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贵州新闻 > 跨界(2)系列活动在筑开幕 让民艺风物回归生活
  • 跨界(2)系列活动在筑开幕 让民艺风物回归生活

    时间:2017-03-30 13:15:35  来源:贵阳网  作者:

      “尘仪式”和“民艺风物”展览现场。

      民间工匠现场制作陶器。

      12月20日,由花旗集团基金会资助,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小组做指导,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菩一菩文化有限公司和贵州省人类学学会承办,贵州盛华职业学院文化传承中心、贵州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绝对贵州”创意设计联盟团队和贵州野鹿盖茶叶有限公司协办,跨界(2)系列活动在贵阳“菩艺术空间”和贵州师范大学同时开幕。

      本次活动包括尘仪式展览、民艺风物展览、《蓝花公益基金》青年妇女手艺传习资助计划启动仪式三项内容。展览将延续到12月28日结束。

      何谓“跨界”? “一方面,我们民间工匠、工艺师在做工艺品和手工饰品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另一方面,我们城市里的设计师,用民间的材料,做蕴含民族文化元素的工艺品和手工饰品。”省美协副主席、市美协主席曹琼德解释说,乡村和城市、少数民族民间艺人和城市设计师之间,需要互动和交流,这即是“跨界”。

      ■跨界,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一张纹理分明的木桌上,青苔、花、草、陶器、手工纸等物件,构成了一幅颇有艺术气息的图景;数百件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陶罐、陶瓶、陶盘,散发出生命气息;民间工匠现场展示制陶工艺……这些元素构成了“尘仪式”展览的组成部分。

      让参观者惊叹的是,这些物件,在生活中本是平常之物,但把它们按照某种构图规则摆放在一起,却呈现了全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效果。不难看出,在这图景中,有民间工匠的手工艺品,有城市设计师的构图设计。手工传承历史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作为“跨界”顾问的曹琼德先生说,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他的历史,他的记忆,都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贵州的一些少数民族村寨,有非常精美的民间工艺品、手工饰品,但有些东西渐行渐远,甚至慢慢消失了。这些民间的宝贵东西,现在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如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正因如此。我认为,对于民间工艺品,我们除了要保护好,更要传承好,跟今天社会发展互动起来,制作出更能适应现代人的喜爱,并且可以发扬光大的产品和艺术品。”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跨界”,曹琼德还举了一个例子:“苗疆故事”品牌创始人曾丽推出的苗绣丝巾,就是跨界的成功案例。“但这样成功的案例还不多。一方面,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有待转变;另一方面,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融合需要一定的时间。”他说,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做的正是这方面的探索和努力。

      2012年,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成功地举行了跨界公益文化沙龙活动,以手工纸为媒介与艺术绘画的结合,诠释传统手艺和现代生活艺术的衔接。

      时隔两年,2014跨界(2)民艺风物展再次进入观众视野。这次的“跨界”,在更大的群体范围内寻求更多形式的合作、交流和互动,并以多种传统手艺为工作手段和媒介的基础上,探知贵州民艺的生活价值,提升手工艺品的生活艺术性,探讨手艺人进入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据介绍,到今天,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已经实施了五年。该项目负责人、贵州师范大学教授任晓冬说:“在目标上,我们把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结合起来,以推动少数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民族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跨界”

      曾经多次来到贵州采访的《生活》月刊资深记者晏礼中,之前还感叹,现在少数民族的很多年轻人对自己的本民族文化不感兴趣,“这源于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没有自信。”不过,这次来参加“跨界”活动后,他改变了看法。

      在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的指导和带动下,我省一些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了认同,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产生了浓厚兴趣。展览现场的不少作品,就来自大学生之手。

      贵州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校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姚飞,在其制作的《贵·山》系列中,将贵州少数民族蜡染元素融入香包上,并将传统香包的香料改为贵州中药,使香包具有地方旅游产品的个性、装饰效果和药用功效。此外,他还在传统抱枕的外形上进行创意改造,将贵州蜡染元素通过现代的表现手法来呈现,让传统与现代得以较完美地结合。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文化传承中心的师生,参与制作的旅游文化产品民族娃娃、枫香染、蜡画、刺绣包、抱枕、桌席等,再一次表达了传统风物和旅游产品的融合,以及民艺在学校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价值。“这些‘民族娃娃’的制作工艺技艺非常娴熟,而且民族服饰的繁复和饰品都是学生做的,很难得!”绝对贵州创意联盟发起人之一、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周子鸿说。

      任晓冬说,民族文化发展的重点在于传承和创新,而传承的关键在于年轻人有意愿为他们的文化传承做出努力,为他们的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推动乡村与城市的互动。

      展览现场,还展示了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支持的丹寨、雷山、贞丰等地10余个手工制作协会制作的刺绣、蜡染、手工纸。

      这次活动,设立了“蓝花基金”奖,评选出8项优秀展览作品,分别命名《蓝花基金》传承奖、创新奖、薪火奖、守望奖。此外,活动将启动《蓝花公益基金》青年妇女手艺传习资助计划,资助10位丹寨县制作蜡染的苗族妇女。

      ■理念,可以引导手工艺人走出一条路来

      据了解,现代包装设计、工业设计等和传统手艺的发展融合,在贵州还属于起始阶段。

      但曹琼德认为,这次展览活动,在民族手工艺和现代设计的结合上做了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为贵州民族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范本。

      他说,这次展览活动规模虽不大,但意义深远。“它倡导了‘跨界’这么一种理念。而且这理念其实非常重要——因为任何东西的改变,都是从理念开始。有了理念,你可能就产生后续的一些东西。”

      “把民族元素和现代时尚结合起来,这个在未来,肯定是现代商品的一个发展趋势。”曹琼德说,他一直都觉得呈现文化差异的商品,是非常能够打动人的。“而且,这种产品在贵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认为,以后贵州的民族民间工艺品要朝这个路走的话,就会有希望。”

      对于这次活动,主办者称,目的是让贵州的民艺风物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来。

      本报记者 王远白 / 文 胡振环 / 图

      ★延伸阅读

      “尘仪式”和“民艺风物”

      本次展览有两个主题——“尘仪式”和“民艺风物”。“尘仪式”尝试用社会学、人类学的思考呈现从土里生长出来的“原乡”的生活方式,以设计师设计、乡村手艺人制作的陶器为媒介回头看生命本身,追溯乡土生活的起源。

      “民艺风物”主题中的“民艺”,是“以实用为主导、以服务于民众的生活为目的而制作的器物”。城市生活日益繁盛之际,回归文化的思潮不可阻挡地兴盛起来。展览力图呈现保存本土文化根系之后现代审美,发现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民艺之美。以生活艺术和艺术生活为表达方式,发现贵州民艺的现代价值,协助城市和乡村“生活世界”彼此融合沟通,是这个展览主题所要表达的内涵。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