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贵州新闻 > 贵州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汇聚旅游井喷力量
  • 贵州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汇聚旅游井喷力量

    时间:2017-03-30 13:21:51  来源:贵阳网  作者: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我省旅游业迎来一次“大阅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手之下,我省旅游交出精彩答卷,质与量双双提升——

        9月30日,“四渡赤水”红色文化体验暨赤水VR数字旅游战争体验项目正式营业,通过虚拟手段还原长征故事,让游客身临其境深度体验当年历史情境。赤水迈出从传统观光旅游向跨界数字旅游转型的铿锵一步。

        10月1日,天河潭蝶变归来。从湖南邵阳自驾来贵州旅游的周斌“一见倾心”,赞不绝口:“不仅山水风光好,贵阳故事街和音乐喷泉更是值得一看。”

        新浪微博上,网友“爱老鼠”对贵州旅游推崇甚高:“贵州是我去过的旅游环境最好的地方。”

        因着优质的旅游供给,贵州旅游国庆期间表现抢眼:黄金周7天,全省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000.9万人次,同比增长41.80%;实现旅游总收入196.57亿元,同比增长44.16%。

        游客如浪潮般涌入贵州,投诉却呈下降趋势。来自省旅发委的数据显示:黄金周期间,省假日办未接到旅游安全事故的情况报告。接到各地游客咨询和投诉电话共89个,其中有效投诉13起,同比减少13.33%。

        种种迹象表明,贵州旅游发展动力十足。省旅发委主任李三旗总结说:“这归功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抓改革 聚活力,供给侧改出澎湃动力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将大旅游作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三块长板之一,提出: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推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

        省委、省政府的新定位、新要求、新部署下,我省旅游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路径,激发旅游市场发展动力,聚集旅游发展活力。

        历经20余年旅游发展,贵阳天河潭景区是省内当之无愧的老牌景区,“黔中一绝”美名在外。然而,近年来,天河潭景区游客接待量呈滞缓增长状态。景区主题不鲜明、业态单一、配套设施不足、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等问题拖住天河潭发展的脚步。

        如何破解发展困局?天河潭景区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提质升级,在保持原有景观自然性与生态完整性的基础上丰富景观内容,完善业态功能。

        10月1日,游客又见天河潭——过去只能“看”景风景的景区,蜕变成为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天河潭,我省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缩影。“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老产品,培育新业态为抓手,我省旅游有效供给水平明显提升。”李三旗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工程累计建设项目863个,完成投资275.46亿元,完成全年计划数98.38%;招商引资签约项目93个,签约资金113.27亿元,到位资金23.32亿元;全省新增生态旅游慢行道394.8公里,新增旅游标识1778个,新增停车场270个18.37万平方米,新增旅游观光车165辆;完工旅游厕所763座,在建旅游厕所333座,开工率101.76%,实际完成投资4.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0.02%;新增旅游住宿单位5123家,新增客房14.5万间,新增床位24.97万张。

        有效供给强势发力,贵州旅游动力十足。

        “十一”黄金周期间,全省有49个景区共计推出104个新项目,成为我省旅游产业的揽客利器。黄金周前夕推出的新景区—平塘大射电天文望远镜“中国天眼”,吸引了21.02万人次游客前往参观游览。贵安新区新推出的云漫湖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瑞士小镇),共计吸引37.26万人次游客。“四渡赤水”红色文化体验暨赤水VR数字旅游战争体验项目共接待约2万人次,参与体验3000人次,带来旅游收入13.44万元。

        据统计,前三季度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4.2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970.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27%、42.56%。

        找痛点 补短板,冷思考谋井喷式增长

        前三季度数据答卷之外,贵州旅游发展结构优化、业态创新、效益提升、转型加快。精彩成绩面前,痛点也不容忽视。

        当前,我省大旅游总体布局不够优化,跨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衔接不够,旅游景点、线路、板块、主体功能区四个层级布局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旅游与相关产业没有很好融合。

        旅游管理“九龙治水、政出多门”,涉旅部门联动不够,部门之间协调统筹机制不健全,旅游资源缺乏统筹,资源开发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水平不高,旅游景区发展活力不足。

        在投融资体制方面,我省旅游投资事项审批过程长,涉旅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旅游领域融资渠道匮乏,融资成本高,市场主体培育缓慢。

        在旅游产品供给方面,具有世界唯一性、独特性和国际感召力的核心吸引物尚未转化为世界级的旅游产品,旅游装备制造业基础薄弱。缺乏有影响力的山地特色旅游品牌。乡村旅游服务标准不完备。

        旅游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智慧旅游建设推进速度还需加快。旅游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景区交通接驳能力不强,景区内部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旅游市场监管机制缺乏创新。

        直视短板,省委、省政府提出:突出问题导向、战略导向、需求导向,将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做强大旅游长板,推动旅游“井喷式”发展。

        明路径 绘蓝图,蓄积新一轮发展力量

        近日,省政府下发《关于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廓清我省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旅游产业新一轮的发展力量正在蓄积。

        《实施意见》提出做大旅游供给总量,做精旅游供给质量,做优旅游供给结构,提升旅游供给效率,推动旅游业井喷式增长,提升“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影响力,努力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我省旅游要提高“六个比重”,构建“六大体系”,实现“六个转变”。

        提高“六个比重”,即到2020年,全省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2%以上,旅游业税收占税收收入比重提高到12%以上,旅游脱贫人数占总脱贫人数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游客购物消费占旅游消费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入黔游客人数占游客总数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乡村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提高到25%。

        构建“六大体系”,即构建“全景式规划”的旅游分布体系,构建“全季节体验”的旅游产品体系,构建“全社会参与”的旅游共建共享体系,构建“全产业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构建“全方位服务”的旅游服务体系,构建“全区域管理”的旅游综合治理体系。

        实现“六个转变”,即从单一景区(景点)建设向全域统筹综合目的地转变,从旅游资源分散开发向整体开发转变,从观光旅游为主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致高效旅游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部门管理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

        按照《实施意见》部署,我省将分别从构建旅游开放新格局、优化全域山地旅游布局、以“旅游+”推动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三方面发力,全面优化大旅游总体布局。

        加大中高端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从“两端发力”发展旅游业态,开拓旅游市场。在“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主体品牌下,打造“温泉省”、“瀑布省”、“洞穴省”等系列旅游子品牌。打造以大射电天文望远镜、茅台工业旅游、大乌江旅游等为龙头的世界级旅游吸引物和国际品牌。加快构筑山地旅游产业集群,依托100个旅游景区建设,支持创建一批国家4A、5A级旅游景区,力争2020年达到100个以上;发展山地康体养生旅游,推动各地打造一批国际低空跳伞、攀岩、徒步、马拉松赛等特色体育旅游品牌,打造一批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全域发展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实施“百区千村万点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力争到2020年带动全省1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

        《实施意见》要求,加快完善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各地要成立以党委或政府“一把手”为组长的旅游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等议事协调机构,打破部门、条块和区划分割,形成多方联动、政出一门的全域旅游领导体制。各市(州)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改建为旅游发展委员会,从行政主体、机构人员、职责权限等方面进行实质性调整。探索构建大景区管委会体制,建立“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政府拥有所有权,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行使管理权,经营权由公司企业化经营管理,实现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

        在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方面,做大做强省属综合性旅游大企业,支持贵旅集团重组改造,支持产投集团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做优做强专业型骨干旅游企业,推动品牌化管理、连锁化经营;做特做活中小型特色旅游企业,在全省选择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发展特色的成长型旅游中小企业重点培育。

        《实施意见》还在强化组织协调、强化资源利用、强化资金支持、强化人才培养、强化用地支撑、强化督查考核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保障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推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明晰,循着道路前行,我省旅游发展前景可期。(记者 周 清 来源;贵州日报)

      9月20日,2016普安国际山地自行车邀请赛在普安县江西坡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隆重举行。

      邓刚 摄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