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贵州新闻 > 普定县水井村第一书记王泽勇:一个充满激情的第一书记
  • 普定县水井村第一书记王泽勇:一个充满激情的第一书记

    时间:2017-04-05 23:38:26  来源:贵阳网  作者:

      “书记城里来,满身帮扶经。走村又串户,带来新门路。干得好不好,老少都知晓。要问亲不亲,胜似一家人……”这是普定县化处镇水井村群众自编自唱的布依山歌,被这里乡亲们交口赞誉的书记,正是水井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泽勇。

      2016年初,贵州新安航空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职工王泽勇,作为省委国防工委选派干部到普定县水井村任第一书记,从此他就把水井村当成了第二个“家”。为了这个贫穷的“新家”,王泽勇动真情、用真心、出真力,把群众当亲人,与群众同甘共苦,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从最急需的事情帮起、从最关键的事情抓起,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这片让他渐渐爱上的土地。

      面对开始的担心,先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

      2016年4月21日,是王泽勇至今难忘的日子,在他主动申请下,组织安排到普定县水井村担任第一书记。面对一个1070户4080人中就有229户695人贫困人口的山村,眼前脏乱差的卫生环境,让他既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心里也感到有些惶惶不安。通过走访和与村干部交流了解到的情况,他决定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

      把基层组织建设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针对村里外出党员多,在家老党员较多,村干部虽然勤奋肯干,但存在缺乏发展思路等问题,王泽勇意识到,只有建强基层组织,才能让村里找准发展的“定盘星”,才能让群众找到带领发展的“主心骨”。于是他从抓好村里的“三会一课”开始,组织大家学习党的理论方针、精准扶贫政策等,提升村干部和党员带领发展的能力。他联系到安顺市委党校教师到村里开展“流动党课进村寨·党的声音进万家”宣讲活动,给村里讲授《把习总书记讲话送到最后一公里》《脱贫不等不靠·致富敢闯敢冒》等课程,受到党员和群众代表的真情欢迎。针对村党支部工作不系统的情况,他认真学习党章党规,为村党支部量身制定了《村级党支部工作手册》,把支部每月要开展的工作细化量化,系统地梳理了村支部工作的每项事务,将每月的28日确定为党支部学习日,大家共同学习党规党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并定期进行主题研讨,目前已经形成了常态化。“小王书记来后,一开始上门给我们送党章,很尊重我们老同志,他把村里党组织生活搞得很规范,通过组织生活增强了党员身份感,好多党员在村里土地流转、维护卫生等方面都发挥了带头作用。”有着62年党龄的老党员王明政说道。

      把环境卫生整治好。“布依寒门径生苔,屋漏墙塌尘土埋,穷苦不思卫生事,疾病致贫还复来!”这是王泽勇在走访中看到村里“脏乱差”的环境卫生由感而发写下的打油诗。他说,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书中讲到“贫穷——不卫生——疾病——贫穷”的循环,这在水井村得到了事实印证。在走访中,他发现戛打组的群众虽然接通了自来水,但还是习惯从路边的小水井里打水喝,常常是人畜共饮,卫生条件十分堪忧。很多群众几乎没有洗澡的习惯,村里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比例较高,王泽勇深知这种习俗是长时间以来形成的,要改变必须从思想意识开始。于是他从村里35岁以下青年中选出10名代表组成卫生宣传监督小组,对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和习惯作宣传引导。通过不断地宣讲,在村里党员和年轻人的示范带头下,群众的卫生意识得到逐步改善,大家逐渐意识到卫生和健康息息相关,逐渐养成了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同时,他积极为村里争取了价值2万多元的20个垃圾箱和一台垃圾转运箱,让群众统一堆放和倒扔垃圾,集中进行运输处理。通过一段时间教育引导,村里群众不乱扔垃圾了,道路逐渐变得干净了,村容村貌变得整洁了,群众生活卫生也更加讲究了。

      把村情民意走访好。自驻村以来,在水井村的田间地头、荷塘岸边,总能看到王泽勇忙碌的身影。“欲除穷根先寻根,入户访谈左右邻。因地制宜扣政策,应谢清风浩荡恩……”他在走访中摸清村情民意,谋划着村里的发展。驻村三个月的时间,他用脚步丈量了水井村的山山水水,走访了村内的家家户户,村情村貌、农户信息、发展优势、脱贫方案……他了解的不比村干部少,基层组织建设、党建扶贫、退耕还林、合医养老等等……他熟悉情况不比镇里干部差。“当我走遍这个村,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后,我觉得条件这么好的一个地方不应该贫困啊。我下定决心要与村支两委一道,带领乡亲‘杀出一条产业转型的脱贫之路’,不能简单地依靠‘输血’,关键还要能‘造血’,这才是根本之策。”王泽勇说道。“走村串户须夜间,农家白天忙耕田,路远巷深柴门静,回来汗水透衣衫。”这是王泽勇民情日记上记下的走访感想。在走访的同时,他还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外地学习考察开眼界,动员大家流转土地一起干。在水井村,一位80后在夕阳下挽起裤脚与农民在烈日下收割稻谷,赤膊与村民一起为修机耕道搬运沙石……这些都是王泽勇的感人镜头。

      面对群众的疾苦,先从最急需的事情帮起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翻开王泽勇的民情日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农户的基本情况、急需解决的事项:戛打组王顺云一岁多的儿子王观一患先天唇腭裂,因病致贫,无力承担昂贵手术费;周贤贤,16岁,孤儿,有轻微自闭症,已经两年没出过家门;卢臣媛、卢臣孝姐妹与患有肺结核的祖父一同生活,希望有一张写字桌……来到水井村后,王泽勇通过微信和QQ将村里贫困儿童的情况真实的转发出去,争取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公益团体的关心。

      带去“腭裂唇孩子”的福音。看到先天腭裂唇患儿王一观,作为同是两岁孩子父亲的王泽勇心里受到深深的触动,“这么可爱的孩子,要是因为腭裂唇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多么让人心疼。”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帮帮他。王泽勇上网查阅资料、多方打听救助政策,在朋友的介绍帮助下,他带着王顺云的孩子到普定县卫计委、安顺市人民医院等地去申请“微笑贵州﹒唇腭裂行动”名额,通过5个月的申请协调,终于争取到了三次全部免费手术的救助,直接免除近10万元的医疗费用,对这个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音。“手术做得非常成功,目前已基本看不出裂痕,他能在人群中认出我,还主动要我抱,看到他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心里感到十分幸福。”王泽勇欣慰地说。

      唤醒“自闭症孩子”的梦想。播咱组16岁孤儿周贤贤辍学在家,因父亲早亡母亲失踪,与80岁的祖母相依为命。“到他家后,发现孩子患上轻微自闭症,已经两年没出过门,根本不与人交流,第一次去两个小时的家访,他就没回答我一句话,实在让人焦急和痛心。”王泽勇说。走访完,王泽勇动情地写下了“人生不觉忙中老,皓发无奈是家贫;但向苍天索日月,再把孤孙扶一程!”的诗句。王泽勇从安顺找来心理辅导老师为他作心理疏导,一个多月下来,周贤贤逐渐有所改变,慢慢地开始信任和接纳这个外来的陌生人。考虑到如果没有一技之长,就这样辍学在家,周贤贤的命运将难以摆脱贫困面貌。王泽勇又几经周折为他联系到职业学校汽修钣金专业就读,还为他争取到免除全部学杂费,学校安排他空闲时间在食堂帮忙,可以免费在食堂用餐,联系该校一热心公益的老师每月资助周贤贤400元的零用生活费。目前周贤贤愿意与同学主动交流了,还会主动给老师打招呼了,性格逐渐阳光起来。

      照亮“留守儿童”的未来。今年2月初,王泽勇回访水井村播咱组精准扶贫户周二国家,得知周二国因精神疾病在浙江被强制控制治疗,靠其妻子一人在外打工供养一家老小。长女周国思在化处中学读初三,次子周国文因家庭困难成绩较差已辍学在家。看到这一切,王泽勇心情很沉重,立即联系到热心公益的“兔宝宝建材”经销售商骆国桃先生给予结对帮扶,通过交谈得知周国文想学门技术。通过与家长电话商议,并征得其本人同意,决定为他找个职校“学一门技术”,由骆国桃先生资助学费和每月500元的生活费。随后王泽勇找到贵航技师学院与校领导协商,学校同意了接收周国文就读。“得到这个消息,我感觉就像自己孩子考上大学那样高兴。”王泽勇说,马上为周国文新买了几套衣服鞋子,并带着他去理发洗澡,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亲自将周国文送到学校,并嘱托他好好学习,这个留守儿童的梦想又重新开始起航。

      面对群众的贫穷落后,先从最关键的事情抓起

      水井村背靠朵贝山,墨香河穿村而过,窄口水库坐落于此,地势平坦开阔、阳光充沛、水源充足……“当我走遍这个村,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后,我觉得条件这么好的一个地方不应该贫困啊。所以,我来这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带领乡亲一起发展产业。”王泽勇说道。

      找准发展路子干。对于一个贫困村来说,产业发展如何破题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段时间,王泽勇冥思苦想甚至整夜难以入眠。“我们这种地方能搞什么产业哦,还是搞点鸡鸭养养算了。”刚开始谈到产业发展,村里的群众、甚至有的党员也有不同意见。但在王泽勇看来,养殖存在的风险较大,周边市场基本也处于饱和状态。通过深入调研、咨询有关专家,他还是想在村里的好田好土上“作文章”,村里的山坡地适合种果树,平地里适合种香葱,田地里适合种莲藕,这是十分宝贵的资源优势。为选好选准适合村里发展的产业,他多方奔走,远赴遵义,山东济南、济宁,云南昆明、玉溪、曲靖等地考察,积极联系相关的技术专家,拜访种植大户,带领村支两委、村民代表实地参观学习。2016年初,经多次研究讨论,他提出“果树上山、香葱进地、莲藕下田”的产业发展之路。首先由村“两委”带头流转200余亩土地种植莲藕。到盛夏时节,前往水井村观赏荷花的游人渐渐多起来了,坚定了王泽勇带领群众走“农文旅”一体化发展之路的信心。

      组织动员群众干。发展思路确定后,如何把群众组织起来、参与进来至关重要。王泽勇乘势而上,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鼓励农户土地入股、引导种植大户联合组建合作社统一经营的模式,将莲藕种植规模扩大到1000余亩。为打好“莲藕经济”牌,王泽勇把“莲藕产业”延伸拓展,充分利用普定县朵贝茶的品牌优势,进行朵贝茶荷叶茶加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及布依族风情,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在藕田套养泥鳅和黄鳝增加收入,网络销售新鲜莲蓬以及链子,刚采摘的莲蓬可以作为一种水果,链子可以做成工艺品如莲子手链、链子项链等加工,从而解决贫困户的劳动就业。同时,水井村通过退耕还林1200亩发展经果林,其中核桃种植720亩,冰脆李300亩,茶叶80亩,红葱、白葱种植500亩,直接解决劳动力200人次,群众的积极性起来了。

      依靠“娘家”干。在水井村,王泽勇把“脱贫事业”当成“自己家业”一样干,积极协调争取到帮扶资金,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为村民修通了一条产业路,解决村民“肩挑背驮”走几公里下山干活的历史。在派驻单位贵州新安航空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支持下,联合社会爱心团体正义堂和日行一善、日日昌投资公司等到戛打小学进行爱心帮扶,共资助52名贫困学生30000余元物资,其中包括飞机模型3个、书包80余个、课外书100余本,羽毛球、乒乓球50余套等体育用品和文具。同时,在帮扶单位“娘家人”的支持下,王泽勇还积极争取省经信委的平台和资源,正在申报藕粉加工厂项目,建成后预计实现总产值400余万的“年产1100吨的莲藕生加工生产线”,将“莲藕产业”变为水井村脱贫致富的小康产业。

      一年来的驻村体会:舍“小家”为“大家”

      看着手机里儿子、妻子的照片,王泽勇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驻村这段时间,感觉最对不住的人就是他娘俩,忙时几个月都难得回去一次......”在水井村村委会办公室,他一边翻着照片,一边自言自语,情不自禁眼角有些湿润。王泽勇说:“来到村里边学边干第一书记,是从群众中汲取了营养、从实践中学到了真知,从实践中不断成长,想到这些我内心感到很充实。”一年来,王泽勇用苦干实干用心干展现了一名真情驻村、最美青春的当代青年风采。

      最困难的事:一路走来感觉困难的第一件是当初申请驻村时,家人的不理解,通过反复的沟通交流,最终得到支持的过程。第二件事是刚到村里,群众还不信任,面对村里贫困面貌和环境卫生,觉得基层工作确实很难。第三件就是产业发展中,延伸莲藕深加工生产线,由于生产团队和销售团队水平不高,在管理和销售上感到有些困难,也希望能得到上级相关部门支持和帮助。

      最愉快的事:驻村一年来,他最开心的事是能通过辛勤的努力,能让贫困的少年儿童重返校园,通过学习争取命运改变的机会,心里是最大的安慰!能帮助先天腭裂唇患儿得到免费治疗康复,看到他和家人开心的笑脸,心里无比欣慰!同时,能看到村里产业发展初具雏形,群众的干劲和精气神起来了,感到是最愉快的事。

      最希望的事:希望村里莲藕、茶果等产业能落地生根,能给水井村乡亲们带来实惠,增加村集体收入,增强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同时,希望通过走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路子,吸引更多游客来到村里。更希望咱们村发展起来后,外出务工的老乡都能回来一起干、加油干、撸起袖子干,让群众真正分享到村里发展的“红利”。

      手记: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一个人能把最美好的年轻时光洒在脱贫攻坚的最基层,这是一种勇气;一名干部能把群众的冷暖贫富当作自己的家事,这是一种情怀;一名党员如果能够舍“小家”顾“大家”用心用情用力为民服务,那是一种境界。作为村第一书记的王泽勇都做到了,他以催人泪下又令人振奋的驻村事迹,诉说着一场青春与基层、人生与格局、汗水与脱贫、诚意与民意的深情对话,一幅贫困村“破茧成蝶”的美丽蓝图在他的带领下正徐徐展开。

        (作者:贵组轩 来源:贵州日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