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体育新闻 > 排球新闻 > 赵蕊蕊享受单身专心创作 最大开销是布施和慈善
  • 赵蕊蕊享受单身专心创作 最大开销是布施和慈善

    时间:2017-08-21  来源:  作者:

    赵蕊蕊

    从球员到作家,赵蕊蕊的转型跨度有点大,不仅让球迷惊讶,就连朝夕相处的队友都觉得不可思议。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原创

    紫牛新闻记者 殷小平

    赵蕊蕊简历

    身高:1.97米

    生日:1981年10月8日

    经历:1992年11岁时进入南京市少年体校篮球队,1994年进入八一青年排球队,1997年进入八一女排一队,1999年入选国家女排队,获得中国女排“第一高度”的称号。2009年后,因伤病退役。

    荣誉:其所在队伍曾多次打进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获得女排世界杯冠军、釜山亚运会冠军、瑞士女排精英赛冠军等,其个人也荣获亚锦赛最有价值球员、世界杯最佳扣球手、2003年全国十佳运动员、全军十佳运动员等称号。

    “别问为什么,也别问今后会怎样,世间一切看似不定,但一切又若有定数。”如今,赵蕊蕊对佛教颇有兴趣,与她一个多小时的长聊,也不时会冒出这样充满禅意的句子。

    在自己的微博里,谈到伤病、谈到伤害,赵蕊蕊淡然地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在经历了各种挫折与成功之后,36岁的赵蕊蕊觉得,人最宝贵的就是保有一颗善心。现在的她,每年最大的开销,就是布施和慈善。

    从呱呱坠地到与排球结缘,甚至奥运夺冠,再到后来转型成为作家······赵蕊蕊的一生都充满难以言说的奇缘,其奇幻色彩,正如她前三本小说的风格。

    如今,她正在着手第四本书的创作,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风格和前三本小说迥然不同,非常写实,对于这种转变,赵蕊蕊说:“并非刻意,顺其自然而已。”

    人生之缘

    差点没能出生的天才少女

    赵蕊蕊是赵家的第二个孩子,姐姐赵蓉蓉,比她大五岁。

    1981年,正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抓得最紧的时候。当母亲王淑英发现自己怀上二胎时,已是三个月的身孕了,父亲赵怀富很想把这个孩子生下来。于是,他写了份生二胎申请书,递交到自己工作单位南京体育学院所在区计生办。区计生办不敢做主,对赵怀富说,你找上级吧。上级建议把孩子做了,赵怀富一听就火了:“这可是两条人命,出了事谁负责?手术单你们谁敢签字?反正我是不签!”于是,皮球又踢给了南京体育学院。

    [赵蕊蕊和父母的合影]

    [赵蕊蕊和父母的合影]

    眼看赵妈妈的肚子越来越大,1981年7月,南京体育学院召集院计生办、学院工会、人事部、共青团和赵怀富一家开会,进行“五堂会审”,会议的议题是“老赵家能否生二胎”。

    老赵挺聪明,没让妻子回避,而是让她挺着7个月大的肚子坐在最显眼的地方。看着体态臃肿的孕妇,谁还忍心把反对的话说出口?会上最后形成了一个决议:生第二胎可以,但孩子不享受幼儿保健费。

    长大之后,听父亲提起当年的曲折经历,赵蕊蕊说,就像在听别人的故事。但当父亲拿出那张陈旧的、金额16.32元的保健费账单时,赵蕊蕊才明白,自己差点就与这个世界擦肩而过了。

    1981年10月8日,赵蕊蕊出生,长胳膊长腿,接生的护士笑:“哟,‘小郎平’出世了,看这大脚丫子!”赵怀富曾是江苏队排球主力,身高2米,而夫人是前辽宁女排的主力副攻手,身高超过1.8米,基因优良。

    虽然被呼作“小郎平”,但赵蕊蕊出生的时候,郎平和她的队友们还不是世界冠军,但当时袁伟民率领的中国女排已经击败世界冠军日本女排,成为亚洲霸主。

    [赵蕊蕊和郎平的合影]

    [赵蕊蕊和郎平的合影]

    就在赵蕊蕊出生一个多月后,郎平和她的队友们在日本夺得世界杯冠军,正式开启了中国女排“五连冠”的辉煌历程。

    巧合的是,22年后的2003年,陈忠和率领的中国女排也是在日本世界杯上夺冠,开启了中国女排第二个“黄金时代”。那一次世界杯,赵蕊蕊获得“最佳扣球手”奖项,出色的拦网更让对手胆寒,也让她收获了“网上长城”的美誉。那一年,赵蕊蕊是赛场上最耀眼的明星。

    排球之缘

    曾打篮球,曾是主攻

    父母都是排球运动员,出生之时又逢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赵蕊蕊似乎就是为排球而生的。然而,赵蕊蕊却告诉紫牛新闻记者,从11岁到13岁,她体育生涯的最初两年,其实是在少体校的篮球队度过的。

    “11岁的时候,我身高就1.73米了。”身高优势,加上体育世家的氛围,赵蕊蕊注定是一块搞体育的料。

    读小学时,爸爸想送大女儿赵蓉蓉去八一女排,但征求蓉蓉意见时,蓉蓉却不愿意。在一旁做作业的蕊蕊却跳了起来:“我去!”一开始,父母不同意,觉得孩子太小,但经不住赵蕊蕊的恳求,父母应了。

    于是,赵蕊蕊11岁就去了北京,在八一女排,赵怀富本想让小蕊蕊师从老教练韩云波。可不巧的是,韩云波刚好退休,于是,仅仅练了不到两个月后,赵怀富又将女儿领回家了。

    回到南京之后,因为姐姐赵蓉蓉已经进入江苏女篮二队,赵蕊蕊也进了南京体校篮球队。这一练就是两年。

    直到1994年,韩云波被八一女排二队重新返聘担任教练,赵怀富才又领着蕊蕊再次赴京杀回八一队。

    在八一女排二队,赵蕊蕊成长迅速,很快成为核心,之后进入一队,依然是主力。

    但让紫牛新闻记者惊诧的是,被誉为“世界第一副攻”的赵蕊蕊,在18 岁之前竟从未打过副攻位置。18 岁之前,她先是主攻,后打接应。“我的转型要感谢胡进指导,他算得上是我的伯乐,1999 年,是他将我招进国家队,并且根据我的特点,将我由接应改成副攻。”赵蕊蕊说:“刚改副攻时,我挺排斥的,从没学过那些副攻动作,但我练了几堂课就基本掌握了快球的战术。”

     [黄金一代合影]

    [黄金一代合影]

    伤病之缘

    04年两次受伤我都有预感

    “玻璃美人”是赵蕊蕊的绰号。

    玻璃很美,但太容易碎了,所以,赵蕊蕊不太喜欢这个绰号。但和队友相比,赵蕊蕊职业生涯遭遇的伤病确实太多了,在国家队十年,就做过7次手术。

    赵蕊蕊最早一次受伤是在1998年夏天,她随八一队在秦皇岛集训,天热地板打滑,不小心摔倒,右膝半月板严重受伤。这次受伤使她与国家青年队失之交臂。

     [赵蕊蕊在赛场上英姿飒爽]

    [赵蕊蕊在赛场上英姿飒爽]

    1999年10月14日,赵蕊蕊训练时拦网,不慎又导致半月板碎裂,必须手术摘除半月板。这个手术,让赵蕊蕊与悉尼奥运会擦肩而过。

    赵蕊蕊最严重的一次受伤是在2004年3月26日,上午训练的时候,一个普通的背飞动作,落地之后,只听“咔嚓”一声异响,赵蕊蕊整个人瘫倒在地,右腿胫腓骨骨折,她痛苦得浑身直哆嗦,禁不住放声大哭,队友们吓坏了,火速将她送往医院。

    此时,离雅典奥运会只剩4个多月,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4个月,别说复出参赛,能否正常走路都是未知数。然而,在医生和教练的帮助下,仅用了3个多月,赵蕊蕊竟然就神奇般地康复了。7月底,她已经可以去波兰参加比赛了。

    出征雅典奥运之前,中国女排主帅陈忠和决定将赵蕊蕊带上,“陈指导跟我说,这么严重的受伤,要一下子恢复百分之百是不可能,只要你能恢复百分之八十,在场上对对手也是个威胁。”赵蕊蕊回忆。

    在雅典,中国女排8月14日首战美国。赛前,陈忠和问赵蕊蕊:“你能上吗?”

    其实,此时的赵蕊蕊感觉肌肉有点紧,整个人隐隐有种不祥的预感,但她还是坚定地对主教练点了点头,她不想在这个时候让自己的伤病影响全队的士气。

    比赛开始,赵蕊蕊在自己腿上多缠了一道绷带,便上场了。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开赛仅3分钟,赵蕊蕊一个背飞战术,落地后,原来骨折之处旧伤复发,整个人再也起不来了。

    “现在想想还有点后怕,当时幸好收了一下,医生说,如果上一次手术固定的钢板断在里面,造成开放性骨折的话,神经血管都可能断裂,容易造成感染。”赵蕊蕊说。

    两次受伤,赵蕊蕊都有预感:“特别是2004年3月26日那次,受伤之前两三个月前,我的腿就有异样的感觉,每次训练之后都非常疼。我从开始疼痛到最后骨折,中间经历了48天。央视来采访的时候,大概是我骨折受伤的前两三天。”赵蕊蕊透露:“我向队医反映,队医给了我一些药,说是对骨头好,但后来手术的时候,医生告诉我,队医给我服用的只是止疼药。估计队医没把我的伤当回事,当时如果及早治疗,骨折的状况应该可以避免。”

    [赵蕊蕊闲暇时练瑜伽]

    [赵蕊蕊闲暇时练瑜伽]

    不过赵蕊蕊的这次受伤,不光是给中国女排,也是给整个中国体育敲响了警钟。

    从那之后,女排团队更加注重科学训练,更加注重球队的伤病控制和提前预防。

    多年以后,回忆起当年遭受的伤痛,赵蕊蕊写道:“没有痛苦,我不会问那么多为什么?也不会思考人生、思考生命的意义,更不会追寻解脱的真谛。所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写作之缘

    一个鼓励让我走到今天

    赵蕊蕊热爱排球,但排球并非她的唯一爱好:她从小就酷爱画画,尤其喜欢漫画,她的漫画还得过奖;她还喜欢音乐,在八一女排的时候,和队友一起自学吉他,《小城故事》、《莫斯科郊外晚上》都曾是她的拿手曲目;此外,她还喜欢文字,除了训练日记,她更喜欢用笔记录自己的生活、心情或感悟。

    但是,在2009年之前,她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作家。

    北京奥运会之后,2009年,赵蕊蕊在北京做了双膝关节手术。回到家里只能做一些被动的康复,无所事事,便找一些动画片、漫画小说来看,脑海里也开始冒出一些奇思幻想。一次跟朋友聊起小说,说起自己幻想的那些情节,朋友说,“你这些想法也很有趣啊,你也可以写成小说啊。”

    此时,赵蕊蕊灵光一闪:是啊,我也可以写小说!

    于是,赵蕊蕊立马找来电脑,开始“动笔”。晚上,她就拟好了故事简介,用电子信箱发给朋友。朋友看后,连连赞叹:“我没想到你写得这么快!”

    这一写就停不下来了:2010年,赵蕊蕊第一本小说《末世唤醒》写作完成,2011年正式出版;2012年,第二本小说《彩羽侠》出版;2016年,第三本长篇动漫小说《悬梦迷踪》又与读者见面。如今,赵蕊蕊的第四本书又在创作之中。

    “和前三本不同,不再是奇幻小说,而是以我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蓝本的一本自传体小说。”赵蕊蕊说:“书名还没想好,内容是由一个个小故事构成,还是挺励志的吧。”

    从2009年开始写作,短短几年连出三本长篇,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已经算得上是高产了,赵蕊蕊不但高产,她的小说获得的评价也不错,《彩羽侠》还在2013年获得过第四届全球华语星云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银奖。

    和很多作家熬夜写作的习惯不同,赵蕊蕊几乎不熬夜。“我胃不太好,熬夜会胃疼。再说,晚上写作虽然容易有灵感,但第二天萎靡不振,反而得不偿失。”赵蕊蕊说,如果晚上突然来了灵感,会随时用手机记下来。

    从球员到作家,赵蕊蕊的转型跨度有点大,不仅让球迷惊讶,就连朝夕相处的队友都觉得不可思议。

    写完第一部长篇《末世唤醒》后,赵蕊蕊拿给冯坤看,冯坤惊讶地说:“你让我写论文我写得出来,要我写这个我写不出来!”赵蕊蕊说:“我和她刚好相反:如果要我写论文,我永远写不出来,但要写这些天马行空的东西,我能有很多想法,哪怕就坐在这儿发几分钟呆,脑子里就能迸出新剧情。”

    “今后打算当一辈子作家了吗?”

    “至少目前还是,今后怎么样谁说得清呢?”面对紫牛新闻记者的提问,赵蕊蕊淡然回答。

    婚姻之缘

    不结婚≠不幸福

    ——“我爱你,也期待着你对我说出爱的承诺,纵使要我等待千年,我的目光依旧不会从你的身上移开。”

    ——“人潮人海里,我和你会是下一站同路的拥有吗?扉页翻转时,我和你还会在记忆的转角相遇吗?”

    这是赵蕊蕊在小说《悬梦迷踪》里的诗句,充满了对爱情的向往和期待。然而,如今36岁的赵蕊蕊,依然还在单着。

    在微博里,赵蕊蕊记录了被逼问婚姻的经历:“婚姻好像是不少中国老人张口闭口最关心的‘大事’,我曾无数次被不认识的大妈拉住,问有没有男友?结婚没?男友要找怎样的……等等一大堆问题。有一次我实在没忍住,回答一位大妈:阿姨我并不认识您,这是我的个人隐私!那位大妈听后有些尴尬地走开了……”

    赵蕊蕊感慨:“人呢,活在这个世上有很多种生活方式,婚姻不是人生的全部,千万别为了结婚而结婚,你要的幸福只有你自己知道。不要为了别人而活,也别活成别人眼中想要你成为的样子。”

    “其实吧,婚姻和幸福关系不大,结了婚不一定就幸福,不结婚的也未必就不幸福。”赵蕊蕊说。

    如今的赵蕊蕊在北京和深圳之间来回跑,回南京老家的机会反而越来越少。“大部分时间是在写作,有空也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者去学校教孩子打打球。”赵蕊蕊说她很享受当下充实忙碌的状态,“一个人其实也挺好,至少挺自由的。”

    “靠写书的收入能养活自己吗?”

    “写书的收入只是一部分,我也会接一些活动和产品代言。”赵蕊蕊说:“我的生活其实很简单,开销也不大,我现在每年最大的开销不是花在自己身上,而是捐给了寺庙和一些慈善机构。”

    ✎快问快答

    问:小说销量如何?

    答:出版方说,卖得还可以。

    问:打球经历对你成为一个作家有什么不一样的体验吗?

    答:我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在写作方面有这么多人支持,这要归功于排球,人们是因为排球而认识我,这让我在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比起很多草根作家更前了一步。还有就是,排球教会我很多是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那种不放弃的态度,很多事情就像我们打球一样:也许这场比赛我输了,但是我要拼到最后。

    问:你现在的生活圈子,是作家多些,还是体育界的朋友多些?

    答:我现在一只脚刚跨进文学界,另外那只脚还在运动界里。毕竟打了那么多年球,还是体育圈的朋友更多一些吧。

    问:你的画画非常棒,是不是接受过专业培训啊?

    答:没有。画画是我从小就喜欢的,在幼儿园,我都是拿画去跟人家交换礼物。我小学的美术课也有拿零分的时候,那是因为老师在黑板上画孙悟空,我画了一个美女。

    问:你喜欢哪类作品?喜欢哪些作家?

    答:我喜欢,奇幻、科幻、探险、惊悚恐怖类的小说,心理方面的知识也比较喜欢。作家有:斯蒂芬金、东野圭吾、扎西拉姆多多。

    问:打排球与写书,哪个压力更大?

    答:打球的时候压力很大,因为代表的是国家,写书的压力只是来自对自己的要求,跟打球的压力比起来小太多了。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