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环球时报记者探访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迪拜试验基地:一粒海水稻米背后的“中国智慧”
  • 环球时报记者探访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迪拜试验基地:一粒海水稻米背后的“中国智慧”

    时间:2018-08-14 18:25:19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刘婕

    【环球时报报道 赴阿联酋特派记者 景玥 黄培昭 曲翔宇】编者按:在“热得流油”的阿联酋种植“幸福沙漠中的海水稻”,这听起来有点像“挑战不可能”的任务,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做到了——他们在阿联酋迪拜滨海沙漠地区的海水稻种植今年已获得成功。在盐碱地、滩涂地种植海水稻,提高盐碱地农业生产力,是提升全球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按照双方合作计划,未来海水稻种植有望覆盖迪拜面积的10%以上,形成大片“人造绿洲”。如果整个中东地区都能运用中国的这一新技术,不仅有助于提升沙漠地区的粮食产量,还有望改善生态环境。近日,《环球时报》记者走进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迪拜试验基地,探秘中国农业人是如何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用辛勤汗水和不断探索把水稻成功地种植在大漠之中的。

    “四维改良法”专治沙漠盐碱地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迪拜试验基地隶属迪拜酋长的“皇家领地”,进入需要特殊程序审核报批。由迪拜港出发,汽车沿D63号公路向东南行驶,城市的繁华和绿色渐渐遁去,越往前,越荒凉。《环球时报》记者隔着车窗,看到的是白茫茫的盐碱地或连绵不断的沙丘,偶尔有几株沙漠植物孤傲地立在黄沙之上。约1个多小时后,在沙漠腹地,记者眼前呈现出6块绿色的水稻试验田——那就是中国帮助阿联酋种植海水稻的地方。盛夏的迪拜沙漠,酷热难耐,气温将近50摄氏度,地表温度高达60摄氏度。阳光明晃晃的,热浪扑面而来,在室外待5分钟,就全身冒“油”,待1个小时,擦汗的毛巾就能拧出水来。

    烈日下,好几垄水稻刚收割完。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迪拜试验基地项目生产队长张树臣正在稻田里检查,为下一步扩种事宜忙碌着。在聊到每天工作状态时,张树臣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每次做田间调查时都是浑身湿透,身上的汗水真的像淋了雨水一样往下淌。太阳也灼得人睁不开眼。双脚被厚实的胶鞋捂出疮,裤子经不住每天三洗三换的折腾,洗坏了好几条。每天光喝水,不上厕所。调查簿也像被水浸泡过一样,全湿。”说罢,他拿出调查簿,凹凸不平的纸张上满是被汗渍浸润褪了色的文字记录。在张树臣的手臂上,还有被蚊虫叮咬的伤痕。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