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西藏新闻 > 昌都市卡若区卡若镇卡若村:古遗址旁的新气象
  • 昌都市卡若区卡若镇卡若村:古遗址旁的新气象

    时间:2017-09-09 19:40:43  来源:  作者:

    图为卡若村建档立卡户登增卓玛在雕梁画栋的新居内烧茶。记者 常川 摄

    仲夏时节,横断山脉青嶂翠峦,三江大地雄奇俊美。

    迎着夏日艳阳,采访组一行出昌都城,沿着昌邦公路前行12公里,来到卡若区卡若镇卡若村。

    5000年前,这里曾孕育出灿烂的青藏高原史前文明,并保留着青藏高原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如今,当我们走进这里,扑面而来的已是崭新气象,一座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古老的卡若遗址旁茁壮生长。

    一户人的“上下坡”

    一盒阿咖酚散放在厨房的窗台上,这是登增卓玛的常用药,用来对抗困扰她多年的病痛。

    高血压、心脏病和胃溃疡,一身的疾病让登增卓玛显得格外瘦弱。十多年来,不要说务农或是出门打工,就是料理家务也时常让她力不从心。

    由于疾病经年不愈,沉重的医药负担,外加四个还没成年的孩子,家里渐渐入不敷出,一直在走生活的“下坡路”,成了村里的救助对象。

    去年,卡若镇将他们一家纳入精准扶贫名单,成了建档立卡的扶助户,生活终于翻开新的一页。

    “托国家的好政策,现在我住院看病不用花钱,给家里省了一大笔开销。”登增卓玛告诉记者,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她每个月400多块的药费能报销八九成,住院开支由国家全额报销,彻底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

    登增卓玛特意找出今年5月份在卡若区医院住院的报销凭证单据上显示:住院费总计4942元,合作医疗报销3407元,医疗救助报销总额1535元。登增卓玛自己没有掏一分钱。

    “现在去医院看病再也不用担心药费的问题了,可以安安心心地治病!”登增卓玛说。

    去年,登增卓玛的房子被列为小康示范村加固改造范围,由国家投入4万元,提高了房屋的抗震等级,传统旱厕也改造为冲水式便池,外墙和屋内也进行了重新粉刷装饰。房屋内外面貌焕然一新,院内平整干净,家电、家具摆放整齐,整个屋子让登增卓玛觉得格外温暖舒心。

    如今,登增卓玛的丈夫和大儿子、二儿子都在外务工,为了进一步改善他们一家的收入水平,当地政府将父子三人转为生态护林员,每人每年有3000元的收入。

    去年年底全家一算账,收入有4万多元,一家人喜笑颜开。

    今年,登增卓玛家又迎来了一件大喜事,最小的儿子洛松扎西考上了内地的大学。虽然录取通知书还没寄到家里,但全家早已是喜上眉梢,加上正在湖南就读的三儿子洛松江村,家里已经走出去两个大学生了。

    “老三上大学家里没怎么出钱,这回小儿子也考上了,我也不担心他的学费。”登增卓玛说,三儿子洛松江村自打考上大学,学费全是国家掏的,每年暑假回家,镇里还给报销路费,家里只负担每月500元的生活费。因此得知今年小儿子也考上大学,登增卓玛除了高兴,没有任何担忧。

    登增卓玛一家开始了走“上坡路”的生活。

    一座园的新玩法

    在距离卡若村不过200米的山坳里,几块平整出来的空地郁郁葱葱,藏东特色浓郁的休闲小屋点缀在如茵绿草之中,背后一栋栋整齐划一的温室大棚在阳光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这是卡若生态农业体验园。

    自动化温控大棚内瓜果飘香、绿意盎然,葡萄、西红柿等挂满枝蔓,青椒、豆角等蔬菜硕果累累,户外林野葱郁的山水间,“洒咧”营地康巴风情十足,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游玩。

    村支部书记布嘎介绍说,生态农业体验园由国家投资500余万元,采用“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鼓励建档立卡户参与管理和运营。不仅带动了乡村旅游,还解决了建档立卡户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了群众收入。“作为卡若村的扶贫配套项目,除了优先照顾建档立卡户外,全村75户、271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到大棚和‘洒咧’营地打工。”

    卡若村驻村工作队员刘盼盼说,体验园由天津百米马公司智慧农业研究所提供大棚技术支持,不仅可以供游客游玩采摘,还打造现实版“QQ农场”,把地块分隔为以1分地为单位的小块,便于市民认筹。客户可以带着家人来体验翻地、栽种、管护、采收,也可以将认筹地块全权委托合作社和贫困户来栽种管护,自己只管按季收获。

    因为体验园坚持生态理念种植瓜果,不打农药不上化肥,属于绿色食品,而且蔬菜从大棚里直接到游客手中,没有中间环节,所以价格不算高,市场反应很好,常常供不应求。

    这天,村民仓吉措姆一大早就来到“洒咧”营地打扫卫生,做好迎接游客的准备。“在自己家附近干活很好,还能顾上家里的事。”仓吉措姆告诉记者,村里人以前都是外出打工,现在她走不了几步就能到“洒咧”营地干活,一天有150元的收入,打工顾家两不误。

    得益于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眼下昌都市的第一座大型游乐园就建在卡若村的对面,卡若村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游模式,不仅开发了昌都市区的“后备箱经济”,并且效益初露峥嵘。去年在仅仅经营半年的情况下,体验园共向全村群众分红39万元,在村民的一致同意下,统一购买了卡垫、砖茶、清油和大米等物资发放给大家,全村热闹得好像是过年一样。

    此外,卡若村还拥有施工队、砂石场和碎石场等集体经济,群众收入水平一年上一个台阶。2015年,卡若村贫困户人均收入仅1467元,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后,2016年底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4991元,实现同比增长240%。

    一个村的生长记

    走进卡若村,只见地域特色鲜明的民居错落有致、村内公路宽阔平整、村民文化广场歌声不断。群山环抱之中,绿树掩映、小溪潺潺,这怡情山水间的一幕让人格外向往。

    卡若村作为昌都市易地扶贫搬迁重点项目之一,今年2月动工建设,眼下已基本建成,30户中,有25户来自数公里外的“旧”村,其中包括10户建档立卡户,目前已全部实现搬迁入住。

    “要不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做梦也没想过能从山上搬下来,能在环境这么好的地方安家。”阿旺曲西一家4口人,原来家住在数公里外的西噶自然村,居住条件艰苦不说,要是遇到阴雨天,道路格外难行。

    2016年,在易地搬迁政策的带动下,通过政府补贴10万,阿旺曲西一家在卡若村里建起了168平米的二层小楼,过上了居住舒适、出行便利的好日子。

    “在山里住久了,房子又破又小,新家能搬到公路沿线,谁不乐意啊。”告别深山,阿旺曲西的丈夫也在驻村工作队的建议下,考了驾驶证,并贷款买了一辆二手重卡跑起了运输。“一年能挣10多万元。”阿旺曲西说。

    为让搬迁移民户能够住得稳、好安居,政府投入援藏资金1277万元,完善安置点的道路、水电、文体设施、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搬迁户入住后看病、购物等基本生活需求都能在600米以内,村内建有全民健身活动广场、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小广场等公共服务机构设施,搬迁户入户后生产生活比较便利。

    村支部组织委员觉阿次仁介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让群众住得安心舒心,按照统一选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四统一”的原则,建设了供电、供水、排污、排水等基础设施,村组道路延伸到每家每户,村级活动场所、健身广场、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也一应俱全。

    阿旺曲西告诉记者,原来村里没有卫生所,没有商店,生活很不方便。现在的卡若村,这些问题全部得到了解决。吃完晚饭后可以带着孩子步行来到村内的八宝广场,要么锻炼身体,要么和邻居一起聊天、跳跳锅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走出卡若村,已是晌午时光。丽日蓝天下,山围似帐,苍秀含幽,卡若村里风光无限、气象万千,却又似浑然天成,这片延续5000年文明的土地,依旧散发着鲜活的生命力。(记者 王能生 常川 张晓明 陈志强 刘倩茹 周婷婷)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