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江苏新闻 > 浦口王村社区一年九成贫困户脱贫带来启示:积贫积弱,先帮他们掘“第一桶金”
  • 浦口王村社区一年九成贫困户脱贫带来启示:积贫积弱,先帮他们掘“第一桶金”

    时间:2018-04-10 07:27:03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世停

    今年65岁的虞良贵,是南京市浦口区星甸街道王村社区油南组人,家中两个儿子和儿媳都是智力残疾,还有10岁的孙子在读小学。老虞夫妻俩均无一技之长,在家务农收入仅够糊口,是远近闻名的脱贫“钉子户”。

    3月20日,记者见到老虞时,他正在自家鸡舍里忙活。“养了两百多只草鸡,连鸡带蛋一年到头轮着卖,能有万把块钱收入。”虞良贵说,买鸡苗盖鸡舍都是扶贫给的钱,村里还安排老夫妻俩在村组保洁清运上班,加上自家7亩多田的流转收入,“苦了大半辈子,老来终于脱了贫。”

    就在这个村,过去一年,跟老虞一同脱贫的有95户,185人,占全村贫困户总数的90%。根据《南京市“十三五”时期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计划》,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低于9000元的列入农村低收入人口,村级稳定收入倒排10%的村为经济薄弱村。按照这个标准,全南京市有200个经济薄弱村和欠发达村。

    王村社区地处星甸街道西南部,与安徽乌江接壤。全村1143户,低收入家庭113户。这个村有着经济薄弱村共性的特点——地处偏僻。浦口区在江北,星甸街道在浦口区的西北,而王村更在星甸街道最西南角的两省交界处。从这里到南京城区要将近两个小时。村里通往外界的道路还是上世纪90年代修的5米宽水泥路,运输车进了村,会车、掉头都很难。

    “穷根在哪?真正原因是没有找准发展方向。”王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张良全说,王村是农业型社区,没有什么好山好水,没有温泉等特色资源禀赋,搞旅游开发“先天不足”。各家守着几亩地,村民富不了也饿不死,村集体虽然不欠外债但也谈不上什么收入。家底太薄,积贫积弱,几十年不变样。

    村里原先不少人种苗木,可他们隔壁就是苗木之乡汤泉,别人的生意越做越大,王村苗木渐渐没了市场。王村脆梨是特色农产品,可交通闭塞运不出去,只能就近到安徽提篮叫卖。前年夏天连续大暴雨,梨子落一地烂掉,很多梨农变成贫困户。村里也想过,修条路把农产品运出去,流转土地把苗木产业做大,建个冷库上深加工把梨子保鲜期变长……可是这些都需要钱。

    想干什么干不了,再遇到天灾疾病,低收入人口越来越多,村子越来越穷。如何打破这种恶性循环?2016年开始,南京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浦口交通建设集团跟他们挂钩帮扶。

    浦口交通建设集团王村脱贫项目负责人祁建伟说,只有找准“穷根”,彻底拔除,才能形成内生发展动力,把“越来越穷”变成“越来越富”。浦口交通建设集团首先投入3000万元,修建X305县道,打通王村往南京和安徽和县的东西通道;接着又在县道沿线村部旁建设10间门面房,年租金20万元留给村集体;再投入300万元建100亩蔬菜大棚,发动农民改种果蔬、草莓、西红柿等高效作物。

    靠着“第一桶金”,王村终于“转”起来了——去年村集体收入达121万元,村里流转土地1000亩发展高效农业,100亩蔬菜大棚、300亩芡实种植、50亩龙虾养殖……这个纯农业社区首次有了“发展规划”。村里启动赵坝、雍庄两个自然村的环境整治,向贫困户提供48个公益性岗位。

    沿着X305县道,张良全一路如数家珍——连片大棚将种植草莓,吸引过路游客顺道采摘游;那里的门面房将打造成特色农副产品销售窗口;这里是投入千万元打造的现代农业综合体;那条路是正在修建的X202县道,未来将直通桥林新城……

    村里的种梨大户赵学虎喜滋滋地说,去年扩种40亩青皮梨,年收入十万块钱。村里正在准备组建苗木、梨子种植合作社,还准备帮梨农建个公共保鲜库。“旺季梨子三块钱一斤,在保鲜库囤上一个月,能卖到五块钱。”

    短短一年多,整个王村社区脱贫率达九成。村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现在有奔头了!” 记者 王世停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