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西藏新闻 > ​我区实施人工种草综述:惠牧利民 绿野千里
  • ​我区实施人工种草综述:惠牧利民 绿野千里

    时间:2017-10-04 18:37:48  来源:  作者:

    图为达孜县扎叶巴寺下的村民们在收割青草。 记者 龙会琴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区各级农牧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及“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致力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立足资源禀赋,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坚持“立草为业、草业先行”,以大力开展人工草地建设为切入点,着力培育农牧区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破解我区畜产品供需矛盾、提高畜牧业比较效益、缓解草地资源环境压力等难题,大力发展人工种草,走出了一条高原地区“种草养地、种草养畜、林草间作、沙固水聚”草业发展之路。

    政策扶持 积极性高涨

    近年来,我区始终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按照“政策引、项目推、技术促、典型带”的工作思路,积极鼓励农牧民走种草养畜促增收路子,在草原补奖政策扶持和人工种草项目引导的双重驱动下,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沙地、轮作耕地等进行大规模饲草料种植,初步形成了以“一江三河”流域为重点,覆盖藏东、藏中、藏南等区域的草业发展格局,农牧民种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草业发展势头发展良好。牧草种植面积稳步增加,种类不断丰富;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产量、效益不断提高;规模化、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组织化、商品化程度逐年提高。工布江达县蕃腾农牧生态实业有限公司依托“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鼓励当地农牧民积极种植优质饲草并予以收购。2016年度,收购当地农牧民种植饲草达104.3万元,覆盖当地10村60户,平均每户增收15300余元。

    理清思路 优化区域布局

    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好畜牧业发展草业支撑不足的问题,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我区组织编制了《西藏草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全区人工饲草料基地新增100万亩”的目标,确定了草业发展区域定位与发展方向,明确了重点任务。坚持把草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和脱贫攻坚的富民产业来培育,制定了《西藏自治区关于加快推进饲草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草产业补贴办法》,力争利用3-5年时间,通过政府引导,带动企业、专业经济组织、合作社及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饲草料生产、加工、贮备体系和抗灾保畜保障机制,把草业发展作为我区畜牧业保生态、补短板、调结构、扩产能的重要抓手,促进饲草料产业和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

    近年来,我区按照“扩产能、调结构、降成本、补短板、保生态、促改革、增收入、奔小康”的农牧业工作总体要求和思路,不断优化草产业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环境等生产要素配置,根据不同区域的光热、水土、资源条件,合理开发荒滩、荒地、沙地、严重退化裸露地等,大力推广人工种草,保障饲草料供给,提高肉奶产量,深入实施“8个百千万工程”,初步形成了藏西北防灾饲草生产区、藏中饲草料生产加工区和藏东南饲草生产加工区。各地根据畜牧业生产发展需求和自然条件等资源,科学定位、认真谋划,切实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如日喀则市形成了以南木林县为中心,康马和聂拉木县为两翼,覆盖18县区的草业发展格局;那曲地区提出“万亩千畜工程”,每个县人工种草面积都要达到1万亩以上;昌都市规划了包含牧草在内的“七大种植基地”,并对紫花苜蓿等优质种植区域给予奖励。

    提高标准 狠抓项目落实

    为改变“年年种草不见草”的现象,我区自2012年开始,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绩效考评奖励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将人工饲草地建设标准逐步提高至1500元/亩,着力推进“草连片、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全程机械化作业”高标准人工饲草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共安排草奖资金54570万元,在全区60个县区新建高标准人工饲草基地39.41万亩,并配套建设了8个饲草料加工基地和5个饲草料加工点。从2014年开始,自治区财政共配套资金13230万元,逐步提高退牧还草工程中人工饲草地建设标准至1500元/亩。同时,积极协调区发改委,将“十三五”人工种草项目建设标准提高至1000-1200元/亩。随着项目建设标准的不断提高和资金使用范围的扩大,极大地提高了各地种草的积极性,“种好草、养好草”的认识不断深入人心。

    我区通过引导种养大户、致富能手成立种草、农机等专业合作社,鼓励农牧民以不同形式加入合作社,积极参与客土改良、渠系建设、田间种植、管理、收获及草产品加工销售等各环节,逐步引导和带动了农牧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促进了草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种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拉萨市林周县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全县饲草种植企业发展到5家,其中3家为引进企业,种植饲草面积2.63万亩,带动农牧民群众1155人次。昌都市类乌齐、贡觉和丁青等县4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种植饲草面积1.4万亩以上。日喀则市南木林县艾玛人工饲草种植农民合作社、康马县涅如岗巴羊草业合作社种草面积分别达到2万亩和3.8万亩,并探索建立了生产经营模式“三三制”(即:三分之一作为防抗灾饲草储备,三分之一用于合作社发展规模养殖,三分之一进入市场销售回笼作为滚动发展资金),推动了草业可持续发展。

    打造新业态 培育新动能

    我区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土地资源等分布不一,差异较大。北部那曲等广袤区域是牧业大地区,饲草料需求较大,但海拔较高,天然草原产草量较低,而适宜种草的区域较少,面积少。为推动绿色发展方式,更好地落实草畜平衡制度,在保护好草原生态的基础上实现畜牧业提质增效,自治区根据草业发展布局,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农牧结合的发展思路。

    草业上连种植业、中连加工业、下连畜牧业,外延生态、旅游等产业,涉及多种产业并有自身独立和完整产业链条的产业,在畜牧业生产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我区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把饲草种植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种草效益,加快补齐饲草料发展这一短板,引导农牧民参与草产业发展,做到群众不离家、不离土就能融入草产业发展,真正让草产业带动一方发展,富裕一方群众。目前,草产业在部分地区已成为农牧民致富增收的新业态,成为拉动农牧区农牧业发展的新动能。拉萨市林周县通过项目区群众土地流转种草、参与牧草种植管理等增加现金收入1000余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27人次。2016年,南木林县艾玛乡人工种草合作联社通过参与土地平整、客土改良、播种、施肥以及收获的牧草及草种销售共收入820万元,人均收入1200元以上。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