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西藏新闻 > 昌都市卡若区卡若村村民用勤劳双手酿造幸福甘泉
  • 昌都市卡若区卡若村村民用勤劳双手酿造幸福甘泉

    时间:2017-09-12 23:14:12  来源:  作者:

    错落有致、依山而建的“小别墅”,村民广场、公园和绿化、路灯、文娱设施等一应俱全,“水、电、路、视、讯”直通家家户户……

    这就是卡若区卡若镇卡若村,一个距昌都市区约12公里,前临邦昌公路,背靠卡若遗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近年来,卡若村全村村民一改昔日转经、朝佛的生活方式,转而一心一意谋发展,日子越过越红火,乡村越变越迷人,好年景伴随着奔流不息的澜沧江年年升腾。

    今年86岁的罗布卓玛老人,用“勤劳”二字总结了这些年来村里的“蝶变”。

    《左传》有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如今的卡若村,村民们不再念叨“转经祈求来世”,而是脚踏实地,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今生的幸福生活。

    “转经转不来今生的幸福生活,只有勤劳致富才会过上好日子”

    循着铿锵有力的宣讲声,记者来到了卡若村村委会。自治区宣讲团成员、区党委讲师团宣讲室主任郭玉龙正在村委会院子里,激情昂扬地向村民宣讲“讲文明、爱生活”,村民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不时传来阵阵掌声。

    人群中,一位花甲老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位名叫向巴觉美的老人告诉记者:“宣讲团的老师总能给我们讲述一些好政策,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更好地生活,这比转经、朝佛要有用得多。”

    说起转经、朝佛,这可是十年前卡若村民们的生活常态。

    卡若村共有6个自然村,全村虽只有一个白塔,但转经的群众可不少。“更多的人是去城里的强巴林寺转经,或者去拉萨朝佛。”向巴觉美回忆道。当时,从卡若村至强巴林寺,十多公里的土路,走路一个来回,一天的时间就没了,何谈劳动。

    “因为转经、朝佛占用精力太多,大家都没时间想勤劳致富的事儿。那时,全村人的生活都差不多,缺电缺水,大多靠政府救济。”向巴觉美表情凝重。

    “村里从何时起,群众转经少了、搞生产的多了?”当记者问起,老人掰掰手指说:“这时间可长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村民次仁江村买了一辆拖拉机跑运输,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绝大多数村民仍是过着“只要农闲就转经朝佛”的生活方式。

    更大的转变开始于2002年。那时的卡若村,只是一个山沟沟,离城区远,土路难行。但也是这一年,村里好几户家庭抓住当地修建水泥厂的机遇,买了卡车跑运输。

    卡若村党支部书记布嘎,也在这一年拿出自家的全部积蓄,买了一辆东风货车。

    第一年,布嘎净赚了三万多元。随后布嘎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2008年他又买了第二辆运输车,2010到2011年间,两辆车赚了30多万元。

    看着布嘎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滋润,村里其他人一对比,也开始着急起来。大家寻思着,这日子是该变一变了。紧接着,有跟着买车跑运输的、有外出打工的、有自己经营小生意的……

    时间一长,整天转经的人越来越少,想过好日子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地,“转经转不来今生的幸福生活,只有勤劳致富才会过上好日子”成为全村人的共同心声。

    “劳动一天,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一世幸福”

    “劳动一天,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一世幸福。”这是仁增措姆夫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50岁的仁增措姆,属于“过去天天转经,现在忙着赚钱养家”的典型。

    2010年,当部分村民开始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时,仁增措姆两口子还在天天转经,以祈求保佑全家吃饱穿暖。用她的话来说,“当时条件有限,外出打工收入很低,增收渠道又少。我们还是老思想,天天想着转经,希望能保佑全家生活幸福。”

    当时,仁增措姆一家四口,还没有住进新居。而且,随着开支的增加,生活愈发拮据,日子过得比其他村民差了一大截,这让仁增措姆两口子苦不堪言。

    看着村里不少村民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仁增措姆开始着急起来。她开始挨家挨户地打听别人“致富”的好法子,布嘎和先富起来的村民们告诉她:没有捷径,只有辛勤劳动。

    “把时间用在靠自己的双手赚钱上,转经转不来幸福生活。”仁增措姆在深刻反思之后,对丈夫和子女说。之后的仁增措姆,一门心思搞创业,想方设法去赚钱,想尽快追赶上村里人的脚步。

    如今,仁增措姆一家“人人就业、人人创收”:老两口在卡若温泉大酒店工地上打零工,儿子帮人开车跑运输,女儿是儿童游乐园的员工,再加上每年采挖虫草的收入,一家人年收入近10万元。

    “勤劳是个宝,一生离不了。”回想起这些年生活的变化,仁增措姆深有感触地说。

    “勤劳是幸福之源”。以前主要靠政府补贴过日子的泽旺江措,这两年思想来了个360度大转弯,“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们不能再坐享其成了,只有勤劳才能过上好生活。”

    现在,泽旺江措在村里的生态体验采摘园里工作,每个月有3000元的收入。大儿子洛松西热帮别人开车跑运输,每个月的收入也非常可观,再加上采挖虫草,一家人的生活已经能自给自足。

    过去的低保户觉阿次仁,也在2008年鼓足勇气,贷款买了车。如今,早已摘掉“低保户”帽子的他,年收入10万元左右,还住上了漂亮的两层小别墅,一家人生活得幸福而满足。

    “一人致富不算富,要让全村群众都走上勤劳致富的路子”

    “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

    焕发出新活力的卡若村民们,以十足的干劲,展现出劳动者的勤劳美,建设出一个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人致富不算富,要让全村群众都走上勤劳致富的路子。”2010年,面对纷纷前来“取经”的村民,布嘎直言不讳地说出了一起致富的“门路”:“干脆成立个运输队,大家一起赚钱!”

    说干就干,布嘎开始着手帮村民贷款、陪大伙到内地购车、为条件差的家庭筹款……办理相关营运手续、规划办公场地、申请营业执照……2012年,拥有10辆卡车的“卡若村平安运输队”正式成立。

    这是卡若村第一个村集体经济。村“两委”班子和参与运输队的村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动一切力量,承揽工程。

    随着业务量的逐步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参与运输队。经过数年的努力,现在运输队已有104辆大货车,覆盖全村60多户家庭。

    说到运输队的效益,布嘎很是自豪:“年总收入五、六百万元,小车每年有七、八万元的收入,大车每年15万元左右,最多的一户每年有30多万元的收入。”

    尝到甜头的村民,没有歇气,而是积极抓住有利机会,发挥自身优势,2012年组建了卡若村农牧民施工队,2014年办起了卡若村砂石场,2016年建起了生态农业体验园,同时争取到了卡若儿童游乐园和卡若温泉大酒店项目。

    此外,卡若村还不断转变群众就业观念,鼓励29户56人参加餐饮、客服等业务培训,其中4人在卡若儿童游乐园就业,实现月人均增收5000元;5人在生态采摘园就业,实现月人均增收3000元。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卡若村民们愈发重视知识的力量。长寿老人罗布卓玛的孙女、孙女婿都是国家公务员。孙女其美旺姆说:“这是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我们应该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村民们深知“知识改变命运,双手创造幸福”。在忙于生产之余,有空便去村委会的图书室里借书看。在图书室的借阅册上,清楚地记载着借书记录:

    《生活小常识》,借阅时间:2017.3.19,归还时间:2017.3.25,借阅人:洛松扎西;

    《奶牛疾病防治》,借阅时间:2017.5.10,归还时间:2017.5.15,借阅人:罗松措姆;

    《新旧西藏教育概述》,借阅时间:2017.7.2,归还时间:2017.7.5,借阅人:觉阿次仁;

    ……

    仅仅4月到8月的借书记录,就写满了足足三页半纸。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靠勤劳过上幸福日子的卡若村民们,随着一项项惠农惠民政策的落实,迸发出无限拼搏的动力,让幸福的日子地久天长!(记者 陈志强 万慧)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