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贵州新闻 > 贵州收藏视野中的民族服饰 为人类保留一份遗产
  • 贵州收藏视野中的民族服饰 为人类保留一份遗产

    时间:2017-03-30 13:15:32  来源:贵阳网  作者:

     

      从江侗族芦笙衣

      巴拉河流域苗族衣袖绣片

      月亮山区苗族百鸟绣片

      丹寨古装

      布依族背儿带绣片

      巴拉河流域苗族衣袖绣片

      身着苗族、水族服饰的姑娘们在进行服装展示

      赏藏家风采,看藏家论道,听收藏传奇,窥馆中珍宝,品收藏轶事,荐自家典藏——请来《藏天下》!

      敬请关注2015年1月创刊的《藏天下》杂志。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2—5034/J 国内邮发代号:66-89

      重点发行区域:北京,上海,山东,山西,陕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

      藏 界 动 态

      贵州省近年打造的“多彩贵州”名片已经响彻神州大地,但何为多彩贵州、贵州多彩,估计对大多居住在贵州域外的人并非清晰明了,山美水美人更美是让人们到贵州旅游流连忘返、陶醉其中的元素。而真正代表多彩特色的是丰富的贵州各民族文化,其中绚丽的民族服饰无疑是点睛多彩的妙笔。

      提 要

      杨正文

      早在贵州民俗文化旅游、乡村旅游高潮热度掀起前,位于凯里市的民族服饰市场已吸引了八方来客,乃至成为收藏界诸多人士向往的地方。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始,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的营盘坡一带,环绕着当时全地区唯一涉外宾馆门前的小街,逐渐形成一个以传统民族服饰为主要交易商品的市场。尽管这个市场规模不大,除了零星几个商店,更多的是以定期赶集的方式时隐时现,但却以其商品的独特性即售卖少数民族古旧服饰,在国内外收藏民族服饰界享有特殊的知名度。由于对该市场的特色印象深刻,也因为喜欢收藏一些民族服饰,笔者曾多次去那里“赶集”,并对该市场进行过专门调查,在民族学、人类学权威期刊《民族研究》上发表了评介该市场的报告。民族服饰交易市场之所以在凯里市形成,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无疑是黔东南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服饰资源。这个市场出现的意义在于充分肯定了贵州民族服饰的收藏价值,而正是贵州民族服饰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成为该市场兴起与持续发展的支撑动力。

      早期在凯里市场上从事售卖活动的商人,几乎都来自黔东南各县的苗族、侗族农民,尤以妇女最多,她们从各自家乡收购或赊销而来衣物、饰品,在周末或节日汇集凯里,到营盘坡附近小街上摆摊售卖。这个人群后来逐渐分离出一些善于经营,有一定资金实力的人,他们在凯里市区买房、或租房子居住,成为坐商,也成为大收藏家的中介。笔者就认识几位专门为北京、上海乃至海外相关博物馆代理采买、搜集的人。最近多彩贵州网、凤凰网等各种媒体报道的“拥有价值千万民族服饰”的“台江苗族奇女子”张红宇就是其中之一。到凯里民族服饰市场来淘宝收奇的,既有中外大博物馆,诸如大英博物馆、日本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北京民族文化宫、上海博物馆等,也有各类收藏家、画家、美术收藏爱好者,乃至旅游者、服饰创意公司等。到本世纪初,凯里古旧民族服饰市场发展到成熟阶段,不仅成为黔东南地区、贵州全境民族服饰的集散地,也成为整个中国西南地区乃至范围更广泛地区民族服饰的集散地,有段时间,它是有名的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里少数民族服饰的主要来源地。

      尽管凯里市古旧民族服饰市场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遗憾的是并未受到当地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居无定所”。近30年来,市场从营盘坡搬到万博(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附近)再搬到金泉湖边,不久前又搬到了民族风情街,几经变迁,始终摆脱不了“璞玉地摊卖”的境遇。

      一个时隐时现的民族服装市场

      贵州民族服饰为什么吸引收藏者,民族服饰的价位为什么节节攀升?当然与其收藏价值有关。早在清代,包括《贵州通志》、《黔记》、“百苗图”等在内的地方文献有多处关于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精彩织造技艺的记载。诸如,黎平所出之“洞锦”,永宁、镇宁所出之“铁笛布”,惠水一带出之“纹布”、“古蔺布”,都匀烂土一带出之“斜纹布”等。《黔南苗蛮图说》的作者桂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验证了“洞锦”的魅力。他记载说,开始阅读《黔志》有关“黎平之曹滴司出的洞锦,以五色绒为之,亦有花木禽兽各样,涤之水不败,渍之油不污,精者甲他郡”这样的描述时,他不以为然,以为言之过誉。后来他到石阡府办理军务,亲眼见到思南某团首以锦为卧具,一问是用贵州洞锦做的。细看那锦夔龙穿花,纹饰精致而雅,较之苏杭的七彩五彩锦,雅俗不只天渊。于是决定用自己贵重的红呢被面进行交换,把洞锦带回去制作琴囊之用。

      “专卖爱家”几乎成为收藏界的一个定律,一个收藏者要收藏的首先是他最喜好之物。贵州民族服饰成为众多藏家的宠爱之物,源自其所蕴含的多重价值。对于那些注重技艺、织造品质的收藏者来说,民族服饰的多种工艺交织、技艺精湛是其追逐的目标。有如上述历史典籍所载,贵州的各民族服饰在工艺方面,的确表现出“他无我有,他有我精”的特点。尤其是苗族服饰,其织锦、刺绣、蜡染、银饰等,技法种类繁多、工艺精美,因此,均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以黔东南巴拉河流域的双针锁绣为例,这种在中原、在别处匿迹了的刺绣技法依然活在苗族社会中,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绣种。对于那些喜爱纹饰造型的收藏者来说,贵州民族传统服饰蕴藏的独特造型,仿佛是一座宝库。仅以清水江边施洞一带苗族刺绣而言,用剖线绣技法一针一线秀出人、马、龙、蝴蝶、花、鸟、虫、鱼、宗庙等,构图精巧严谨,造型生动有趣,富于想象力。在都柳江两岸的苗族刺绣纹样,则以夸张变形,质朴粗犷尽显魅力。如此等等,对很多人来说无疑是能激发起收藏愿望的。当然,对大多博物馆来说,收藏的是人类优秀的创造物,收藏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为后人留下文化记忆,留下文化再创造的基因。此外,在贵州民族服饰的众多收藏者中,还有一些收藏者直接以创意开发为目的。有一段时间,北京有两家服装公司派专人不间断地到凯里古旧民族服饰市场采买绣片,直接用于制作适合大都市消费的时尚生活品。北京服装学院、台湾辅仁大学等成批地收藏苗族服饰,建立服饰博物馆,目的是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给师生设计创新以灵感。

      民族服饰的交易、流失与收藏

      人物名片:

      杨正文 现为政协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中国民族学会理事、中国民族服饰学会副会长,被聘为韩国亚洲造型学会学术顾问,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民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西南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获得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中国民协第三届德艺双馨民间文艺家等荣誉。

      《藏天下》 专家顾问团队成员

      民族服饰的收藏价值在哪里

      本报讯 《开国大典》、《百万雄师下江南》、《哈萨克牧羊女》……曾给新中国留下诸多红色经典作品的董希文迎来了百年诞辰。近日,“油画中国风——董希文百年诞辰纪念展”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开幕。此次纪念展让50多年来一直被认为已经遗失的《开国大典》创作小稿首度回到公众视线。

      董希文《开国大典》草图首面世

      本报讯 近日,包括唐伯虎47件书画作品的“六如真如——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在苏州博物馆开幕,该展是苏州博物馆着手策划实施的“吴门画派”系列美术展览第三项大展,此前的2012年沈周特展、2013年的文徵明特展均影响极大。此次苏博“六如真如——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将展出来自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和苏州博物馆等国内外12家文博机构的唐寅书画精品47件。

      “吴门画派”特展 唐伯虎47件书画精品亮相

      (见习生 余小雨)

      本报讯 中国邮政将于2015年1月5日发行《乙未年》生肖邮票一套一枚,面值1.2元。该套邮票是第三轮生肖邮票的最后一枚,由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第三轮生肖“兔”和“蛇”邮票的设计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冠英设计。

      羊年对于中国邮票史也是非常特殊的年份,从1980年发行首枚生肖邮票——庚申猴邮票起,每轮生肖邮票都是从猴年开始、羊年结束,故明年发行的《乙未年》“羊”邮票恰好是第三轮生肖邮票的收官之作。

      第三轮生肖邮票《乙未年》 “羊”邮票明年1月5日发行

      全国博物馆10年增长一倍 总数达4165家

      本报讯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建设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博物馆总数达4165家,10年增长一倍,这是近日全国文物局长会议上公布的数字。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完成了对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的摸底,不仅普查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还登录各级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部队的文物,可以说是一个进步。

      电话:0851-6612025

      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十多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在中国的兴起,人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在文化日渐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背景下,针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买卖现象的评说也持续不断。有人担忧类似凯里市场交易、售卖的结果,会造成民族服饰的“流失”,甚至认为“一百年后,中国人要研究苗族的服饰文化要到国外去研究”等;也有人认为交易、买卖的结果会让民族服饰获得“重生”。暂且不评述两者的孰是孰非,流失本身可视为境外收藏动力所致,它再次佐证了贵州民族服饰所具有的收藏价值。针对交易,笔者曾在十多年前发表的凯里民族服饰市场调查报告中,基于当时已经出现的端倪认为,市场交易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具有特殊的意义。今天再来看这一意义更加凸显。现在看到,那些在凯里服饰市场上练摊的苗族、侗族农民,有的从市场的价值中逐渐意识到了民族服饰的文化价值,从而萌发了保护的意识,诸如被媒体多次报道的张红宇等,有了自办博物馆的愿望。另一方面,有些在市场中开拓了视野,也累积了人脉,回到乡里用自己在纺织、刺绣方面的一技之长开发出适销对路的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投放到市场,不仅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还使处于势微、濒临失传的服饰技艺得到了传承,获得了新生。今年夏天,笔者到台江施洞考察发现,施洞镇街道两旁比10年前增加了不少苗族刺绣厂、服饰厂,经营者都有在凯里市场练摊的经历。

      事实上,服饰作为生活品穿在身上,护身保暖是其基本功能,只因在农业文明的社会中,人们用以标识族群边界、表征民俗意义、表达爱恋情愁,于是付出心血织绣,增强了符号价值,并将技艺世世代代传习,成就了于今人而言具有收藏价值的品质。倘若没有市场的交易,一件件古旧衣物最终可能会随着主人的终老埋于地下,消失于人世间。有了市场交易,它们从乡野之间,从私人的箱底里,流向喜爱者、收藏者之手,最终还能为人类保留了一份遗产。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