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江苏新闻 > “春天的问候”收到医卫行业代表委员的回复 愿每一个人身心健康向善向上
  • “春天的问候”收到医卫行业代表委员的回复 愿每一个人身心健康向善向上

    时间:2018-03-16 07:35:31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

    中国江苏网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向善向上,国家必将生机勃勃,走向繁荣富强。无论是在两会会场,还是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健康都已成为最为关切的话题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唐金海在“春天的问候”上书写了“以人民为中心,做好卫生健康事业”。

    唐金海代表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

    健康不仅是身体 更需关注心理和社会需求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康已不仅需要关注身体,还需要关注心理状态和社会需求。

    唐金海代表告诉记者,全人关怀的理念正是从健康的定义而来的,“全人关怀是指按照患者身、心、社、思的不同需要,提供适切的治疗和关怀,能够从四个层面满足人民对于健康的追求,因此对医疗服务体系提出了较高要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当前我国医疗行业非常重视医疗科学技术革新与应用,以医护为主体的医疗技术与质量成为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医护人员工作状态的超负荷和医疗技术专业性的高要求,无法让他们在临床工作之外充分满足患者和家属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需求,当前的医院生态系统限制了医疗品质的进一步提升,还不能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健康及美好生活的向往。

    医务社工可充当医院和患者的沟通桥梁

    如何缓解医护人员工作状态的超负荷?如何提高患者就医的体验和获得感?唐金海代表说,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在医疗服务中的合理使用,作为患者和医护之间的桥梁,能够促进医生和患者的良性互动,可以有效缓解医护人员因工作超负荷而无法充分满足患者和家属全方位全周期健康需求的现实问题。

    据介绍,医务社会工作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英美率先出现,是一种专业化的服务形式,在缓解患者心理与情绪干扰、加强支持网络、提供社会资源、协调医患关系等方面的作用已被广泛证实。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医疗机构提升服务品质不可或缺的部分,社工与医生、护士、医技等医院专职人员共同组成专业协同体,构建出医疗行业的新型服务体系,从而完善了医院管理模式,实现了医疗品质的飞跃。

    2015年,江苏省人民医院成立社会工作办公室,2016年注册成立医务社会工作民办非企业机构,采用“医社融合”模式推动医疗服务品质。此外,鼓楼医院、南京市儿童医院也开展了相关内容的积极探索。

    建议医务社工职业化融入医疗系统

    尽管医务社工已然成为医疗领域的新兴专业力量,但因为社会工作归属民政部门领导,而医疗行为归属卫生部门,行业间的壁垒,使得医务社工在收入、职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受到掣肘,人才引进非常困难。唐金海代表建议,卫生、民政、人社等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将医务社工专业人才有计划引进医院,出台关于医务社工岗位设置、职称体系、资金来源等专业建设方面的具体化政策,从而推动医务社工的职业化发展。

    据介绍,当前各地医疗机构的医务社工服务还主要停留在医院内部,因人力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患者出院康复阶段的心理社会需求,而社区的社工又存在专业背景和资源渠道的局限性,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社会需求。“可以促进医院社工与社区社工对接,建立医院-社区转介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拓展医务社工服务生态网络,让社工、志愿者、医护人员在健康教育、科普宣传、跟踪随访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从而实现预防和治疗相结合,打造医院—社区—家庭的全程服务,最终满足患者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需求。”他说。

    唐金海代表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可遴选试点示范医院,总结实践经验、制定社工志愿者服务的行业标准、出台相关政策,从而进一步指导确立医疗行业中社工志愿者的角色定位、服务内容、转介机制等。并逐步出台相关评估和考核办法,引领各医疗机构医务社工深挖服务内涵,引导社工和志愿者服务走向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发挥其社会化参与、增进医患沟通、改善医疗服务体验的纽带作用。

    打造医校联动模式培养专业医务社工

    唐金海代表认为,医务社工和志愿者作为实践性强、专业化高的医疗场域内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与工作要求相匹配的专业能力,医务社工既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充分的实践经验。因此医务社工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综合性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缺乏医学知识培养,而医学院校内鲜少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缺乏实务训练,成为人才培养的短板。他建议,“医务社工人才培养可参照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打造院校联动的教学研合作模式,通力培养理论性强实践性高的医务社工人才。”

    此外,政府部门、医疗机构、高校可合作共建社工和志愿者专业培训与服务平台,打造医务社工专家库、人才库,通过专业培训提升实务经验,进而逐步形成一线社工—中级督导—高级督导的人才体系。并定期组织行业交流、政策学习、能力培训,从而提升专业化水平,实现服务品质的不断提升。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仲永 黄阳阳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