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黑龙江新闻 > 宋琦明:让影像传承历史,为明天定格精彩――“让世界看见黑龙江”唤醒城市记忆,核心主创接受东北网独家专访
  • 宋琦明:让影像传承历史,为明天定格精彩――“让世界看见黑龙江”唤醒城市记忆,核心主创接受东北网独家专访

    时间:2018-10-22 19:16:00  来源:  作者:

    东北网10月22日讯(记者许诺)日前,“让世界看见黑龙江―城市的好朋友”大型创作活动接近尾声,旅美学者、影像文物保护专家宋琦明博士从美国带来专业团队及世界顶级的影像制作仪器设备终于在家乡如愿完成这一创举。他告诉记者,通过这次创作,不但要以古法现今人,为城市的未来创造一笔独特的文化遗产,更想唤醒一种意识,传递一种文化理念。

      (一)20年夙愿,跨越180年摄影史,用人类最早的古法成像技术结合当今最顶级的四亿像素,拍摄百位市民群像

    宋琦明是一个绝对的“矛盾体”。他是哈尔滨人,却能熟练的听说读写粤语;他是东方人,现在却生活在西方;他是一个时尚的现代人,但每天埋首在19世纪的古老文献与设备中钻研摄影演进史,从古老的摄影术中发现抢救文物的新方法。他在古与今之间不断地穿越变换着角色,用20多年的时间打破自身局限,用他自己的话说,“就从没让自己好过过”。他就是这么一个不断在矛盾中寻找新的平衡的探索者。

    宋琦明工作照。

    5岁时对照片的疑问,因为没有被很好的回答,他一路探寻,不但建成了包含六千多件影像文物的中国第一套影像文物鉴定基因库,还成为了美国伊士曼博物馆董事局中最年轻的董事,成为世界大型博物馆决策层中非常罕见的华人面孔。

    9月9日,自“让世界看见黑龙江―城市的好朋友”大型拍摄创作活动在哈尔滨开拍起,宋琦明的生活一直在高速旋转中度过。“这三个月,天天工作到凌晨”。“拍摄的起因之一,是他无法从现存城市档案和博物馆藏品中看到过去哈尔滨各行各业人的样貌,无论是1898,1905,1920,1950抑或是1980或1990,那时的哈尔滨人是什么样?回答总是模糊的。 “既然我今天看不到,找不到,那么我就做一套留给未来和我有同样问题的人!”作为国际顶尖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专家,宋博士非常熟悉世界博物馆的入藏标准和流程。“之所以结合摄影史上最早的负片转印正片的技术和今天最高的四亿像素成像科技,就是要能以摄影史两端的科技创造一个维度,选取今天城市各行各业的代表性人物,真切定格他们的精神风貌,留给未来的历史”

      (二)总会有一段影像故事,让你怦然心动

    这次的拍摄,其实是一个“摄中摄”的过程。宋博士在拍摄哈尔滨一百个精英市民的同时,来自美国的纪录电影团队也在实况拍摄他的拍摄过程。“我其实也是在探寻,是不是我自己的记忆,也是很多人的共同记忆?是不是我所珍惜和遗憾的,也是大家所珍惜和遗憾的?”所以,宋博士总会对被摄者先进行一段简短的采访,关于这座城市的印象和感受。

    宋琦明博士在宣讲影像文物保护知识。

    “从这么多市民讲述的故事中,我体会到我所做的事的重要意义所在,正是无数个体的记忆,汇成了弥足珍贵的共同的城市文化记忆!”。

    在拍摄过程中,常有好多人听说宋博士是影像文物保护专家,就拿着家中的老照片请宋博士修复,请他用高科技手段把照片尽量永久的保存下来。宋博士再忙也总是欣然应允。“我觉得大家的故事都太感人了,相比那些身在文物保护单位却不重视影像文物的人来说,这些百姓真实表露出的情感,是对影像文物最大的致敬!”来自道外的陈氏正骨的第六代、第七代传人都来参加了拍摄活动,他们特别带来了1930年家里的营业执照,并咨询如何把这件影像文物正确保存,得以流传下去。“我学着用我经常听到的那样的口吻问他们,这张照片有那么重要吗?”宋琦明得到的答案让他非常欣慰,陈氏正骨第七代传人陈禹蒙在宋博士的采访中坚定的说:”这张照片是我要用生命去捍卫的东西,绝不允许它被破坏和遗失!“

    的确,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相簿中的任何一张照片就都像一位会呼吸、有生命的亲人或老朋友,在一段段影像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个饱含深情的故事。影像可以锁住过往,等到未来再次开启时,其产生的震撼让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透过照片,那些极小的快乐和一触即发的痛苦都历历在目,曾经熟悉的人和事也都跃然而出。

    (三)让影像溯源,为城市留住“根”与“魂”

    历史文化遗存,不论对于一个人还是一个城市,都是珍贵的资产和纪念。

    作为一个影像文物保护专家,宋博士对自己家乡的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十分关注。“常有朋友来到这里看到新区建设,会说这里像新加坡、那里像深圳,我就不禁要想,这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哈尔滨独有的城市文化和个性,应该被更好地保护并长久地传承,让后代可以看到和我们小时看到同样的东西,让一代代人可以用当代最新的科技来保护历史文物,从保护中发现新的文化内涵,很有意义也十分必要。”宋琦明说。只有努力保存好这些,才能清楚知道“前人”是什么样的,才能更好地去体会、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内容,了解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这座城市是从哪来,将会往哪走。

    因此,作为一个“老哈”,宋琦明想通过这次拍摄活动,找回城市的体感、增加城市的温暖,为家乡创造历史遗存的同时,也让世界看见黑龙江。

    其实,说宋琦明是“老哈”一点也不为过。他出生在道里区,自爷爷辈儿就是哈尔滨人,家里三十年代就有电话,四位数的号码。在他的印象中,哈尔滨的丁香花点缀着整个城市,周末一家人可以去太阳岛野餐,岛上树木青翠欲滴,中央大街上烫着蓬松的头发、穿着布拉吉的时髦女郎,大辫子电车曾是多少人的出行工具,以及那些巴洛克、新艺术运动、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都在他的生命成长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直到现在,宋琦明仍有一种“老哈”独有的文化优越感。即使后来到美国的生活,他仍会在城市街道旁的西餐馆里,一边品尝西餐,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欣赏街景。“那感觉,跟小时候在哈尔滨一样。”宋琦明回忆说。

    (四) “影像文物拯救迫在眉睫!”一切都缘于爱与责任

    “影像文物有着自身特质,其所谓的相,其实就只有微米级别的厚度,是可以自然消失的。换句话说,照片,如果你以为它一直会在那,随时可以被轻松复制的话,那么我认为,你已经身处因为不了解而在失去它的过程之中了。”

    “影像文物拯救迫在眉睫。”宋琦明强调,“我们已经很难看到19世纪的原版照片了,为什么?时间每往后走十年,之前就有10年的东西变得异常稀少了,举例来说,我在国外10年前还能轻易的找到1860年以前的照片,这几年,1880之后的都已经很难找到了。而在中国,一张1920年的照片都非常稀罕。一方面,因为我们国家至今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能够采取的“保护“手段极其有限。”

    宋琦明在研究美国历史上的第一张照片。

    那么,应该如何保护?宋琦明说,影像文物保护专家和医生的情况类似,医生给病人看诊,有好多层次,有保健品可以解决的层次、有开药的层次,有开刀的层次,有抢救进ICU的层次,也有回天乏术的层次。遗憾的是,在国内一些博物馆中,因为缺乏人才和知识系统,对影像文物有的只是统计数字,有的连数字都不清楚,就在那堆着,几十年都不去看一眼,多极其珍贵的历史瞬间就这样消失了。”

    宋琦明还提到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就是如今大家一提到影像保护,就一股脑地扫描、数字化图片,仿佛这就是在抢救和保护。当然,藏品数字化可以让文博机构以外的观众够看到藏品,但因为影像文物的实体本身所蕴含的信息,远不是表面的图像那么简单。摄影历史上有150多种工艺,你手中的是哪一种?一张照片从微观结构到材料、制作工艺、尺寸、药品种类等等,都能解读出很多珍贵的历史信息,不注重影像文物实体保护,仅靠所谓的数字化,那是远远无法替代历史实物的。”

    这些年来,宋博士一方面在马不停蹄的为机构做鉴定、保护和修复影像文物,另一方面,回答疑难问题,普及影像文物知识也是他正在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因为不仅很多普通民众并不知道影像文物的重要性,就连专业博物馆、文化机构的从业人员,也都对保护影像文物本身的意义和方法缺少必要的常识和技术手段。宋博士引用了美国波特兰市公园与公共娱乐部的主管Charles Jordan的话说:当人们不了解,他们就不会觉得有价值;当人们不觉得有价值,他们就不会去保护;当他们不懂得保护,他们将会失去。

    “宝贵的文化财富就在我们的手里,加快抢救这些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影像文物,让未来的世代也能看到我们看到的同样的东西就是我的责任。”宋琦明说,“哈尔滨有着这么好的文化基因和文化传统,如果深入发掘,加大保护力度,潜力巨大。”

    (五)共同努力,让更多人投身影像文物保护事业

    用了十二年,宋琦明博士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套完整的影像文物鉴定基因库,这套基因库包含了近6000件文物,不但详细的整理出来摄影史上曾出现的工艺的根、子目录体系和信息,还以文物实物的形式涵盖了摄影史上绝大多数的摄影工艺原作。“我记得当时我刚进到美国的博物馆中,在请教一个历史学家一个复杂问题时,他当时傲慢的回答说,你应该做你自己的研究。”从那一刻,他就立志要建一个中国人自己的影像文物保护鉴定基因库。保护影像文物的前提,就是必须先要知道你手上的影像文物是什么。就如20世纪初大家都知道的银盐照片,详细说起来也有30多种细分。如果不能鉴定,后面的一系列保护、修复都无从谈起。通过自己的努力,他用这个影像文物鉴定基因库不但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也为未来的影像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奠定了扎实基础。

    当然,仅靠宋琦明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宋琦明说,影像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是一项复杂而专业的严肃计划,需要政府给予政策,加大宣传,充分运用人才优势,从产业的角度加大扶持和推进力度。

    作为全世界为数不多的影像文物保护专家之一,宋琦明希望,通过这次“城市的好朋友”拍摄活动,引发社会各界更多的人开始重视影像文物的保护工作,让所有热爱这个城市的好朋友都能够参与进来,共同努力推进这项事业。

    对此,宋琦明很感谢黑龙江欧美同学会的邀请、中国人寿保险黑龙江省分公司和广发银行哈尔滨分行等家乡机构和企业的支持,让他得以在家乡践行自己的这一理念,用世界最大的盐印古法照片完成夙愿,让世界更好地看见黑龙江。

    这个月底,黑龙江省博物馆将举办入藏仪式,正式接纳这批采用世界最大的盐印古法创作的巨作。11月15日,还将在黑龙江美术馆开办主题展览。

    同时,宋博士也在广泛物色对影像文物保护有兴趣的年轻人。“我们计划用未来的5年,基于古影文物保护基因库的科研成果,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影像文物保护专才,也希望哈尔滨有机会能够成为中国最早致力于影像文物保护的城市之一”

      【人物介绍】

    宋琦明,现任美国伊士曼博物馆董事局董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美国伊士曼影像博物馆影像保护与藏品管理专业毕业,近年主要致力于在影像文物的鉴定、保护和修复研究上,在非物质文化传承领域,他是全世界为数不多同时掌握几乎全部十九世纪古典摄影工作的专家之一。宋博士是中国第一套影像文物保护基因样本库的建立者。曾在美国盖蒂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等多个世界级博物馆做学术授课、发表演讲。他诸多古典摄影工艺作品,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永久馆藏。

    此次“让世界看见黑龙江――城市的好朋友”大型拍摄创作活动由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东北网联合主办,中国人寿保险黑龙江省分公司、广发银行哈尔滨分行协办。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