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黑龙江新闻 > 《但愿人长久―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演出进入倒计时 艺术家汇聚音乐殿堂
  • 《但愿人长久―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演出进入倒计时 艺术家汇聚音乐殿堂

    时间:2017-03-30 23:51:04  来源:东北网  作者:许诺 平静

      东北网3月30日讯(记者 许诺 平静)《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至今已走过十八个年头,4月1日、2日,音乐朗诵会将作为庆祝哈尔滨大剧院一周年的演出,再次闪耀哈尔滨大剧院的舞台。

      乐队排练紧张进行中。

      “元老”郑小瑛执棒交响乐团:被冰城观众热情感染

      担纲此次音乐朗诵会的艺术家郑小瑛今年88岁高龄。30日,乐手们早早就到了排练厅进行对音,认真的核对乐谱,进行正式排练前的准备。郑小瑛精神焕发的来到排练厅开始今天的排练。

      排练间歇,郑小瑛说本次演出的特点就在于,与朗诵同时出现的音乐并不是背景音乐,它们都是为这些作品专门创作的,所以为了演出最佳效果,必须现场演奏不能放录音,这些音乐也不能随意的、单独的演出。“我的工作就是保证戏剧性和歌词配合的地方要准确的契合,(诗词和音乐)它们是一个完整的作品,所以它有特殊的魅力,更像是诗词和音乐的对话,互相烘托。这些音乐是我们国家很多一流作曲家的作品,是音乐和诗词的完美结合。所以为了保证演出效果能够达到最佳,每次我们都不遗余力的反复排练。”

      此次演出是郑小瑛第二次在哈尔滨大剧院演出,她回忆哈尔滨的观众很热情,哈尔滨大剧院的建筑非常漂亮,非常能激发人的艺术创造力。

      谈到对大剧院的期许,郑小瑛老师提出,希望哈尔滨大剧院“不要做没有工厂,没有车间的空壳子”,要主动的、循序渐进的培养市民的艺术审美品味,逐渐提高艺术欣赏水平,这才是艺术机构的责任。郑小瑛老师犀利的指出:“有很多剧场斥巨资引进了许多高端的演出,但很多观众不理解作品的价值,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希望哈尔滨大剧院能够有魄力、有耐心打造真正的生产型剧院。”

      吉林省交响乐团成立于1954年,乐团不断加强队伍建设,着力于提高演奏水平,积累演出曲目。本次参与演出的除了吉林省交响乐团外,还有来自哈尔滨音乐学院的三位青年教师,分别是竖琴高馥佳、二胡于秋阳、笛萧孟晓洁。

      “见证历史的艺术家”方明:首个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年轻播音员

      1941年,方明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家庭,在他那个传播方式匮乏的年代,广播几乎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信息接收渠道。谁也没有想到,学习发射专业的方明很快会跟广播结下不解之缘。

      1960年4月,方明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组之后进步飞快。1965年,他接到一个令他兴奋的消息:到天安门城楼上转播国庆游行,方明成为第一个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年轻播音员。“工人的力量,学生的朝气,儿童的天真,都需要语言来表达出来。”那年我只有24岁,能近距离地看到毛主席,心里别提多兴奋了。游行的播音任务顺利完成,而在方明心中,毛主席从身后经过的身影,成了他一辈子最难忘的记忆

      1976年9月18日是毛主席逝世的追悼会,由方明转播。当时的天安门广场上聚集了几十万人,大家都低着头,鸦雀无声。现场只有方明一个人的声音缓缓地回荡在广场上。“不仅仅是广场,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在听我一个人的声音。”方明说,他忽然意识到,原来这就是历史。它一步一步向前走,脚步声有喜悦,有沉重。

      从1960年进入播音组的年轻小伙儿,到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如今,他方明将登上哈尔滨大剧院的舞台,带领观众临听现场版的经典,感受中华千年诗词绝句。

      “筒子楼里走出来的歌王”袁晨野:站在台上就幸福

      他是《唐豪瑟》中的游吟诗人沃尔夫拉姆、《纳布科》中的巴比伦国王,同时,他也是站在中央音乐学院讲台上谈吐优雅的声乐教授。他有着辉煌的历史,曾是全国首届歌王歌后声乐比赛中的“歌王”,他就是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袁晨野。

      当时,袁晨野住的筒子楼是歌剧团的办公楼,白天有人办公就得“腾地儿”,晚上等大家都下班了自己才能去睡觉。“我和楼上的指挥许知俊关系很好,家里有电视机、录像机。我有时候去他家蹭饭,还经常一起看歌剧、卡拉扬指挥的交响乐。”

      袁晨野曾说,世界歌剧宝库中常演的歌剧经典有二百多部,自己只唱过三十多部以及《赵氏孤儿》《山村女教师》《原野》几部中国原创歌剧,“除了唱过的经典剧目,我每年还要演出一两部新歌剧,新的角色、不同的语言,我得时刻拿自己当个小学生。我这两年刚演过了《安德烈谢尼埃》和《唐豪瑟》,现在手上又拿着《战争与和平》的俄语谱子,时刻不能让自己松口气儿。尽管很累,但是站在歌剧舞台上我很幸福。”

      “朗读者”乔榛:七次经历生死没服输过

      提起乔榛,大家并不陌生,听到他的声音,就更加熟悉了。在《魂断蓝桥》、《叶塞尼娅》、《生死恋》、《红衣主教》、《寅次郎的故事》、《安娜・卡列尼娜》、《苔丝》、《国家利益》等影片中给大家留下了无数令人难忘的声音,很多人都是听着他的声音长大的。在央视热播的《朗读者》舞台上,乔榛讲述了自己在妻子的陪伴下抗击病魔,击退癌症的感人故事。

      1985年,乔榛被确诊患上了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幸亏发现得早,他及时切除了肿瘤并进行了长期的化疗。1996年,乔榛的癌症复发,在家人的陪伴下他再次痊愈了。1999年,乔榛的癌细胞扩散到了骨骼,这次化疗的痛苦加倍。但他在妻子的精心照料和陪伴下奇迹般地又一次战胜了病魔。乔榛动情地说:“没有她,我活不到今天,她就是我的妻子唐国妹。”

      乔榛说,自己腰椎上的“黑色”渐渐消失了,让所有人吃了一惊。面对抵抗病魔的奇迹,乔榛归结出了两个原因,一个是来自家庭的关怀。第二个原因,就是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觉得还有好多事儿没做,放不下。

      2009年因突发脑梗阻导致左半身瘫痪,在和病魔斗争19个月之后。由于还没有完全恢复,需要借助轮椅才能行走。当晚的演出,濮存昕将坐着轮椅的乔榛推上舞台,台下所有观众都为之动容,全体起立致敬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濮存昕:40岁后才知道收拾自己的嘴

      “要表演,就要读书、要创作,这成了我给自己补养文化的动力。”在近期央视的《朗读者》节目中,著名演员濮存昕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曾经帮自己做手术的大夫。

      在他看来,文化传承是的重要的环节。有人问他:“人艺为什么老演那几部戏?”他说:“观众五年一拨、五年一拨,我们希望怀有向好向善的心的年轻人,一拨拨看下去。就像白居易、李白、杜甫、屈原还得让后面的人知道,你今天就得念李白的诗。我们必须要今天做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只要你本真的生命投入进去了,你就是在创新,你的生命是不能辱的,你是在有尊严地做传承的事情。”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