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新疆新闻 > 农民拍客:用微电影传播正能量
  • 农民拍客:用微电影传播正能量

    时间:2017-12-30 15:27:02  来源:新疆经济报  作者:

    □本报记者加孜拉·泥斯拜克

    新疆农牧民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草根文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他们不仅能务农,种地之余创作小品、舞蹈,画得一手好画,还能拍出一部部微电影。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就有这样一群农民拍客,他们拿着设备拍摄微电影,用镜头讲述身边人身边事,讲述家乡的新变化,这些微电影作品很受村民们喜欢。

    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呼萨英铁热克村村民董希金,最喜欢的是2015年拍摄的一部关于村里致富能手做好人好事的微电影作品。“他家虽然有钱,但是经常听说他帮扶贫困大学生,我就想用微电影的镜头,看看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最后拍摄制作完成这部作品后,放映给村民们看,村民们服气了,也被主人公的行为所打动,效果很好,我觉得最重要是因为这个微电影作品接地气。”董希金说。

    董希金不是这个村里唯一会拍微电影的农民,2015年,由呼萨英铁热克村村民拍摄的具备公共播放条件的微电影作品就有十几部,还有相当一部分微电影因为题材、拍摄技术等原因没能与村民见面,但这足以说明,村民对拍摄微电影的积极性很高,而这种积极性,来源于精河县委和呼萨英铁热克村村委会的激励和支持。

    2014年,精河县启动“一村一故事”农牧民微电影拍摄活动,面向全县农牧民征集自导、自拍、自演的微电影作品,以情景剧、纪实、小话剧等多种形式,挖掘身边的民族团结典型故事。经过严格筛选,十五部微电影作品在全县进行巡回展演,当巡演队来到呼萨英铁热克村时,村民们热情高涨,因为这十五部微电影作品里有两部就是他们村的村民拍摄的,其中就有董希金的作品。

    “一村一故事”农牧民微电影拍摄活动启动之后,农民拍摄微电影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2015年上半年,仅呼萨英铁热克村的村民又创作出了五部微电影作品,随后还发生了一件令微电影爱好者高兴的事情。

    2016年8月16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举行“融情微记录启动仪式”,农牧民正在用手机记录现场的精彩瞬间。

    2015年8月,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机关事务管理局驻呼萨英铁热克村的“访惠聚”工作队,为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花费了30万元在呼萨英铁热克村安置了一个28米的LED大屏,每天晚上给村民放电影看。经过一段时间后,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董希林觉得,为什么不能在这里播放村民们自己拍摄的微电影作品呢?就这样,这个LED大屏也成为了村民今后观看自己拍摄微电影作品的载体。

    这个大屏将村民们对微电影的爱好,也为精河县农牧民微电影基地落地到呼萨英铁热克村打下了基础。2015年9月,精河县农牧民微电影基地在呼萨英铁热克村挂牌成立了,精河县给这个村配备了好几架DV机,邀请精河县电视台工作人员给村民教授拍摄微电影的技巧,并负责剪辑制作村民拍摄好的微电影作品。

    “我们经常评选民族团结模范、最美家庭、致富能手,但这都是由我们认定的,我们认为,应该发挥村民们的力量,让他们去发现和传播这些正能量。”精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军说。村民主动去做拍客,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村委会也通过实际行动激励他们进行微电影创作。“我们在拍摄微电影的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村委会基本上实报实销。”董希林说。

    这个专门培养农民拍客的微电影基地,让村民成为发现和传播身边最美人物和最美事情的主力,自觉参与到美丽新乡村建设之中。2014年至2016年,精河县每年都举办农牧民微电影节,共在全县展演了92部由农民拍客拍摄的微电影作品,赢得了村民们的追捧。

    为更好地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这些农民拍客自觉将镜头对准了每周的升国旗仪式、上夜校的事情,捕捉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画面,为村民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营造了良好氛围。

    对村民们来说,让乡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农民生活富裕,既离不开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也离不开村民的积极参与,加强和创新精神文明工作,以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为榜样,可以提高村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精河县鼓励农牧民拍摄微电影作品,让他们成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产业经济的主力,让村民成为新时代农民的有力抓手,这一切,让记者也充分地感受到村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都在发生着变化,处处透着“新”意。

    把农民熟悉的生活拍给农民看

    □本报记者加孜拉·泥斯拜克

    43岁的刘丽丽是精河县托里镇伊克呼都格村的村民,她有一台DV机,自从2014年拍摄了第一部微电影作品后,DV机就成了她的好伙伴,陪着她记录村里的点点滴滴,最近,她一直忙着拍摄有关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内容的微电影。

    “现在村里新鲜事儿太多了,村容建设越来越好,‘访惠聚’工作队做了很多好事,村民每周都有文化活动,冬闲不再闲,我得把这些都拍摄下来,让村民记住我们平时生活的样子。”刘丽丽说。

    2017年马上就要结束了,中国人民银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中心分行驻精河县托里镇伊克呼都格村的“访惠聚”工作队,给村民制作了新年挂历,新的挂历上附有党的十九大精神相关内容。听说这件事后,刘丽丽赶忙带着DV机到现场拍摄。

    刘丽丽也是村里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队的一员,每次走访入户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时,她都会带着DV机。她把同事宣讲的过程,以及自己和同事在宣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村民的提问和反响都拍摄下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党的十九大精神如何正确解读,村民们都有着迫切的要求。我希望这些素材可以让我把我们真实的工作场景体现出来。”刘丽丽说。

    进入到冬季农闲时间,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每到双休日,村文化室就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村民参加,不仅有各类糕点培训,还有知识竞答及各种文艺活动,每当这时,刘丽丽都会带着DV机出现在这里:全景、人物特写、活动背景……按着自己心里的脚本思路,刘丽丽将这些拍摄要素不断排列,呈现在自己的镜头里,表达出新时代农民幸福快乐的农闲生活。

    2015年6月9日,精河县农牧民微电影节展播活动在托里镇浩图那莫墩村举行。图为村民聚在一起观看由本地农牧民自导、自演、自拍的微电影。

    刘丽丽很看好微电影的传播作用。2014年,刘丽丽第一次拍摄微电影,选择了村里70多岁的陈贵珍作为镜头中的主人公。陈贵珍因照顾瘫痪在床近30年的丈夫而被大家熟知和称道。“选择陈贵珍当微电影中的主人公,是因为她的坚强和美好心灵打动了我,这样的夫妻之情是我们现代社会应该倡导的。”刘丽丽说。刘丽丽拍陈贵珍照顾丈夫的日常生活,拍她做饭,拍她情绪不好发脾气流泪,拍她出门捡瓶子卖瓶子补贴家用,前前后后20天的拍摄过程中,让她经历了陈贵珍的日常生活。

    最后这部微电影命名《爱的守护》,参加了精河县第一届农牧民微电影大赛,随后又在全县进行展演。当这部微电影在自己所在的伊克呼都格村放映时,很多观众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在随后的几届农牧民微电影大赛中,托里镇将选送的几部作品又在镇里进行了展演,《爱的守护》这部作品的得票率是最高的。

    “用心把农民熟悉的生活拍给农民看,虽然事情很平凡,但却能打动人,因为那都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最能引起大家内心的共鸣。”刘丽丽说。

    未来,刘丽丽希望自己仍继续用镜头拍农村生活的新气象新变化,拍摄农民的日常生活,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制作成微电影回馈给村民,让他们在画面里看自己熟悉的场景、人物以及在生活里悄然发生的各种变化。

    让微电影作品里的人物影响村民

    □本报记者加孜拉·泥斯拜克

    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呼萨英铁热克村村民董希金拍村里的种植大户董成科是经过一番考量的。过去,他一直听大家说董成科经常帮助村民买肥料、资助贫困大学生,董希金就心想,如果把他拍出来是不是可以满足村民的好奇心呢?同样姓董,拍董成科,让董希金有一种兴奋感。

    刚一开始,拍摄董成科并不顺利,是因为这位种植大户不配合他的工作:“哎呀,拍我干啥呢嘛?”董成科一方面感到害羞,一方面不习惯有人拿着机器一天到晚跟着他。“让我们看看你咋帮助别人的嘛,让大家学习学习。”董希金固执地笑着对他说。

    董希金拍董成科时正是农忙的时候,从4月份开始,他一直拍了近5个月的时间,还好,董成科家的60亩地正好挨着董希金家的20亩地,董希金在田间地头,总是能看到董成科在地里忙碌,所以,他下地干活的时候,也总是带着DV机。DV机成了那段时间董希金干农活时的“标配”。

    “在种地的时候,经常会有村民因为买不到肥料跑来找董成科帮忙,我就赶忙拿着机器飞奔过去,记录下那个场景。”董希金说。

    董希金知道董成科喜欢帮助别人,但是在拍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事情触动了董希金:“他这个人瞎操心,不,是太热心了。有些不用他管的事儿,他都要赶着去帮人家的忙。”受董成科的影响,董希金也更加积极地为村民做好事。他和自家的哈萨克族邻居阿曼·吐尔达原本关系就不错,自从跟拍董成科以后,董希金变得更加有意识地去帮助阿曼。“比如选种子的技术、滴灌技术、摘棉花的技术等等,我更愿意教他了,这让我们两家走动得更加频繁了,关系更亲近了。”董希金说。

    如何拍好微电影,董希金有自己的见解。“打开DV机选好角度、端稳机器,弯下腰慢慢地把镜头往前推,给人物一个大特写,这样可以更好地交代人物特征和情绪。”董希金说。

    2014年8月27日,在精河县举办的首届农牧民微电影培训班上,农民拍客在现场提问。

    说起拍摄微电影这门“手艺”,董希金坦言自己以前从没接触过,在这之前,也没有学习过有关微电影的相关知识。他在日常生活中,顶多拍个小视频发在微信朋友圈里。拍微电影的技术是2014年他在精河县参加农牧民微电影培训班的时候学的,当时精河县电视台负责视频制作的工作人员给他们上课,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用DV机或者用手机拍摄微电影,选择什么角度去拍摄、怎么配乐、怎么剪辑等,这才让他对微电影产生出浓厚的兴趣。

    “因为村里条件有限,没有用来剪辑微电影素材的设备,我们每次都拍好素材后,交给精河县电视台,让他们帮助我们制作,我们在拍摄微电影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也会打电话向他们咨询。”董希金说。

    每次在选择拍什么的时候,董希金会认真思考跟微电影题材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个人物值不值得拍摄,拍了他,会对村民有什么样的影响,拍摄难度如何等,这都是他拍摄前要反复考虑的问题。

    “拍摄微电影是因为要放给村民们看,要让作品里的人物影响他们,所以选题一定要好。”董希金说。

    用村民的事迹感染更多的人

    □本报记者加孜拉·泥斯拜克

    精河县八家户农场七队农民杨卫东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这从他的衣品和措辞就可以看出来。接受记者采访时,杨卫东的脖子上挂着一条灰色羊毛围巾,一件咖啡色呢子大衣敞开着,文艺气息十足,言语间也体现出很高的思想觉悟,他的一句“农民要参与到美丽新农村的建设中来”让人肃然起敬。最近,他参与拍摄了一部农民画题材的微电影,接受记者采访前,他正在家里画农民画。这样一个现代感十足的农民的形象与精河县的大力培养,无疑有着很大的关系。

    2014年,精河县启动“一村一故事”农牧民微电影拍摄活动,面向全县农牧民征集自导、自拍、自演微电影,以情景剧、纪实、小话剧等多种形式,挖掘身边的民族团结典型故事。在让农民做拍客之前,精河县还举办了好几期农牧民微电影培训班,杨卫东就是这几期培训班的学员。

    2015年8月13日,精河县托里镇基布克村的拍客其仁巴特正在拍摄微电影。

    2014年8月27日,在精河县举办的首届农牧民微电影培训班上,农民拍客在现场提问。

    “刚开始听说县里要教授我们拍电影时,我还觉得不好意思,我只知道冯小刚、张艺谋拍电影,我一个农民咋拍电影嘛。”杨卫东说。

    在农牧民微电影培训班上,杨卫东听老师讲授拍摄微电影技巧,还有拍摄者对作品的主导性等,一下子激起了他的浓厚兴趣。“现在农民的生活条件好了,平日里也不能只种地,还得有精神追求,我把身边值得拍摄的人物和题材拍出来,不仅表达出我的思想,还能激发更多的农民传递正能量。”杨卫东说。

    民族团结、助人为乐、致富能手、文化能人这些在农民之间常见的题材成为了杨卫东拍摄微电影的重点内容。从2014年开始,杨卫东陆陆续续拍摄了十几部微电影,其中三部还得到了博州和精河县的奖励。这三部微电影作品,有讲述一位喜欢唱歌的农民登上各类舞台,不断挑战自己,最后成为一名文化能人的故事;有讲述身残志不残的农民创业当老板,开了三家中介公司的故事;还有大学生辞去外地工作,回家照顾重病中老母亲的故事。杨卫东选择的这些题材,其实早就被当地群众所熟知,但并没有多少人亲眼看到这些主人公身上发生的故事,杨卫东觉得把他们拍出来,可以用他们的事迹感染身边更多的人。

    “我自己一边拍一边被他们感动着。就像那个文化能人,让我感觉到一个农民如果有了才艺就一定要把它展示出来,这好像就是在说我自己。”杨卫东说。

    没拍微电影之前,杨卫东就喜欢摄影,但总觉得自己拍的东西没人看。但现在,杨卫东却很自信,他觉得拍摄微电影,让他的农民身份得到了转变。“习近平总书记说了,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我觉得自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参与者,因为我的作品倡导的都是正能量,微电影里的故事可以教自己及村民如何做人,可以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杨卫东还说。

    微电影拍得多了,杨卫东也总结出了好些经验,比如镜头怎么推平稳才更好看,什么场景用什么景象,怎么样的叙事技巧会更吸引人。“自从开始拍微电影后,我再看那些电影名家拍的电影,就会不由自主地学习他们的拍摄方式。”杨卫东说。本版图片均由精河县委宣传部提供。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