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江苏新闻 > 为给升学“加分”一些社会培训“速成” 有的项目老师代劳
  • 为给升学“加分”一些社会培训“速成” 有的项目老师代劳

    时间:2018-01-03 22:54:56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钱红艳

    原标题: 为给升学“加分”,一些社会培训“速成”,有的项目老师代劳——

    变味的“机器人赛”

    全市机器人特色学校有60多家;社会上各类机器人培训机构数不胜数;去年相关部门甚至推出了机器人“考级”……近年来,在提倡创新的大背景下,提升孩子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成为时代所需,因此不管是国内升学还是申请国外高校,都比较看重机器人大赛的证书。这个导向,让机器人培训日益受到家长和学校的追捧。而在此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出现了因过分功利而导致的动作“变形”。

      全市参赛人数5年增6倍

    王女士的儿子今年上小学二年级,全班报机器人培训班的有近10人。“每周一节课,每次1个半小时,一年下来将近2万元。”王女士说,儿子所在的机构平时上课人满满当当,想调课都不容易。

    记者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南京的机器人培训机构数不胜数。大光路水晶街上一家机器人培训机构号称“中国少儿科技创新教育领导品牌”,工作人员称,他们在南京有三四十家分店,都很火爆。水晶街的这家虽然开业才一年时间,已经有200多名学员。

    不仅校外培训火爆,机器人教育在中小学校园内也很火。“学校机器人社团每周活动一次,选择这个社团的学生非常多,只能选拔录用。”一所小学的信息技术老师坦言,现在各校基本都有机器人社团或者兴趣班,否则会显得学校太落伍。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仅市级的机器人特色学校就有60多所,去年5月举行的全市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活动中,共有786支队伍2000多人报名,参赛人数比5年前增长了6倍。

      为升学,有些比赛“掺水”

    机器人教育培训、比赛为何如此受到家长的青睐?“现在小升初、初升高都有科技特长生,如果能在一些比赛中获奖,那么对升学肯定有帮助。”王女士说,2017年开始,机器人也能考级了,有证书在手,多一份保障。

    某中学机器人辅导老师直言,他从事机器人辅导5年时间,带了近200名学生,90%学生都是冲着参赛获奖去的,“一旦获奖,对于申请美国高校非常有帮助。”

    正是看中这个“商机”,这两年,我市不少培训机构和机器人产品生产厂家纷纷推出机器人比赛。一家培训机构在给家长推荐课程时直言:“南京好几个机器人竞赛我们都是承办方,比赛是啥题型我们都知道,经过有针对性的集训,拿奖是不难的。今年我市有一所热门初中校就给了少数有机器人获奖证书的孩子二次面试的机会。”

    “使用厂家提供的产品,经过一到两个星期的培训,就能参赛甚至获奖。而这些参赛的学员,只能完成比赛项目,其他拓展一概不会,有的甚至参赛时只需要按个键,搭建、编程都是老师代劳。”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一些中小学校的机器人辅导老师直言,不仅家长渴望获奖,老师同样如此,“学校给你经费组建机器人项目团队,如果拿不出成绩,也交代不过去。所以参赛作品老师代劳的也比较多。”

    良性发展需要更科学的平台

    一位资深机器人辅导老师介绍,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最初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信息素养,但目前国内机器人培训因为功利色彩较重,有走偏的趋势。

    “机器人培训速成的情况,和机器人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这位老师说,在美国,认可度最高的机器人大赛是FRC世界机器人大赛,学生从观摩开始到慢慢参与,最后独立完成作品,培训大约要3年。最终获奖的学生,可以说是真正对机器人感兴趣的,动手创新、沟通协作等各方面能力都非常优秀。

    “机器人培训虽然不像奥数培训那样广泛,但是导致它们‘变味’的因素实际上是一样的。要避免这种功利倾向,从根本上讲,还是要改变升学时单一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推进多元评价体系的建设。”一位小学校长坦言。

    市电教馆机器人教育负责人马睿透露,我市将在本月举办中小学机器人普及赛。这项赛事没有任何培训机构、厂家参与,从搭建、编程、调试到比赛,所有都要在现场完成,充分考察孩子的综合能力,“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真正喜欢机器人的孩子脱颖而出,引导机器人项目良性发展。”

    本报记者 钱红艳

    调子不改,路就会走歪

    智能制造从娃娃抓起,是实现强国梦的大好事。但是,如果家长一掷万金追赶的不是兴趣,而只对“能不能提高成绩”感兴趣,用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套路,把智力拓展的培训当成升学、留学的敲门砖,又会让多少孩子真心喜欢上它呢?

    一个是不用动几下手、砸钱就能买来奖状,一个是有动手制造机器人的天赋,如果二者最终都能凭一张证书获得认可,这样的鼓励对后者公平吗?创新发展不欢迎投机取巧者,唯成绩论、唯升学论的调子不改,再好的路都会有人走歪。

    去年底,江苏发文,禁止教育部门、学校和机构擅自举办各类竞赛,严禁将各类成绩与升学挂钩,中高考不得加分。此前,成都、上海也出台史上最严“禁奥令”。卡住了脖子,竞赛能否自然降温,回归“初心”,还有待观察。至少,解铃还须系铃人。多年来压不住的竞赛热、考级热,如今要慢慢剥去它们身上的功利色彩,让不感兴趣的孩子松口气,让有潜质的孩子脱颖而出。教育是精品工程,不是快餐,否则,大火局面只会搞得一地鸡毛。何钢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