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北新闻 > 微缩古建筑彰显中华文化的精髓——雄安新区工匠邓春江执着中华传统技艺速写
  • 微缩古建筑彰显中华文化的精髓——雄安新区工匠邓春江执着中华传统技艺速写

    时间:2017-08-29 18:31:56  来源:  作者:

    雄安新区工匠邓春江正在制作微缩古建。颖梅 供图
    雄安新区工匠邓春江正在制作微缩古建。颖梅 供图

      长城网雄安8月29日讯(记者 王渊 尹智 通讯员 颖梅)在雄安新区,有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木工,人们习惯叫他老邓。盛夏的八月,记者在雄县县城一座不起眼的院子里,见到了六十多岁的邓春江。就是他,让一堆不起眼的木头条、木头块、木头片,经过精确切割、精心打磨、精致拼接,变成了一座座玲珑别致的微缩古建筑,令所有看过他作品的人都赞叹不已。

      不用一颗钉子的微缩古建

      来到老邓的陈列室,一个精美绝伦的微观古建筑群落依次展现在眼前。“这座大雄宝殿是我的第一件作品。”老邓指着最里侧一座模型说。这件作品在2010年开始制作,原型是五台山上的一座庙。整座模型除了个头小,和原建筑别无二致。

      还有最前面的一对儿鼓楼,通体殷红,正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庄重高贵的颜色,再看它户枢瓦檐,无论是自由开合的殿门,规矩严格的窗棱,还是小到寸高的门槛,对称工整的对锁,甚至上扬的屋檐、威武的神兽……每一处都做足了功夫。鼓楼后面陈列的依次是少林寺山门、牌楼和钟楼,每一件都可称得上是精品,每一件都让人感受到它们所凝聚的作者的心血。

      最让人惊叹的是,所有的建筑结构,大到梁柱,小到窗棱,全部采用的榫卯结构,即不用一颗钉子,完全靠榫头和卯眼相连接。在老邓的工作室,地上堆着长短不一的木材,台面上摆满了一个个接榫部件,最基本的部件都是长不过十几厘米,宽度、厚度不过一厘米的木条。老邓说,这些都是他一锯一锯地切割,一下一下地刨平,又一刀一刀地刻出榫头和卯眼,再一根一根地插接起来的。随意拾起一件十几厘米长的拼装构件,老邓告诉记者:“这一块部件得用30多个零件拼成,做一件成品,估计得用上几十万片零件,一两年的时间。”他又随手拿起几根木条,三下几下,一个最简单的部件就呈现在眼前。他布满老茧的手指却有着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灵动,让人不难想见这功夫背后的艰辛付出。

    [1] [2]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