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江苏新闻 > 十八大以来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综述:用文明之花扮靓江苏美丽乡村
  • 十八大以来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综述:用文明之花扮靓江苏美丽乡村

    时间:2018-03-20 07:13:21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顾 敏

    南京江宁区“美丽乡村”大塘金村。 赵灯明摄

    南京江宁区“美丽乡村”大塘金村。 赵灯明摄

    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视察时,对这个依靠“文化立村、文化兴村”、在煤矿塌陷地上崛起的苏北小村给予高度评价。马庄村“以乡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的成功做法,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范例。

    “马庄现象”,正是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扎实推进的一个生动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主题,以文明村镇创建为载体,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江南北文明村镇、最美乡村遍地开花,我省全国文明村镇总数达187个、位居全国前列,江苏省文明乡镇总数达335个,江苏省文明村总数达866个,江苏最美乡村总数达88个,一个个美丽乡村正让广大农民群众享有乡风民风美、文化生活美、人居环境美的幸福生活。

    乡村之美,

    美在乡风文明、民风淳朴

    “孝为先,诚为本;勤为勉,不自满;知感恩,讲奉献;礼让人,和为贵。”走进昆山市淀山湖镇永新村,一面醒目的家风墙伫立村口。在村委会倡导下,永新村民纷纷晒出自己的家规家训:“对长以敬,对幼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对客以诚”“付出,福报就多;感恩,顺利就多;知足,快乐就多”……每户村民家门口,“家和人圆、孝老爱亲”“勤以持家、俭以养德”等弘扬正气的民间俗语、格言警句随处可见。

    家规家训涵育道德风尚,乡贤回归延续村庄文脉,移风易俗淳化文明乡风……我省广大农村从最能形成共识的“爱、敬、诚、善”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工作手段推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从而转化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行动。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宣传融入村民生活场景。村头路口、文体广场、礼堂祠堂等场所设置的文化墙、公益广告牌都是宣传阵地。在镇江,按乡愁风物、乡风美德、乡贤好人等类别,积极推进“乡风明德文化墙”和“农村道德文化园”建设。在启东,宣传文化部门向活跃在乡村的广场舞团队赠送拉杆式音响设备,引导他们在健身的同时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将全市近300个村(居)的健身点建成宣传阵地,成为村民家门口的“正能量加油站”。在张家港市塘桥镇,镇村联创,公益广告向村居延伸,利用墙绘、电子屏、花窗格等形式,让核心价值观融入镇村景观、融入生活场景和公共空间。

    持续选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优秀基层干部等先进典型,各地通过道德讲堂宣讲、善行义举榜展示、好人园建设、文化志愿者说唱等形式,宣传“新乡贤”的事迹精神。宿迁评出3.4万户“诚信新农户”,授信优惠贷款超30亿元,让农民既受教育又得实惠。扬州“立”家风、“征”家风、“评”家风、“展”家风,延续乡村传统道德。

    过去,一些农村地区大操大办、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屡禁不绝,是文明乐章中的不和谐音符。破立并举,敦风化俗,一手抓管理约束、一手抓服务引导,我省各地注重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约定办事规模和标准,形成老百姓自己的“土规定”“好规矩”,不少地方还设立专门场所,免费给村民提供办事场地、司仪服务和文化活动,有的还用道德讲堂为村民举办结婚、祝寿、升学等仪式,让村民留下美好的人生记忆。

    推动移风易俗,最重要的是发挥重点人群示范带动作用。如皋市建立党员干部办理婚丧嫁娶事宜报告制度,将“禁止利用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列入《如皋市村(社区)干部“八条禁令”》,加强纪律约束,以良好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发挥行业商会作用,引导工商企业界人士带头弘扬新风、拒绝浪费,用企业庆典、红白事操办的节省经费设立公益基金,支持农村修路建桥、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目前全市由企业、个人冠名的各类公益基金达50多个。

    乡村之美,

    美在文化多彩、生活滋润

    清水河道贯穿村庄,两岸手工刻纸、吴圩丝弦等地方非遗展示吸引村民和游客纷至沓来;200米长的“美德墙”,图文并茂地传递着关爱他人、乐于奉献、邻里和睦、孝老爱亲的正能量;河边的村庄大舞台上,10多位村民演绎《美栖村歌》,吹拉弹唱,不亦乐乎……漫步宜兴市徐舍镇美栖村,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宜兴通过打造“一村一品”文化,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为老百姓营造有认同感、归属感的精神家园。如今,住在城里的年轻人也被吸引纷纷往乡下跑,他们白天进城工作,晚上回村团聚,文化的滋润让宜兴乡村幸福指数大为提升。

    5年来,我省各地各部门坚持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结合起来,在常态化开展“三下乡”“送书送戏送展览送科技下乡”“科普惠民兴村”等公益活动的同时,鼓励扶持民间文艺团队发展,探索“以券激励、群众点单、基层比选、政府资助、全程监督”运作模式,让文化不仅被“送”到乡间,更被“种”进地里。江阴市周庄镇山泉村以民俗技艺为主打品牌、以文化活动中心为主要阵地,邀请村里的手工高人、才艺达人、文化能人进行表演展示、比赛传经,在包饺子、做年糕、裹粽子、打糖饼等民俗活动中增进乡情、传承乡愁,促进邻里和谐。

    为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我省通过多种渠道将优势资源向农村倾斜,激发乡村文化的内生活力。深入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数字文化建设工程,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90%,全省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位居全国领先水平。深化“城乡结对、文明共建”活动,5000家各级文明单位与1500余个经济薄弱村开展结对共建,文明单位利用人才、信息、技术、资金、文化等方面优势,帮助经济薄弱村培育乡风民风、丰富文化生活、打造优美环境,引导发展要素向农村集聚,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

    乡村之美,

    美在生态良好、环境宜居

    乘坐快艇穿越美丽的固城湖,一个绿水环抱、古迹错落的美丽村庄——南京市高淳区固城镇蒋山村展现在游人眼前。

    “你可能不相信,5年前我们村里还没有一座像样的厕所,乱堆的垃圾比人还高,很多高淳本地人都没听说过蒋山村……”蒋山村村支书何腊保不无感慨地说。借助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契机,蒋山村大力实施改水、清塘、修路等工程,同时深度挖掘特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用“绿水青山”换来老百姓想要的“金山银山”。

    各地把农民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作为突破口,以老旧村庄、沿河沿路、集镇周边、畜禽养殖区等为重点,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5000多个建制村完成新一轮整治任务,实现建制镇垃圾中转站、建制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全覆盖,“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切实发挥作用,镇村生活垃圾收运率达100%。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深入,使许多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南京市江宁区以“共建美好生活、江宁织造幸福”为主题,分东、中、西三个片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如今的江宁,几乎步步皆景、处处入画。溧阳市着眼城乡一体文明,将文明城市创建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统筹谋划、同步推进,每季度聘请第三方对农村文明程度指数进行测评,引导各镇区(街道)按照科学的理念、正确的方法抓创建。

    环境日益秀美的同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也在不断完善。近年来,我省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撤渡建桥、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在全国率先实现建制村等级公路通达率100%,建制村客运班车覆盖率100%,农村群众出行更加畅通便捷。

    农村之所以为农村,不仅因其独特的居住形态,更在于特色鲜明的农耕文明。基于这样的理念,我省在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的同时,努力挖掘乡土文化根脉,最大限度地保护乡村独有的文化“DNA”,文明村镇创建、最美乡村培育与特色小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协同推进,与康居村庄、水美乡村、生态村镇等基础创建有机融合,营造了外在形象与精神内质有机统一的乡村风貌。

    文明,让江苏的乡村更美丽。人们越来越惊喜地看到,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深入推进,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日益美起来,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农民精神新风貌、乡村文明新气象,正在为江苏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记者 顾 敏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