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黑龙江新闻 > [改革开放40周年]草窝棚到别墅 兴十四村用了46年
  • [改革开放40周年]草窝棚到别墅 兴十四村用了46年

    时间:2018-08-08 19:55:00  来源:  作者:

    东北网8月8日讯 (记者 姜辉)宽阔整洁的水泥路、红顶黄墙的花园别墅、迎风吐翠的落叶松,如果没有看到“黑龙江兴十四村欢迎您”的牌坊,很难相信这是距离哈尔滨市400余公里,不通火车、没有高速公路的一个小村子。1956年,36名山东临沂移民来到这里,在荒原上搭了几个草窝棚,钉上了兴十四村的橛子;25年后,全村居民住房实现砖瓦化,这里成为全省第一个砖瓦化村;46年后,136栋别墅拔地而起,80%农户住上花园式别墅,这里成为“龙江第一村”。

    付华廷介绍兴十四村发展情况。东北网记者 姜辉 摄

    在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兴十四村村史纪念馆里,一个高2米、长5米左右的窝棚立在入口,外面披着蒿草,里面横放着几床脏兮兮的麻布毯子,“猫腰”走在里面透过蒿草能看到太阳。“这是我们还原的1956年第一代村民的住处,当时一片荒野,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树无一棵,10多人零下30多度挤在窝棚里抱团取暖”。兴十四村党委副书记、接待办主任王淑媛指着旁边一台拖拉机告诉记者, “1970年,为了多开荒、多打粮,付华廷书记带着养羊赚的8000多块钱,连续背了一个多月零件,组装了村里第一台链轨拖拉机并改造农机具,1979年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耕地、播种效率提高了50多倍”。

    兴十四村村民1956年住的草窝棚。东北网记者 姜辉 摄
    兴十四村村民的花园别墅。东北网记者 姜辉 摄

    在一栋温室大棚里,绿油油的葡萄挂满了滕曼。王淑媛告诉记者,再有20多天,葡萄熟透了,游人的车子能把公路塞满。兴十四村改变传统种植方式,消灭了普通玉米种植,打有机牌,走特色路,建成1000多栋温室大棚,购置大型喷灌100多台套,耕地实现100%高效节水喷灌。土地全部实现连片种植,规模化经营,全村耕地由村里2%的劳动力种植,98%的劳动力成为二、三产业工人。“1000多亩地,一个人就能种。”

    付华廷带领村民自己组装的拖拉机。东北网记者 姜辉 摄

    “我们村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走出了自己的致富道路”。甘南县委副书记、兴十四村党委书记付华廷介绍说,兴十四村先后建成北京卫诺恩酶制剂生产项目,富华科技有限公司有机大米、大煎饼、葵花籽、杂粮生产、30万吨粮食仓储项目等7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起了拥有35家企业、1800多名员工、23亿多元总资产的黑龙江富华集团,村民人均年收入7.6万元,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先后受到国家、省、市各级表彰奖励500多次。

    兴十四村大煎饼生产车间。东北网记者 姜辉 摄

    兴十四村的电商平台。东北网记者 姜辉 摄

    “十三五期间,兴十四村继续依托农业机械化和农田水利化,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实现现代化大农业;继续依靠科技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化;继续吸纳剩余劳动力,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人口聚集,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到2020年末,力争总资产达到35亿元,总收入达到70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0万元。“付华廷自信地说。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