多元,最少1.5万元。

    忠义乡越夏草莓产业扶贫示范园。记者 郑世繁摄

      据悉,康保将打造10个特色农业种养基地,以草莓、莜麦、菊芋、肉鸡、肉羊等特色种养业为重点,发展规模经营,延长产业链条,带动2.35万名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借风(光)前行,做强绿色产业支撑

      康保境内新能源资源丰富, 10米高年风速5.82-7.5米/秒,有效风速时间7000—8000小时,风功率密度255-480瓦/平方米达到国标四至七级标准,是全国风能资源最好的地区之一;日照时数3100小时,光照资源属全国二类地区,是我省光照时间最长的县,开发潜力巨大。

      今年6月底,随着处长地乡薛家营村光伏电站并网成功,康保县2016年第一批30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验收并网全部完成。此次30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集中验收项目,新建10千伏线路26.77公里,安装20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60台,并网光伏容量9000千瓦,可使1800户贫困农户在今后20-25年内长期受益。

    村级光伏电站。记者 郑世繁摄

      康保充分利用风光资源,以股份合作形式参与新能源开发。整合涉农资金,建设8.4万千瓦光伏电站,带动1.6万个贫困户每户每年增收3000元;开展风电扶贫,发挥域内风电企业带富作用,重点解决1.5万个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稳定增收问题,每万千瓦风电带动100户,户均可实现年增收3400元。

      共建引领,增强贫困村内生动力

      康保通过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鼓励在外的回乡党员企业家挂任村第一书记等措施,让能人担当脱贫的主角,并建立产业型、区域性联合党总支39个,开展并村联建、以强带弱工作。

      丹清河东坡村驻村第一书记孙军,针对该村“两委”软弱涣散、几近瘫痪,干部难以开展工作的实际,通过调研走访、政策宣讲,重选村民代表,统一全村思想,极大地提高了村两委班子的责任感和执行力。驻村以来,结合精准扶贫政策,成立了东坡村菊芋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兴德杜泊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确立了“以菊芋种植为核心,发展生态景观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生态观光旅游和配套服务业”五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方案,组织成立了专业合作社2个,村民以承包的耕地和村集体土地入股,组建新的经济合作组织,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方式,村民由过去的土地经营者转变为产业工人;产业发展中,全村有劳动能力的人在合作社务工收入在2000元至20000元之间,村民每亩土地还获得200元的入股预分红和扶贫资金分红。

      撤并空心村,破解农村养老难题

      康保面对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空壳村、危房户、空巢老人大面积存在的实际,全力调整村庄布局规划,全县326个行政村将调整为37个保留提升村,通过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建设“互助幸福院”等措施,推动人口向县城、中心村镇集中,补齐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短板。今明两年就撤并26个行政村。对撤并村的贫困群众,精准落实“三重保障”措施:有劳动能力的实施资金技术帮扶脱贫;无劳动能力的通过社会保障、资产收益分配,实现收入双重保底;对因病致贫的纳入政策兜底。

      撤并后如何解决群众的安居问题呢?康保推出了“政府扶得起、村里办得起”的“互助幸福院”农村养老新模式。

      2013年,屯垦镇创新思路,按照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并逐步探索出一条“集体建院、抱团养老、分户生活、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新路子,将危房改造、美丽乡村建设和打造小城镇政策捆绑整合,在全县率先建起第一座互助幸福院——范家营福康老年之家,新建住房30间,医务室、库房、澡堂、餐厅等配套用房8间,当年入住29户,35人。2014年至2016年,该镇先后又在西井子村、阿不盖庙村、屯垦村、五棚村、三棚村、帐房梁村建立互助幸福院,累计新建、改建住房226间,医务室、库房、澡堂、餐厅等配套用房67间,建小广场、小菜园、绿化地20000多平方米。目前,共入住空巢老人191户,241人。

    屯垦镇互助养老院院长徐学武。记者 郑世繁摄

    截至目前,该县已建成互助幸福院31所,住房914间,可入住1494人,目前正在新改建互助幸福院15所,可吸纳1900多老人入住。

    屯垦镇互助养老院一角。记者 郑世繁摄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