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江苏新闻 > 艺术家杨小民:想用画笔一笔笔推动中西方艺术的对话
  • 艺术家杨小民:想用画笔一笔笔推动中西方艺术的对话

    时间:2018-03-09 15:15:57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

    中国江苏网讯 近日,《春风守望——杨小民乡村生活水墨小品观摩展》在新华全媒体艺术馆展出,赢来不少关注。交汇点记者今天就带你走近这位守望春风的艺术家——杨小民。

    再过一个月,杨小民又该下乡写生了。

    每年四月份,开始春耕的乡村变得鲜活,杨小民就会带上数十张宣纸,十几斤墨汁,几瓶白酒,到苏北或西北的村落里写生。杨小民回来的时候,宣纸上已画满了老汉、黑狗、牛栅栏或疯长的野草。

    他经常带两瓶烧酒,奔走在苏北的村落里写生

    杨小民出生于徐州,以苏北村落为代表的北方乡村一直是他绘画的主要题材。杨小民说苏北的乡下经常能看到老汉们靠着土墙或麦草垛,小孩子夹在老汉中间,几条黑狗耷拉着耳朵在旁边晒太阳,而他小时候他就是夹在老汉中间的那个小孩,所以他从小就喜欢画乡村的景和乡村的人。

    1986年,读中学的杨小民开始创作 《乡村》系列,他从徐州的乡村开始画起,画村庄,画老汉、画乡下的狗猪羊和麦垛草垛。杨小民特别喜欢画乡村的老汉,在他眼中,老汉最能代表乡村的形象,他们憨态的面容、红红的烟袋、黑色的腰带,他们放羊时哼着歌的悠闲自得,还有他们饱经岁月后的木然和落寞,这些只有在乡下的老汉身上有,所以老汉成为杨小民乡村表达的个性化“文化符号”。

    杨小民也特别能跟老汉们打成一片,这些年无论他走到北方的哪个村落写生,他都会带两瓶烧酒,在一群老汉中间把纸杯摆一排,说”老爷们来喝两盅”,几杯酒下肚,各具神态的老汉已跃然纸上。

    1996年7月,杨小民开始创作他的 《黄土高原》系列。到了黄土高原,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那边几乎没怎么下雨,天天艳阳高照。每天一早出门前把带来的军用水壶灌满水,但到了目的地还没画画水就已经喝光了。在一眼望不到边的高原上,一棵树也没有,中午烈日当空,杨小民热得脱掉外衣,只穿条短裤、戴个草帽画画。带的军用水壶里的水用完了,杨小民就接汗水调墨。

    白天画完画,晚上就躺在床上听当地的秦腔,那是竭斯底里的呐喊,一种撕心裂肺的感觉,强烈而又悲壮,这正是杨小民寻找的感觉。从黄土高原回来,全身晒蜕了一层皮,带回来六十几张画。

    融入国际绘画语言,一排栅栏中能看到中国的留白和西方的写实

    杨小民苦行僧似的绘画历程,也使他的作品注入了沉厚的精神内涵和生命张力,而且虽然他一直是在画中国的乡村和山水,但绘画语言却融入了国际元素。美国一个学者说中国画注重留白,而杨小民的画很不同,在杨小民的画中,他感受到了中西方艺术的对话。如《乡村》系列中,杨小民画大面积的栅栏时,用大量虚的墨线形成一个面,虚是保留了中国画的留白传统,然而墨线却是实的,融合了西方元素,即使是西方人看来画作也保持了完整性 。

    杨小民一直试图推动中西方艺术的对话,他的努力也确实在国际上赢得很大赞誉。法国艺术家贝特朗巴龙回忆他2011年第一次去杨小民工作室时,杨小民的大色块创作让他震惊,“大幅画作上水墨勾勒的不过是简单的山崖,但这些山川却与我曾经见过的中国水墨艺术截然不同。”

    对杨小民画作的欣赏,使得贝特朗巴龙想通过绘画来一场与杨小民的对话,于是在2012年5月15日,“巴黎对画南京:贝特朗巴龙与杨小民绘画学术展”在南京开展,许久以后回忆起来,贝特朗巴龙还是感慨“我是用色彩来画画,杨小民是用黑色来画画,但是最让我震撼的是杨小民用黑色表现出了所有的色彩,我觉得他的作品非常具有创造力。”

    个展从美洲开到欧洲,杨小民的两幅作品被剑桥大学永久收藏

    凭着最本土最质朴的乡村和国际化的绘画语言,杨小民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认同,不断的应邀在南非、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举办个人画展。

    2012年,应美国路易维尔大学之邀,“生命力——中国艺术家杨小民作品学术展”在美国举办时,路易维尔大学教授戴安娜●约翰说“杨小民先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样式的作品,这是他自己的作品,也是中国的新的绘画,我看到了中国绘画的发展,有他的思考和努力,我喜欢他站在田野上作画的样子,梵高也是这样画画的,只有最出色的画家才会在田野里画画”。

    2013年,杨小民的数十幅《乡村》系列作品应邀赴剑桥大学展出。主办方在策展时说“杨先生的画作不仅包含了中国水墨山水特有的意境和情趣,而且还融合了鲜明的时代感和西方画作特有的印象主义风格,并构建了艺术视野下的乡村视觉新图式,杨先生生动而形象的向我们再现了中国北方乡村的粗犷、传统和与时俱进的变迁。”展览结束时,研究中国近代科技史的著名机构——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永久收藏了画作《老人与狗》、《老哥俩》。

    杨小民提起,前几日一位从西安到剑桥访问的中国学者在李约瑟研究所看到这两幅《乡村》系列的画作时,发来照片问是不是他画的,说在很欧化的地方突然看到最质朴的中国农民形象,觉得很不可思议。杨小民说“这让他有点自豪,也是他继续用画笔推动中西方对话的动力。”

    2015年9月23日,作为法国巴黎乐拉特莱文化月的一项重要活动、“中国意象——杨小民水墨特邀展”在法国巴黎举行。杨小民是此次获得法国政府方面特邀并资助举办个展的唯一法籍以外的艺术家。法国前总理经济顾问雅克米斯特拉尔看过杨小民的画作后,感叹“我被小民的大山深深地吸引,山地之情之气尽在笔墨之间。虽然我们素不相识,却有幸能通过你的水墨怀念中国。我和夫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怀有深厚的情感,你笔下的山水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气韵和力量。衷心感谢”! 而巴黎十一大让莫奈学院院长,卢浮宫学院教授弗玛诺激动的说:“传统……大胆……和现代!我在杨小民的画里看到了整个中国”。

    从徐州的乡村走向大西北,再从美洲到欧洲,杨小民这些年走了很多地方,他的画里有中国的皮影、戏曲、汉画,有西方的印象派,还有非洲的舞蹈,但他画出来的是本土上最质朴的东西,也许正因如此他的画作才充满了烟火气。

    记者 付岩岩

    Q&A

    Q:付岩岩(新华日报社全媒体国际传播部记者)

    A:杨小民(艺术家)

    Q:中国画和西方画的区别在哪里?

    A:西方画偏重视觉,中国画写意,偏重意象和内心的体验,所以同样的画西方叫风景,我们叫山水。

    Q:您的乡村系列画作主要是想表达什么?

    A:想表达的是最自然的状态下以老汉为代表的农民的状态、性情、乐趣,那种完全超拔于自然之外的悠然自得,这么多年一直在做这个。

    Q:感觉您画作中的老农有种魏晋人物的风骨和仙气。

    A:对,我画作中偏重于表达农民的乐。如老汉坐在麦草垛上抽烟,赶着一群羊唱曲,这种乐和自得很吸引我。

    Q:外国人能理解你作品中想表达的这种老农的乐吗?

    A: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他们理解起来完全没有障碍,世界各地的人对乡村美感是有共鸣的,他们完全能接受我笔下中国农民的形象。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