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贵州新闻 > 传统工艺品突围:途经零售业进入大众消费
  • 传统工艺品突围:途经零售业进入大众消费

    时间:2017-05-11 22:55:47  来源:贵阳网  作者:

      中华文明拥有众多富有传统气息的工艺品,它们代表着东方意识和内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产品因为与当下年轻人追逐的潮流不再一样,逐渐变得暗淡无光,这个“痛点”如何解决?在5月10日举办的国美“美谈”论坛上,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推动的“妈妈制造”公益项目正式入驻零售业巨头国美的庞大销售网络,扎染等传统手工艺产品将陆续进入大众消费市场。国美正在通过公益的手段,探索一条传统工艺品与大众消费市场完美兼容的独特路径。

      如果问你,现在还能够在哪里买到传统文化产品?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一定是:旅游景区。传统工艺品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迷失在了市场浪潮中,很多只具备纪念意义,开发不出商业价值。深究下来,这与传统工艺品的小作坊式生产、品牌宣传力弱、不重视消费市场等有联系。

      传统工艺品制造企业大多为私营企业,生产规模小。在品牌建设上,这样的机构缺乏营销能力,不善于开展话题引导舆论。同时专业人才缺乏,生产技术落后,市场管理混乱,缺少法律法规的保护和约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小作坊式的经营方式又决定了传统工艺品的生产过于急功近利,在定位上忽视了文化底蕴特质。比如以洛阳唐三彩为例,其在历史上和当代都享有盛名,由于受到经济利益驱动,洛阳地区唐三彩的工厂作坊一度发展到300多家,唐三彩的生产变成了流水线的作业,严重损害了唐三彩独特的文化特质,使当地的唐三彩产业受到严重动摇。

      与大众消费品时尚、潮流等相比,我国传统工艺品产业在市场上稍显落后。一些工艺品产业设计陈旧,缺乏新意,制造手法较为单调,无法把传统文化的审美品味、文化地位充分体现出来,导致产品失去吸引力和销路,最终陷入恶性循环。同时,经营方式僵化、管理方式保守,导致产品周转率下降,产品积压,成本上升,市场无法扩大。

      如果不能探索出一条传统工艺品的市场化之路,随着传统工艺品技艺传人逐渐消逝,那么这些文化传承也将逐渐凋零。

      汉服、竹卷、诗歌,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出现在一堆国际品牌之间;风筝、风车、糖人、糖画,这些传统产品出现在零售环节中。这些年来,全国各大商场的节庆活动引入了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这反映出市场对于传统工艺品有旺盛的需求,但这种需求目前难以走入大众消费层面。

      如何让消费者从单纯地欣赏进入购买,如何扩大传统工艺品的市场覆盖面,开发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这些一直都是传统工艺品制作者关心的问题。一方面,应当挖掘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都能得到相应的满足,从供给侧的一端为不同消费需求的人群提供不同类别的传统工艺品;另一方面,不仅要在国内市场上使得传统工艺品得到认可,更应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在延续传统工艺品的精神内核不变的情况下,充分挖掘其市场潜力。

      探索传统工艺品走进大众消费

      国美集团正在从公益的角度切入这个广袤的市场,探索让传统工艺品进入大众消费市场的路径。早前,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致力于非遗传承的“妈妈制造·扎染合作社”在云南大理启动。“妈妈制造”公益项目是2015年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与北京蚂蚁力量传统手工艺文化发展中心共同设立的,目的是对掌握一定技能的贫困妇女进行手工艺技能培训,通过设计师融入时尚元素,扶持低收入农村妇女精准脱贫。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与云南省妇联一直在推动该项目,他们希望通过建立以自然村为单位的妈妈制造合作社,推动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与发展。

      与此同时,零售业巨头国美看中了该项目的前景,给予了项目大力的支持,越来越多的手工艺人不再孤军奋战,他们将以市场订单为导向,去传承新时代的扎染技艺,这些产品将通过国美线上线下的卖场进入到大众消费市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关注到这些优质产品。

      国美的探索,对于传统工艺品市场化及可持续化发展之路弥足珍贵。

      传统工艺品的发展需要创新生产机制以及传播形式,文化的建设需要人,需要发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人才方面,国美资助了“守艺”扎染合作社,“妈妈制造”的项目开花结果,越来越多的手工艺人不再孤军奋战。通过强化知名度、塑造品牌格调、营造情怀消费场景等手段,未来国美将通过“美谈”论坛等文化IP,促进传统工艺品的传播。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