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际新闻 > 国际评论 > 李长安:非名校生失业更需关注
  • 李长安:非名校生失业更需关注

    时间:2017-05-31 21:53:42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杨阳

    中国人民大学98届毕业生伍继红的遭遇,最近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个曾经的“天之骄子”,因毕业时找工作不顺、家庭婚姻变故等遭受接连打击,不仅常年失业在家,而且已成为当地精准扶贫对象。好在人大及校友的关怀,让她有了重新开始的打算。但我们仍想问一句,如此巨大的人生落差,究竟折射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大学生分配政策出现重大变化,“统包统分”的“铁饭碗”就业形式被彻底打破。而伍继红毕业的1998年,正好是大学生需要自主择业的时期。在劳动力市场化的过程中,类似她这样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开始凸显出来。比如教育部曾经在1999年公布过44所直属本专科院校的就业率情况,当年11月的总体就业率为82%,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85%,而专科生则仅有54%。

    事实上,时至今日,即便是重点高校仍不可能实现百分之百的就业。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总体就业率为98.55%,清华大学为98.5%,北京大学97.97%。换句话说,在这些中国目前最顶尖大学的毕业生中,总有那么1%-2%的人无法在走出校园的时候实现就业。而伍继红的个人悲剧作为一个典型,足以引发我们对当前就业与扶贫问题的深层思考。

    一方面,实现就业不是“唯文凭论”。在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中,虽然文凭很重要,但从根本来说,就业还是基于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这种“人力资本”既体现在知识技能的掌握上,也体现在沟通表达等社会适应性能力上。通俗来说,人力资本就是“智商”和“情商”的合集。很显然,光有“智商”缺乏“情商”,这种人力资本是不完全的,大都很难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另一方面,不仅要关注重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更应关注一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相对于名校的高就业率,一般高校的就业率大都比较“难看”,涉及的大学生数量更多。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仅有80%左右,这也就是说有20%的大学生在走出校园的时候不能找到工作。如果按照今年795万大学毕业生的规模,那就意味着有近160万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经过媒体的曝光,伍继红的命运或将迎来转机。但这主要取决于她自己,在阔别就业市场17年之久后,是否有勇气、决心和能力,重返劳动大军,并沉淀其中。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即便人大和她的校友再怎么帮扶,恐怕也只能起到输血而非造血的功能。另外,社会上还有不少与她命运相似的人需要关怀和帮助。在这场扶贫攻坚战中,我们不仅需要网络的呼吁和校友会的帮助,更需要的是健全和有效的机制。只有如此,才能使更多的伍继红式的人物实现就业和再就业,走上摆脱贫困的新征程。(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