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江苏新闻 > 广陵沿江村这样重拾“渔文化”
  • 广陵沿江村这样重拾“渔文化”

    时间:2018-05-10 07:19:49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张晨

    4月22日,扬州首届长江渔文化节正在广陵区李典镇沿江村上演。村部后面的小河被数百名游客围了个水泄不通,一位老渔翁在演示鸬鹚捕鱼,一牵一拉几个动作过后,一条鱼便从鸬鹚的口中掉进鱼篓,引得岸上阵阵喝彩。“我已经很多年不出江捕鱼了,但这套技术现在却能在家门口表演给游客看,一样挣钱!”捕鱼老汉高兴地说。

    李典沿江村是扬州长江北岸最大的自然渔业村,这里的居民世代以捕鱼为生,近些年出于生态保护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渔民不再以捕鱼为业。上岸后的渔民何以为生?渔村发展何以为继?朴实勤劳的沿江村民不断自寻出路。

    “我们村开饭店的过去也有,其实也算不上是饭店,就是城里人来村里钓鱼,找个地方休息吃饭,随便找户渔民,简单炒几个菜,烧几条鱼,就开吃了。”沿江村党总支书记王永来是土生土长的沿江村人,记者原本想请他聊聊刚刚上岸的艰难日子,可他却一直自豪地说“生活难不住咱勤劳的渔家人”。前些年,长江岸边企业越来越多,来村里找饭吃的人越来越多,由此村里逐渐形成一个代客烧饭的市场,很多渔民加入进来。

    小胖子渔船餐厅老板倪广英笑着说:“我在船上摆了两张桌子,弄好灶具厨具,在船头挂上代客烧饭的招牌,生意就开张了。”到今年,倪广英的小饭店开了5年,一年下来能赚十多万元,比打鱼赚得多多了。沿江村460户村民,已有350户在经营鱼虾、蔬菜等当地土特产,这里的人们谋生的方式早已悄然转变。

    “省海洋与渔业局明确要求,今年沿江村要整体退船退渔,不过,我们的压力并不大。”谈到搞渔文化节的初衷,王永来感慨地说,村集体尊重村民的智慧,把乡村旅游作为沿江村产业转型的方向。

    “乡村旅游我们有基础,村里曾经与扬州青旅合作,让城里人来村里采菱、逛小树林,看撒网捕鱼表演,3个月就来了1万多人,还吸引不少自驾游客。只是当时的条件有限,根本留不住人。”王永来说,当务之急,是要把村里的游客服务设施配套好,把文化氛围搞上去,让渔业村真正变成渔业文化村。

    记者在村里走了一圈,看到村里不但新建起生态厕所、垃圾处理场,路边农舍墙上画着渔家文化的彩绘,沿路沿河竖起古色古香的路灯,到处有供游客认路的指路牌。村里一栋4000多平方米的废弃厂房,以后准备打造成渔家民宿。

    “渔文化就是沿江村的魂,丢了这个魂,沿江村也就断了根。我们吃的是渔家饭,住的是渔家屋,传承的是渔家文化。”王永来把记者带到村里建设的长江水产品展示区,这是专门向游客普及鱼种类知识。展示区,鳜鱼、鲢鱼、鳗鱼在游动,水池旁贴着介绍鱼类的小标签。一边,还有长江野生植物和农产品展示区,灰灰菜、野芦蒿……这些城里人看不到的江岸植物,在这里可以就地品尝。

    “渔民有多年的捕鱼技艺,我们要让他们发挥作用,表演鸬鹚捕鱼、丝网捕鱼、织鱼网、编竹篓。还有以前的下江仪式,我们现在都通过渔民表演给游客看。”王永来相信,沿江村人能走好上岸后的日子,把建设渔业文化村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本报通讯员 徐平 本报记者 张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