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黑龙江新闻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农家小园种“有机”,玉米棒变身“金碴子”――“足迹・决战脱贫攻坚龙江答卷”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农家小园种“有机”,玉米棒变身“金碴子”――“足迹・决战脱贫攻坚龙江答卷”

    时间:2020-07-02 00:00: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

    东北网7月2日讯(记者 郑通 迟亦达 刘星驰)绿野清风,生机勃发。东北网“足迹・决战脱贫攻坚龙江答卷”融媒体采访小分队来到了位于松花江中游北岸、松嫩平原东部的巴彦县。

    1457户贫困户与健康农牧业签订了种、产、收合作协议。东北网记者 郑通 摄

    说起巴彦,就不能不提到这里的农业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巴彦玉米。土生土长的巴彦县兴隆镇中兴村人孙立娟把这“巴彦地标”弄出大了名堂。

    哈尔滨健康农牧业食品加工厂生产车间。东北网记者 郑通 摄

    “这就是咱们中国第一碗方便大碴粥,原料采用的是玉米和东北的大芸豆。”在哈尔滨健康农牧业食品加工厂,记者见到了企业负责人孙立娟。她捧起一个盖着金色盖子的红盒子说,“这方便大碴粥是国内首创的专利产品,跟你们这些小年轻儿爱买的那种自发热小火锅一个原理”。

    哈尔滨健康农牧业食品加工厂专利产品――方便玉米大碴粥。东北网记者 郑通 摄
    哈尔滨健康农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立娟向记者介绍产品。东北网记者 郑通 摄

    “这种粥饱腹效果好,可代餐,特别适合‘三高’人群食用,满足了当下人们健康饮食减肥瘦体的需求。现在已签了近3个亿的订单。”孙立娟如数家珍。

    这小小一碗粥,不仅让孙立娟把企业做大了,更让中兴村的父老乡亲们摸到了脱贫致富的好门路。

    出了厂子,记者一行来到了中兴村曲振海屯村。拐到一片红顶彩钢房前,只听大鹅叫得声音响亮,不见人影。

    “有人吗?”

    “老马在不!”

    吆喝了好几声,村民马金柱才从一片翠绿茂密的玉米地里探出头来。

    “俺家这大苞米长得好不?难怪你们看不到我,我在里面都没(mo)脖了!”马金柱咧嘴笑道。

    说起这些庄稼来,老马眼里泛光:“我55年生人,这把年纪了已经不咋能干重体力活了,基本上就侍候一亩地。如果搁以前,不光产量上不来,价儿也卖不上,一年到头剩不下几个钱儿。现在好了,公司帮俺们,种子、有机肥都是人家送的,种地不愁没本钱了,不光省心,挣得也比以前多了!”

    老马说的公司就是孙立娟的企业,他们为贫困户提供种子和有机肥,贫困户就在自己家的小园子里种,农村小园子没污染,可以达到有机食品的品质要求。

    “这玉米一棵就一穗儿,一定要用点心侍候,上秋收的时候千万别着急,可别割倒了放啊。”前来回访的企业总经理康伟不忘了再次叮嘱老马。

    马金柱在地头观察玉米苗长势。东北网记者 迟亦达 摄

    蹲在玉米地头儿,老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能出大概3500穗儿,每穗儿企业给我们回收价是6毛钱,这一亩地就净赚2000多,你说划算不?

    贫困户小院儿内统一种植的有机无公害玉米。东北网记者 迟亦达 摄

    见到记者有些茫然,老马笑了接着说到:“你们城里人可能对这个没啥概念,我就跟你这么说吧,以前大伙种普通玉米,自己花钱买种买肥不说,一棒玉米连三毛钱都卖不上,一亩地拢共也就能收二三百块钱!”

    位于哈尔滨市巴彦县中兴村的哈尔滨健康农牧业食品加工厂。东北网记者 郑通 摄

    在孙立娟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一打一打的贫困户种、产、收合作协议。采取这种订单式合作经营,让企业有了稳固可靠的原料生产基地,更帮村民们解决了种难、卖难,效益翻番。除了中兴村,他们还放眼全县,共带动巴彦县14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用自家小园种植公司自主研发的专利大碴粥系列品种,3506名贫困人口因此受益,年增收超300万元。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