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江苏新闻 > 南京大屠杀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这群90后用行动作出郑重回答
  • 南京大屠杀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这群90后用行动作出郑重回答

    时间:2017-12-13 16:18:41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任国勇 宋世锋

    原标题:南京大屠杀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这群90后用行动作出郑重回答

    拍摄团队采访段月萍女士。钟源供图

    中国江苏网12月13日讯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0年前的那段沉重历史,萦绕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

    昨天紫牛新闻报道了90后南京姑娘拍微电影获得国际艾美奖的新闻,一分钟的短片震撼人心。其实,除了这位南京姑娘,还有很多90后,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南京大屠杀这段血色历史。他们用行动告诉世人:勿忘国耻,中国有我。

    紫牛新闻记者 任国勇 宋世锋

    钟源,22岁,清华大学学生,今年暑假,她和同学们来到南京,采访众多权威人士,查阅大量专业资料,拍摄了一部中日英三语纪录片《南京痕迹》。

      一场演讲打动一群年轻人

    2016年12月15日晚上7点20分,清华大学报告厅内济济一堂。世界知名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终身教授、《南京不哭》的作者郑洪教授,在这里化身历史学者,与学子们一起回视1937年的那段苦难。

    学生们问郑教授,为什么要写《南京不哭》?郑洪说,写书是为了发声,唤醒西方世界,让他们看清这段历史,同时提醒中国青年勿忘国耻。

    22岁的清华大学女生钟源坐在台下,聆听郑教授的演讲,内心难以平静。紧接着在寒假期间日本又发生了“APA酒店事件”,“我觉得应该做些什么,而且刻不容缓。”钟源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为了想知道现在的外国年轻人是怎么看待这段历史的,2017年初的寒假,她和几个同学对校园内一些国际生展开调研,虽然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南京大屠杀”,但他们更倾向于认为这是战争事件,而非反人道主义事件。

    有了前期的调研,钟源等人制定了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方向,他们组成一个14人的支队,前往南京。为此他们制定了详细计划和分工,所有设备和器材由同学们自备。掌镜和剪辑由美术学院和航院的三名同学负责。

    行程安排得很紧凑,8月1日他们抵达南京,2日至4日先后采访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副馆长段月萍女士、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先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先生和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曹大臣,并且查阅相关文献。

      历史的传承让他们动容

    钟源告诉紫牛新闻记者,段月萍女士已经是年过8旬的老人,在采访她时,以为她年纪大了出门不便,没想到段奶奶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拍摄。

    “采访结束后,段奶奶还拉着我的手去纪念馆,一个一个找工作人员,大家见到段奶奶,都很尊敬地打招呼,让我感受到历史研究工作的传承。”钟源说,后来他们才知道,段月萍奶奶亲历过日寇侵华的苦难历史,是国殇的历史见证者,也是从建馆初期就参与展陈建设的历史学者。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声音,南京大屠杀编史建馆立碑领导小组成立,段月萍是领导小组办公室三成员之一,她还参与了首次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普查工作。

    让钟源和同学们印象颇深的是,他们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里,目睹了感人的一幕: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站在照片墙前,一脸严肃地听母亲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孩子懵懵懂懂,却全神贯注。这样庄严肃穆的氛围,让钟源感受到一种特殊的仪式感。

    “就像是民族记忆的一种传承,即使那场惨案过去了很多年,也依然需要被我们每一代人所铭记。”钟源说。

    留学生帮助校对后拒收报酬

    “在采访中,当我听说受害者张秀红奶奶直到82岁的时候,才第一次把当年的记忆讲述出来,真的很心酸。”钟源说,“多年以来,这场屠杀的受害者都生活在煎熬之中,当他们强忍悲痛讲出真相时,并没有收到道歉,居然还有质疑,所以我们必须做些什么。”

    14名同学将调研成果制作成中、英、日三语视频《南京痕迹——国殇八十载纪念短片》。视频只有13分钟,却倾注了这群年轻人满腔的心血。钟源记得,有次大家和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吴先斌馆长合照时,发现少了两名同学。原来,当时两人正在翻阅馆内资料,实在太认真了,以至于大家喊拍合照都没听到。

    短片译制成三语视频后,他们担心英文表达不精准,便找了一位精通中文和英文的校友帮助校对。这位校友是马来西亚籍华人,平日兼职做翻译是收费的。当他帮助影片校对完毕之后,心情沉重地对钟源说:“这份报酬我不要了,你们做的事很有意义。”

    两个90后男孩的坚持—— 32万字著作 还原当年的日军暴行

    江紫辰和他的新书。本人供图

    除了清华大学的学生,还有两位90后男生,也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让世人铭记这段历史。

    他们是江紫辰和吴京昴。两人都是工科生,不是历史专业出身,但对这段历史很有兴趣,从中学时就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去研究。最近,他们携手推出第一本研究成果——《侵华日军第六师团南京战役及暴行实录》。

    “我特别想像张纯如那样”

    15岁搜集中文史料,16岁收集日方史料,17岁正式研究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及南京大屠杀,并写了5万字侵华日军第六师团南京雨花台作战史,18岁起用3年时间写下50万字的《南京保卫战》,22岁写《侵华日军第六师团南京战役及暴行实录》,这本32万字的著作在今年10月正式出版。这是江紫辰的经历。

    江紫辰是陕西西安人,出生于1994年,大学里学的是机械。他告诉紫牛新闻记者自己坚持做这些事的原因,“17岁时,我去看望一位90多岁的抗战老兵。我想对他说,‘感谢你们当年的英勇壮举。’但我还没有张口,这位抗战老兵却对我说了一句,‘谢谢你来看望我。’”

    回想起这件事,江紫辰有些哽咽:“当时我就哭了,本应是我们感谢他们,现在却反过来了。临走时我对他说,请你相信我,你们的事迹不会被遗忘!”

    他说:“第二个让我坚持下去的理由,是张纯如,我特别想像她那样,我希望我能做到。”

    那是一段彷徨的岁月。江紫辰18岁开始写南京保卫战,3年后完稿,可惜没有出版社愿意出,他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位在网上认识的女孩给他讲了张纯如的故事,使他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后来他取“江紫辰”这个笔名时,“江”就是这个女孩的姓,“紫”是南京紫金山,“辰”是他的真名中的一个字。

    “爱国不是简单的口号”

    江紫辰的合著者吴京昴1993年出生,来自江苏常熟,现在是网易新闻的历史频道编辑。

    他和江紫辰是几年前在一个历史爱好者的QQ群里认识的,志同道合的他们在5年前决定一起进行研究。在写作中,吴京昴主要负责翻译日方史料,江紫辰负责统稿写作。

    数年如一日,两人一直坚持了下来。

    江紫辰说,日本第六师团即熊本师团是南京大屠杀的主凶之一,但日本一直拒绝承认。现在提起熊本,不少年轻人想到的是熊本熊的动漫形象,而不知道这个罪恶师团。他们想以自己的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多年来,为了进行研究,江紫辰陆续投入大约10万元资金,大学毕业工作后,不少薪水都用来购买日本出版的史料。吴京昴也是一样,投进大量的稿费和工资。

    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侵华日军第六师团南京战役及暴行实录》于10月28日上市,一个多月时间里,初印已经销售了三分之二。

    江紫辰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让人们记住,“在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时,有一群人站出来保家卫国,他们不应该被遗忘。应该将他们的纯真爱国之心传承下去,爱国不是简单的口号。”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