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贵州新闻 > 岩博:一个贫困村的“华丽蜕变”
  • 岩博:一个贫困村的“华丽蜕变”

    时间:2018-11-04 21:06:38  来源:贵阳网  作者:

      岩博村

      今年10月中旬,岩博村的20多位村民报了旅行团,到江苏、上海等较为发达的省市游了一回。回到村里,他们感叹这一趟玩得“合心”,旅行团里56位团友全是贵州各地的农民,一点也不拘束。

      改革开放40年,贵州风雨兼程、砥砺奋进,主阵地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是贵州2万多个行政村的一个缩影——因发展艰难,而更显不平凡。

      17年走出一条致富路;提前3年完成脱贫任务;2018年,岩博村并没有停下脚步。

      “人民小酒”酒厂启动扩建、民宿开始统一风格、“人畜分离”也进入实施阶段……岩博联村党委书记、致富带头人余留芬说,岩博的改革开放将会不断深入。

      昔日穷苦村 提前三年脱贫

      国庆黄金周过后,贵州的旅行社把客户精准定位到了农村。

      “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六市10日游,只要3000多元。”岩博村民说,旅行社的小伙子进村宣传这天,20多位村民相约报了名。

      这次岩博村报名旅游的都是五六十岁的村民。他们说,村民的土地大部分入股办起了产业,剩下的1000多亩田地,也通过“公司 集体农户”的形式种上了刺梨。不用种地,在家也能分红,忙碌了半辈子的村民闲下来,手头宽裕了,也想坐一次飞机,出省看一看。

      “这个旅行团的56人,都是我们贵州的农民,说起各自村里的变化,个个都不谦虚。”64岁的肖直顺是岩博村以前的副支书,相隔十年再到北京感触很深,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首都的变化。这个词,他也曾形容过岩博村。

      岩博村地处乌蒙山腹地,和贵州的很多农村一样,老一辈村民苦了大半辈子。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的消息传进了这个小村寨,村里才有了第一次改变。

      肖直顺说,当年土地分包到组实验了三年,小组之间你追我赶,到了收成的季节,每户村民分到的粮食真比以前多了两三百斤。后来,土地分包到户,产量又上去了点,不过生活还是拮据。

      村里的大变化发生在2001年,外嫁到岩博村的余留芬,被老支书推荐当上了村支书。选她不是没有原因,她开过村里第一家饭馆、第一家小卖部、修了第一栋砖房,是村里最会赚钱的人。

      事实证明,余留芬给岩博村带来了新改变。从2001年到2017年,村里先后办起了砖厂、火腿厂、养殖场、酒厂,集体资产从负数增长到6200万元,村民个个变成了股东。

      为了带动周边村子一起发展,乡政府把岩博、苏座、鱼纳合并成立岩博联村,由余留芬担任联村党委书记,余书记把酒厂的股权也分给了苏座、鱼纳的村民。

      “他们为自己打工,才有干劲。”余留芬说。

      去年,在党的十九大上,岩博村的“人民小酒”和“盘县火腿”火了,引来全国各地的商人竞争代理权。

      这年年底,余留芬在年终会上宣布:“岩博联村,提前三年完成了脱贫任务。”

      到了2018年,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岩博酒厂、火腿加工厂开始扩建,2万亩高粱已经种遍盘州市,不仅解决了酒厂原材料的问题,也惠及到了其他乡镇的村民。

      “产业就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余留芬说,岩博联村3734人不仅要脱贫,还要过上富裕的日子。

      出门脚不沾泥 通路梦想成真  

      今年,岩博村民肖玉权在村尾新修了一栋楼房,楼房刚盖顶,村里就请来施工队,免费给他硬化庭院和一条外出的水泥路。肖玉权并不特殊,他得到的待遇,每位岩博村民也能享受。村干部称这叫“户户通”,“要让村民脚不沾泥”。

      路,一直被岩博人看得很重。

      2001年,余留芬上任第一年,村里没钱,她自掏腰包买炸药,让全村人出劳动力修了出村路。村里的木材能运出去,集体有了最初的发展资金。

      后来,岩博修路的事情就没停过,几年后又完成了“组组通”,最后实现了“户户通”。年长的村民说,20多年以前,他们就盼望着通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岩博村连石子路也没有,一到下雨天,前一脚踩进黄泥,后一脚就避不开牲畜的粪便。因而,那时的岩博人无论晴雨,最钟情于水胶鞋。到了冬天,村民要烧煤取暖,望着大山对面的煤场近在咫尺,却要走上2小时的山路。

      “窝风背气”,是岩博村民用来描述过去艰苦生活的一句老话。老支书肖直顺解释说,以前,村民扎木条修的茅草房,夜晚也能见到月光。为了挡风避雨,他们会选址在山腰间、大树下。

      “房屋也会修得矮,弯腰才能进门,空间小暖和。”肖直顺说着,不自觉地抬头看了看现在居住的房子,三层楼、4米层高,还铺上了大理石地砖和墙纸……

      “想都没想到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岩博村民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不过,省市领导和余留芬还想让村民过得更好。今年,省市领导多次到村里指导工作,对岩博给予了厚望,岩博村也被定为盘州市“乡村振兴”的试验点。

      “把‘乡村振兴’战略学习好、领会好,才能贯彻好。”一场村党委的部署会后,岩博村几项民生工程陆续启动,村里又热闹起来。

      “村里要出钱统一装修外墙,上层彝族风格,下层现代风格。”

      “余书记说人畜一起生活影响健康,要规划一个专门养牛、养猪的场所。”

      “村里以后不能见到污水,建排污设施的工程都启动了。”

      ……

      按照计划,村里的几项工程要在2019年全部完成。刚开始,村主任肖玉龙还在担心,“人畜分离”让饲养不方便,会引来村民反对。但余留芬相信这事能做,她说自己的梦想,就是住在美丽的新农村。

      守住脱贫成果 年轻人是主力   

      岩博村有一支年轻的“走村队”,年龄最大的是34岁的村主任肖玉龙。每天,这支队伍都要走村串户,哪家漏水了要管,哪家人生病了要问,哪家遇上了困难要帮。“我们脱贫了,但是成果要守住。”肖玉龙说。

      要掌握实时变化的村民情况、宣传好党的政策,每天和村民聊天,就是“走村队”的主要任务。时间长了,年轻干部与村民之间有信任,为村里的工作推进铺平了道路。而村民之间也有了更深入的交流,萌发起一些新鲜事、感人事。

      这两天,54岁的村民陈凯琴格外依赖手机,她刚学会上网看新闻视频,半生不熟的就想去教别人。“都是村委的年轻人教的,他们才玩得好。”陈凯琴笑着说。

      晚饭后,肖玉龙家门前的空地上,村民又放起了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20多位村民跳上了城里的坝坝舞,就连观看的人也喜笑颜开。

      今年,岩博村和“人民小酒”酒厂已自发进行了两次募捐活动。村民们你捐100元,我捐50元……每次上万元的善款,不光本村村民生病可以得到经济困难获助,就连外村人也能收到岩博的这份爱心。

      “村民的幸福感得到提升,我感谢这帮年轻人。”余留芬说,她喜欢培养年轻干部,他们有知识、肯干、肯学,可以带来新活力。

      余留芬的“培养年轻人”计划,也用在了“人民小酒”酒厂。酒厂的企划部、市场部、研发部,才毕业的大学生是主力军。

      前往岩博村的柏油路,蜿蜒盘旋。除了“最美岩博”几个大字,进村路上最先看到的是一栋在建大楼。今后,这里将是岩博村彝族文化乡村旅游的服务中心。

      按照余留芬的思路,乡风文明建设是丰富村民的“脑袋”、提高村民文化素质的工程。在改变乡村生态环境面貌和村民群众精神风貌后,将会给推动乡村旅游业繁荣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岩博村正在沿着这条新路子,稳步前行。”余留芬说。

      记者 李强

    编辑:何莹莹

    统筹:彭钥嘉

    编审:干江沄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