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西藏新闻 > 阿里易地扶贫搬迁点及边境小康村见闻(下)
  • 阿里易地扶贫搬迁点及边境小康村见闻(下)

    时间:2017-09-22 16:32:35  来源:  作者:
    村美民富两相宜

    阿里易地扶贫搬迁点及边境小康村见闻(下)

    图为可媲美城市小区的日土县日松乡甲岗村一角。记者 扎西班典 摄

    金风送爽,结束了几个易地扶贫搬迁点的采访,我们驱车继续向前,这次采访组一行要去更远更南的边境一线。

    在噶尔县典角村,在日土县甲岗村,在札达县什布奇村,一个个边境小村旧貌换新颜。排列整齐的温室大棚、错落有致的搬迁新居、幸福洋溢的朴实笑脸……无不诠释着“小康”的深刻内涵。

    来,一起听听生活在边境一线群众的故事。

    典角村:国门新村新气象

    从山坡上俯瞰噶尔县扎西岗乡典角村,全村建筑组成了上下排列的“八一”二字,醒目地矗立在中印边境线上。

    其中,“八”字由22户独门独院、色泽亮丽的别墅式住房构成,“一”则是两层高、功能齐全的村委会办公大楼,这样的建筑规模和气势,在边境一线确实让记者惊叹——这里是国门,这里代表着祖国的形象!

    在村里,记者见到了回家探亲的23岁大学生阿旺卓玛。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她,从小学毕业就在内地念书,虽然年纪轻轻,却也见多识广。

    “咱们村面貌,跟内地的小康村并没有什么两样,虽然地处祖国西部边境一线,但生产生活条件一点也不差,我的家乡边远但不落后。”阿旺卓玛的言语中有着深深的自豪。

    典角村是阿里地区边境小康村建设的肇始。2011年,在对口支援阿里地区的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噶尔县利用陕西援藏资金和其他资金2200万元,启动了典角边境小康示范村项目,2012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当时便成为阿里新村建设的典范,现在已是“自治区边境示范村”。除了舒适美观的住房外,村里的公共基础设施也应有尽有,配备了15千伏太阳能电站,建设了村民活动广场、运动场和农家书屋等。

    生活在典角村的群众无疑是幸福的。除了传统农牧业生产收入以外,大家还享有草场补贴每人每年5000元、边境补贴每人每年2200元、公益林补贴每人每年1300元等多项政策性补助,全村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达到98%以上。

    近年来,在自治区科技厅驻典角村工作队的推动下,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愈发改善。今年,驻村工作队争取到了投资100万元的科技项目,计划在典角村实施“养殖牛羊-沼气-饲草种植、温室蔬菜生产”的生态循环农业。该项目实施后,不仅能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还可以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落实精准扶贫、兴边富民的有力举措。

    “毕业后我会回到阿里,回到噶尔,选择一份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干出一番事业来。”阿旺卓玛告诉记者,“国家已经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学成归来后,我要用自己的努力为家乡增光添彩。”

    甲岗村:国旗招展分外红

    在阿里,与典角村齐名的还有日土县日松乡甲岗村。

    还未进村,远远便望见一大片红檐白墙的新式民居矗立在碧绿平坦的草原上,家家户户屋顶都插着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格外鲜艳。

    刚一进村,现代化小区的形象便扑面而来——平整的水泥路四通八达,路边和房前屋后种满了花草树木,油菜花还开得格外鲜艳;有村民在浇灌草坪,还有村民在健身场地做运动。

    早些年的甲岗村可不是这样:土坯房随处可见,泥土路晴天扬尘、雨天泥泞。住房差、交通差,是昔日甲岗村留给人们最大的印象。

    同样地处边境一线,甲岗村相比典角村更新、规模更大。新村建设总计投入9019万元,其中群众自筹资金275万元,实施92户民房主体建设及村民广场、村级幼儿园、标准化卫生室、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于2015年开工,目前已有49户200余名群众入住。

    借助边境小康村建设的契机,村里还发展起了集体经济,其中砂石场吸纳群众就业近百人,每人年均增收约6000元。

    在60岁的次杰拉姆老阿妈家里,各种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屋前还盖了暖廊,两层6屋的设计为全家5口每人提供了单独的房间。

    “这个房子家里自筹了7万元,其余全部是国家投入建设的。我们村不仅盖起了新房子,大家也不再单纯地放牧了,我儿子就在砂石场打工,加上国家的政策性补助,全家人不愁吃不愁穿,”次杰拉姆乐呵呵地说道。

    “建成小康示范村后,我们让甲岗村民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让全村人管理新村、经营新村、呵护新村,村民的精神风貌有了质的提升。”日松乡党委书记普布次仁介绍,“现在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从牛羊肉为主的单一饮食结构逐渐转变为食用多种蔬菜,从以牛羊粪为燃料转变为使用焦炭、煤气等清洁燃料,甲岗村群众的幸福指数可以说是年年提高。”

    离开甲岗时,村民旦增罗布正在浇灌绿化地。他告诉记者,在县林业局的安排下,村里会轮流派出群众开展园林绿化和环卫保洁,“这样既美化了家园,又不用出村就挣到工钱,真是一举两得!”

    在明媚阳光照耀下,晶亮的水珠洒在盛开的格桑花上,娇艳无比。

    什布奇村:小康生活美如画

    札达县底雅乡什布奇村,海拔2900米,是阿里地区海拔最低点,气候湿热、林木葱郁,盛产苹果、杏子等多种水果,有着“世外桃源”的美誉。

    52岁的村民觉阿拉姆和丈夫索南平措世代生活在什布奇村,近些年来,一家人亲眼见证了这个边境小村飞一般的发展变迁——从2004年到现在,家里光是住房就换了3次。

    “2004年,家里盖起了实木结构的房子,有2间屋;2012年,国家出资4.6万元,为我们盖起了砖木结构的安居房;今年,我们又要搬到边境小康村的新房里。生活真是过几年就大变样,真是有些超乎想象。”觉阿拉姆微笑着说。

    2016年,什布奇边境小康村建设正式启动,总投资2626万元,为全村52户、166名群众建设房屋52套,还包含道路硬化、绿化、路灯、会议室升级改造等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已完成主体建设50套。

    觉阿拉姆的新家是一栋两层小楼,主体建筑125平方米,暖廊30平方米,院子80平方米,仓库16平方米,还带有独立的卫生间。虽然面积比起旧居并没有大多少,但是功能更加完善和现代,彩砖白墙的外观也格外漂亮,远在狮泉河镇电信公司上班的女儿看了照片后也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除了住进新房之外,得益于国家对边境一线群众的特殊关怀,觉阿拉姆一家的收入也是年年攀升。家里有4口人可以享受到每人每年1万多元的边补、林补和草补等各项政策性补助,夫妻两人和儿子被聘上生态岗位,每人每年有3000元的收入,觉阿拉姆自己还是什布奇村委会干部,有工资收入。

    近年来,底雅乡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力引导群众发展林果经济,为群众免费发放林果苗木,还成立了什布奇村经济林果专业合作社。觉阿拉姆家除了保留5亩青稞地外,其余土地全部用来种果树,光苹果就种了200株,去年卖出1000斤。

    “如果群众种的水果卖不出去,合作社就会以市场价回购,永远不用担心种水果会吃亏,”觉阿拉姆对记者说道,“什布奇虽然地处偏远,但是党和国家始终惦记着我们,想方设法为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我们也要知恩图报,为祖国守好边境,维护边疆稳定。”

    从觉阿拉姆家里出来,只见一栋栋白色小屋掩映在苍翠的苹果林中,远处雪山巍峨,脚下河流奔腾,一幅边境生活的美好画卷就此徐徐展开,令人流连。(记者 温凯 扎西班典 巴乔 顿珠 索朗旺堆)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