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中东局势与“一带一路”学术论坛在沪举行
  • 中东局势与“一带一路”学术论坛在沪举行

    时间:2017-12-19 15:17:53  来源:环球网  作者:魏少璞

    【环球网综合报道】中东局势与“一带一路”学术论坛17日在此间举行。上海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郭长刚教授在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致辞,并主持了主旨演讲。来自外交部、高校、科研机构、媒体,以及土耳其等国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出席了论坛。

    前中国驻沙特阿拉伯、埃及大使、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在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2017年的中东再次处于新的十字路口,其中特朗普执政以来的中东政策成为中东变局的重要因素,这加剧了地区大国之间的竞争,但同时中东地区在叙利亚危机、伊斯兰国等热点问题上也出现了缓和,许多国家也开始图谋变革和转型。

    论坛由由上海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办,共分中国与中东国家、中东地区大国关系、土耳其问题、外方学者发言四个专场进行,围绕中东局势、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中东地区大国关系等进行了研讨。上海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学者主任郭长刚、教授王三义、学者陈浩和土耳其学者Tugrul Keskin分别主持了专场研讨。

    在论坛研讨阶段,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王健表示,中国与中东面临良好的合作机遇,如中东地区主要经济体增长势头较好,中东国家处于产业调整期,中东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中东地区人口增长较快,中东地区市场在扩大开放等。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从大国关系层面、地区格局层面、沿线国家国内政治层面,着重探讨了中国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政治和安全风险,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风险提出了若干建议。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毅宏认为,虽然中国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众多突出的成果,但与欧美、俄罗斯等国相比,在传播势力、软实力、话语权等方面仍有明显差距,因此应重视对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李伟建认为,目前中东格局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应该对未来沙特和伊朗之间关系的走向进行研判,同时也不宜夸大两国之间的冲突。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余建华剖析了中国中东外交的新篇章,提出要将“一带一路”倡议看作为建设美好未来的行动愿景。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吴彦对沙特内部的什叶派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且提出一个问题,即沙特内部的什叶派问题的实质究竟是国内教派之争还是公民权利之争,是地区教派之争还是沙特王室派系权力之争?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刘义以2015—2016年土耳其和欧洲的暴恐事件为对象,分析了中东地区局势与恐怖主义的关联性,对英国、法国和德国的移民政策进行了反思,并指出中国今后也应在移民问题上加以重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金良祥指出,由于美国单级体系崩溃留下的权力真空被地区大国填补,引发了地区秩序的失序,而当前中东地区国家的政治合法性正处于重新建构的阶段。上海师范大学的王建平教授就中东地区热点问题与宗教问题作了专题发言。中方学者李艳枝、李秉忠、魏敏、邹强和杨晨就居伦运动、库尔德问题、土耳其经济现状、中土经贸合作以及中土关系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外方学者Semih Koray、Adnan Akfirat、Emmanuel Karagiannis、H. Elvida Unal也发表了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见解。

    论坛举行的背景是,2017年以来,中东地区仍然热点不断,热度不减,从年初特朗普的“限穆令”(1月)、沙特国王的“亚洲行”(3月)和土耳其修宪公投(4月),年中的伊朗总统选举(5月)、卡塔尔断交风波(6月)和伊拉克库尔德人独立公投(9月),到年末的沙特反腐行动(11月)、黎巴嫩总理辞职事件(11月)、埃及恐袭事件(11月)等等,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东局势的前景愈加扑朔迷离。无论是海上还是陆上,中东地区都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通道,一个和平稳定的中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基于中国是中东局势的利益相关者,是以“中国方式”解决中东问题的实践者,是中东发展“新思维”的提供者。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