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江苏新闻 > 岁末年终本报记者走近在苏外国人 2017,说出你的江苏故事
  • 岁末年终本报记者走近在苏外国人 2017,说出你的江苏故事

    时间:2017-12-29 16:20:48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朱娜 卫鑫

    岁末年终,新华日报社新成立的全媒体国际传播部特别策划推出《2017,说出你的江苏故事》——以在江苏外国人的视角观察江苏变化、感知文化交融,并以报、网、端一体化的形式多元呈现。

    匈牙利数学家伊斯特万:南京,给人惊喜的城市

    走在南京街头,你或许会邂逅一位揣着相机的高个子老外。老城南的老艺人、老门东咖啡馆老板、河西CBD中央公园里打太极拳的老人……都成为他镜头聚焦的对象。

    这个“老外”叫伊斯特万梅祖,3年前从匈牙利来到古都南京。刚来南京时,这里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奇。最初,他只是随便拍拍中国美食、江南美景。有一天,他的镜头对准了在城市里惬意生活的普通人,那一刻他终于找到自己的摄影题材,从此踏上纪实摄影的道路。“每种人生都应该被尊敬,也值得被记录。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就是生活在那里的人很惬意。”伊斯特万说。

    伊斯特万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教授。除了教学,还参与科研项目,当科研没有灵感时,他就带着相机,走走拍拍。或许是数学家的天性,伊斯特万对富有挑战性的东西有种难以解释的偏爱,这也是他来中国的一个原因。汉语的复杂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不用赘述,这种交错的挑战正对他的胃口。

    2011年,伊斯特万在香港参加学术会议,第一眼被繁体字吸引,回匈牙利后他就开始自学汉语。2014年来南京时,已具备一定的汉语水平。经过多年的锤炼,他称得上是能说会写。如今,伊斯特万和他的家人已完全融入南京。“在南京,你永远不会觉得无聊,这个古老的城市越来越年轻,永远给你惊喜。”

    德企外籍经理保罗:智能制造,我们可以携手并进

    “如果你了解这里的文化,你就会爱上这里。”今年是德国菲尼克斯电气集团工业器件与电子技术事业部经理保罗伦诺克斯来南京的第11个年头。

    保罗今年46岁,英国人,蓝色的眸子平和而深邃。2006年,菲尼克斯总部将他派至南京,拓展中国市场,从此他与江苏结下不解之缘。“11年前,交通很不方便,现在完全不同了,乘车方便,街头的公共自行车也多了起来,我每次从英国和德国回来,都会发现南京的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保罗说。

    在保罗看来,南京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我女儿单独外出,我觉得一点问题都没有。如果我住在柏林或伦敦,我肯定不放心。”

    “随着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出台,智能制造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将更加重要。深化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减少人工控制的工序,前景值得期待。中国智能制造业发展迅猛,我们可以互相学习,携手并进。”保罗表示,菲尼克斯电气是真正扎根于南京的外商投资企业,在江苏、在中国的发展前途超乎想象。

    采访中,他提及最多的就是他的两个女儿。“刚来江苏时,我女儿并不喜欢这里。可是两年后,当她们离开时,却舍不得离开。我相信将来有一天她们再回来时,同样会惊讶于江苏更快更好的发展变化。”

    韩语老师郑美玉:生活中的“最佳文化使者”

    2017年,韩国人郑美玉刚刚搬进位于南京仙林大学城的新家。不到一年,就成为小区里的活跃分子。在她家的小区门口随便一问:“我想去郑美玉家。”保安立马就会笑着说道:“哦,你找的是那个韩国人!”

    冬日的南京很冷,每天出门,郑美玉都会带上冲好的咖啡给小区保安。这位韩国女士很可爱,也很爱笑,待人热情。她的中文流利,时不时还会来两句南京话。

    70后郑美玉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韩语老师。1999年,她来到南京大学读书,之后嫁了一个中国老公,安家南京。

    郑美玉热心公益。读大学时,她从韩国买来折纸,去南京特教学校和民工子弟集中的小学教孩子们做手工。现在,她也经常受邀去女儿学校开讲座。上一次弟弟来南京玩,郑美玉特意让他给孩子们表演了一段跆拳道。

    12月15日,郑美玉荣获2017年南京公共外交协会颁发的最佳文化使者奖,这已是她第二次获此殊荣了。郑美玉说,自己只是喜欢与人交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让大家感受不同的文化。“我喜欢中国文化,喜欢中国习俗,也喜欢中国人,所以也嫁给了中国人。”

    法国画家帕赫:画不一样的南京

    26日,离新年还有5天,法国梅鲁斯市,56岁的画家斯蒂安帕赫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画室,他没有立即开始创作,而是站在窗前想起了过去的这一年,想起了南京。

    南京是帕赫的第二故乡,他都不记得来过多少次,有时呆上几天,有时住上一两个月。女儿夏梦今年在法国读完大学后,帕赫还建议她来南京师范大学读汉语专业。

    9年前,帕赫第一次来中国,坐火车从天津去杭州,路过南京时朋友告诉他,1937年在这个城市里发生南京大屠杀惨案,后来帕赫创作南京大屠杀题材巨幅油画《暴行》,并于去年12月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今年12月12日,帕赫将一组“慰安妇”题材油画,捐赠给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

    帕赫很想留在南京过新年,但因妻子生日,不得不回法国为她庆生。帕赫说,新的一年再来时,他还要到中国的其他城市走走,给每一个省份画6幅画,在中国和世界上的各大博物馆展出,让世界看到南京乃至中国的现实模样。

    混血萌娃诺拉:有爱的地方就有家

    诺拉小朋友即将两岁了,她的爸爸保罗是新西兰人,妈妈宋睿娴是南京人,出生在南京的诺拉就是这段中新爱情的结晶。宋睿娴在新西兰读书时认识了保罗,两人相识相知相爱,并于2011年步入婚姻殿堂。之后去日本生活了一段时间,最后还是选择回了中国。

    中国女婿保罗早已习惯中国食物,他们的梦想是在南京开一家咖啡店,把新西兰美食带来南京。2014年,夫妻两人在南京老门东开了第一家MOTU咖啡馆,今年又在仙林开了第二家店。保罗说:“这份事业成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认识了很多朋友,也对这里的文化习俗和工作环境有了很深的了解,我非常喜欢南京,喜欢中国。”

    这对夫妇因为忙于事业,已两年多没有回新西兰了。今年爷爷奶奶来看过一次诺拉,平时也只能靠视频来传递彼此的爱。这一家三口的新年愿望之一,就是明年三四月回一次新西兰,让诺拉看看爸爸生长的地方,也看看亲爱的爷爷奶奶。

    美国小伙儿布亨利: 向全世界介绍 江苏和中国

    美国帅小伙布亨利是个“微信控”,朋友圈内容也特别逗,有一次特别带劲地说:“我发现我最喜欢的新中文词语——‘锅盔’,配了一个南京街头陕西美食‘锅盔’大图。”记者立马给他点了个赞。

    布亨利今年28岁,来自美国俄亥俄州,从印第安纳大学新闻系毕业,目前在南京大学中美中心读研究生,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

    在美国读本科时,布亨利主修新闻,辅修中文3年,后来又陆续在中国学习5年中文。学了8年中文的他,现在是个“中国通”,还经常向媒体投稿,有时会为中国杂志作英文翻译,向全世界介绍江苏和中国。

    布亨利第一次来中国是2011年。今年他回美国过了感恩节,向家人讲述南京的变化:2014年他刚来时,只有几条地铁线,现在地铁已通到南京大学后门,去哪儿都特别方便,南京已是中国地铁通车里程第三的城市。

    布亨利许下两个新年心愿:一是好好学习中文,加深了解中国文化;二是写出更多文章,“变成一个知识分子”。他引用自己读过的中国古诗,“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想到就去做,目标才有可能会实现。

    混血萌娃 二维码
    JiangsuNow 二维码
    韩语老师 二维码
    匈牙利教授 二维码

    记者 朱娜 卫鑫 张会清 叶真 付岩岩 陈澄 吴昌红 刘浏 沈峥嵘文

    实习生 陈 俨 王建朋 新华报业视觉传媒中心记者 万程鹏摄

    实习生 王建朋 李长春 拍摄、剪辑视频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