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黑龙江新闻 > 早期哈尔滨电影院都是什么样子? 男女分座放映前后有土著表演
  • 早期哈尔滨电影院都是什么样子? 男女分座放映前后有土著表演

    时间:2018-05-06 09:08:07  来源:  作者:

    节克坦斯电影院。

    敖连特电影院。

    生活报5月6日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电影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传入哈尔滨。从那以后,哈尔滨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据史料记载,当年上海虹口大戏院开办时,哈尔滨已经有5家电影院在营业了,而美国在1905年才仅有10家影院。

    中国首家电影院诞生

    据俄罗斯档案馆馆藏档案证实,中国第一家电影院是1905年12月25日,俄国从军摄影师科勃采夫在哈尔滨中国大街与石头道街(今中央大街与西十二道街)交口处创建的“科勃采夫法国电影院”,可容纳百名观众,每张门票售价5卢布,观众爆满时,加卖的站票为1卢布。

    看电影的在当时多为达官贵人,女的都是浓妆艳抹、旗袍裹身,男的油头粉面、西装革履,老百姓是看不起的。电影院每天下午四时至晚七八时放映三场电影,当时的影片很短,不超过15分钟。

    据1939年伪满洲国出版的《弘宣半月刊》记载,科勃采夫不仅是精明的电影院老板,还是出色的电影摄影师,被誉为俄国纪实片摄影的先驱,他曾拍摄了1907年哈尔滨在药铺街(现中医街)举办自行车比赛、1909年安重根在哈尔滨火车站刺杀伊藤博文、1910年至1911年哈尔滨爆发鼠疫和1911年俄国飞机飞抵哈尔滨等新闻纪录片。

      一年建三家影院

    1906年,犹太人捷尔阿拉克诺夫与扬格若戈尔在中国大街和西商市街(中央大街和红霞街)街角处创办“节克坦斯电影院”。

    据节克坦斯电影院广告记载,电影院以上映欧美新片为主,如《生死关头》、《一见缘》、《女英雄》、《人财两空》等。但都是“默片”(无声电影),为便于观众了解剧情,“默片”都配有字幕。影片放映时分为节和段,每场约上演3-4段。若逢长片则分几场连续演完。每场电影放映前往往还加演滑稽片或新闻片,甚至还能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战地新闻片。更吸引人的是,在电影放映前后,还安排一些杂耍,来自太平洋新几内亚岛的土著居民“鼻孔嵌以骨牙,耳坠大环,一执弓矢,一执鱼皮鼓”在台上跳舞,一唱一和。

    同年,犹太人芬克利施捷因在中国大街和商务街(上游街)街角处,创办“伊留季昂电影院”,影院开业时别出心裁地在楼外点燃了3000支蜡烛。烛光闪烁,映红了门庭,蔚为壮观。影院直接从柏林和巴黎购进新片,每周一和周四轮换上映。同年创办的第三家电影院是位于南岗松花江街格兰德旅馆一楼的“普罗格列斯电影院”(译为“进步电影院”),1911年改名为“格兰德―最高纪录”。

      中国现存最早的电影院

    1908年,俄国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著名电影经理人阿列克谢耶夫与阿维季科夫协商在南岗新买卖街(今果戈理大街)创办了“热烈喝彩电影院”。1912年6月,因一场大火,影院付之一炬。1913年2月2日,影院复建竣工,更名为“敖连特电影院”。影院呈现了古典主义建筑的特征,宽大的橱窗展示着好莱坞明星的剧照,处处彰显楼宇豪华典雅、舒展浪漫的格调。影院的建筑面1400平方米,与世界同期的电影院相比,可谓首屈一指。敖连特电影院与上海虹口大戏院同龄,但当时上海虹口大戏院为铁皮木屋,而敖连特电影院已是相当豪华,敖连特电影院时跨清末、中华民国、伪满、新中国四个不同历史时期,无论是规模还是店内装修均名列当年哈尔滨各影院之首。19世纪20年代初,敖连特影院易主,由中东铁路公司少将监事员杨卓幕后接管,成为其私有财产。1927年,杨卓因私通苏联被张作霖处死,影院转让给日本人和法国人合资经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由苏联驻哈领事馆接收,划归苏联影片输出公司经营,仍沿用敖连特电影院这个名字。195l年,苏联政府将敖连特电影院无偿移交给中国东北影片经理公司哈尔滨办事处管理。

    华商开办的电影院

    1915年,国人王佩萱在傅家甸(今道外区)开办了哈埠历史上第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专业电影院――王佩萱电影园。

    1916年12月3日,朱安东在傅家甸升平二道街开办了“吉江电影茶社”。12月5日,山东福山人陈云五在傅家甸北三道街路西的五云阁三楼开办了“五云阁影戏园”。

    1929年7月21日,中央大戏院(也称平安茶园)落户傅家甸许公路(现景阳街)248号。建成之初并不只放电影,那时,这座建筑里还经常演戏,所以它叫“中央大戏院”。

    1932年7月,平安茶园改建成平安电影院,这是哈尔滨最早放映有声电影的电影院,也是戏院和茶园开始第一次“变脸”。该影院为欧式建筑风格,砖混三层结构。建筑面积为2632平方米,设有424个观众席,它的建筑风格、规模、档次、服务项目在当时堪称全市一流。1935年,由吴子厚等几位商人合资入股,生意十分红火。上映的多为俄、美、英、法、德、日等外国以及中国上海等大小40余家电影制片公司出品的影片。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市解放后,平安电影院首映了东北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第一部反映铁路工人支援解放战争的影片《桥》等影片。

    1947年,平安电影院由道外区工作队接收,哈尔滨市总工会管理,改名“工人俱乐部”。

    1949年由东北影片经理公司哈尔滨分公司接管,更名“水都电影院”。

    1952年转交哈尔滨市文教局管理,1953年4月归哈尔滨市文化局管理,1956年改称“新闻电影院”。

    男女看电影座位要分开

    清末民初,俄国人在道里、南岗区域开办的影院未见异常,买票入场欣赏消费,正常现象,与今无异。

    民国管辖的道外区域开办的电影院有一条戒规,就是以“男女分座,警察弹压,不能混杂”的特殊方式看电影。即使是夫妻或恋人一同看场电影也不能同排并坐,否则有伤大雅,是不被允许的。

    1916年11月2日,滨江警察厅向滨江道尹公署呈文《五云阁电影戏园简章》中第五条“剧场内设男、女座位,以免混杂;第六条“剧场内设警察监视座。”这是当地官方制定颁布并要求行使的行业规则,剧场内还设警察监视座,警察署随时酌派警察稽查“弹压”(严格管制、监控),治理地痞无赖无票而强行闯入,检查所映影片有无违禁内容,也包括监督“男女分座”是否有“混杂”的行为等,这是当地官方制定颁布并要求行使的行业规则。是迄今为止当时哈尔滨辖区内电影观众非常特殊的观影方式的唯一历史记录。

    但从1923年8月23日东省特别区警察总管理处制定颁布的第一部管理电影院的专门法规――《特区电影院暂行规则》来看,包括后来的一些相关的管理规章,警察到电影院“稽查弹压”的条款依然保留着,但取消了“男女分座”的限制。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