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保险信托 > 保险科技发展“浪潮涌动”
  • 保险科技发展“浪潮涌动”

    时间:2017-07-04 00:33:00  来源:  作者:

    #记者李茜#

    近几年,国内保险科技的发展势头“蒸蒸日上”,许多创新技术投入实践应用,为社会风险管理提供新的服务工具。尤其是今年以来,以科技为契机的保险创新频频涌现,形成一波小高潮。

    日前,由上海市保险学会、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和大西洋(600558,股吧)再保险公司联合举办的“2017上海国际保险论坛”在沪举行。今年论坛主题为“保险发展:新前沿、新科技、新动能”。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目前大数据驱动保险的风险管理技术和经营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释放了保险业发展潜力。未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生物识别、无人驾驶、量子技术等新科技将继续与保险业深度融合,深刻影响保险产品研发、销售、查勘定损和风险管理等各个领域。

    新技术为保险业带来挑战与机遇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金融科技(FinTech)风起云涌,不仅提升了金融工作效率,优化了金融服务体验,而且改变了人们生活。

    作为金融业中的重要领域,保险业也深深感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变革,保险科技(InsurTech)愈来愈成为保险业界、科技界、学术界、资本市场和监管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

    在2017上海国际保险论坛上,上海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裴光表示,当前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创新千帆竞发,许多传统金融服务业的痛点和难点在应用新技术后找到了突破口,科技已成为变革传统金融服务业的决定性力量,成为发展的新动能,也是“十三五”发展的大背景。

    “从历史演变看,保险业的发展与科技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过去,历次技术革命爆发,往往也是保险业发生重大业务与模式创新之时,保险业因此也被誉为是能够最快适应技术革命的行业之一。”裴光指出。

    在裴光看来,保险科技的影响正越来越深入,给保险业带来不小的挑战。“人工智能尤其是无人驾驶出现以后,曾有人提出,将来无人驾驶可能就不存在事故了,车险还存在不存在?这个看法不一定全面正确。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风险形态和时间分布的确会发生重大变化。一般来说,在保险领域,产险保障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寿险主要是保障生老病死残给人带来的风险。但未来新科技的发展使风险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保险业应该怎么办?这确实给我们出了一个大题目。”

    大西洋再保险公司北亚区总监谢哲强在论坛上介绍,2016年财产险市场第一次出现赔款增速大于保费增速的情况。“整个市场里面70%业务是车险业务,随着自动驾驶物联技术的发展,会不会给车险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会不会有一天中国的车险市场会带来入不敷出的现象?如何来解决,可能方案有很多,但其中一个思路就是紧跟经济发展方向以及科技发展前沿。”

    谢哲强表示,新技术出现,给保险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风险。“一方面,随着科技发展,新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改造流程、降低成本、提升服务;另一方面,新技术也会带来全新的风险。风险管理是保险业的核心价值,是从业人员的饭碗,所以如何认知新风险,加强产品创新,利用保险资本实力和专业技术把客户的可保风险转移到我们的资产负债表上面来,让客户心无旁鹜做他们擅长的事情,这样就体现了保险行业的价值。”

    不过,挑战与机遇也是共生的。直面挑战,解决难题,随之而来的就是发展机遇。

    裴光介绍,从发展实践看,上海保险业科技创新已经日新月异。比如,上海保交所联合9家保险机构成功通过区块链数据交易技术验证,致力于解决保险业在征信方面长期存在的痛点、难点;上海保监局运用“互联网+平台”,推出保险专业中介股权信息登记系统,打通与工商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通道,解决了传统中介机构股权信息“监管难、不透明”的问题。

    “上海保监局和上海保交所一直研究,条件成熟时法人机构的股权交易都要放在保险交易所做,通过新技术加强和改善股权管理,由下面一对一交易来提升保险交易所公开公平透明的交易。相信这一政策推出以后,对盘活保险中介机构的资产,加强对保险中介机构和中介市场的管理有着重要积极意义。”裴光表示。

    与此同时,上海保险业还依托大数据和GIS技术,首创上海水灾风险地图、城市道路风险地图,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首推车险快处易赔手机客户端业务,对接上海市消防物联网平台推出火灾公众责任险新模式,创新上海特大城市综合治理模式。

    “这些探索为上海保险业创新运用新科技打开局面,积累经验。”裴光指出,“十三五”时期,上海保监局公布了上海保险业发展规划,未来三年多时间,上海保险业将锚定在2020年基本建成上海国际保险中心这个大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牢牢把握新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萌发的历史契机,继续紧密跟踪前沿新科技发展,加快形成以信息化技术为重要特征的保险创新体系,为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注入新动能,更好地为国家战略实现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为上海特大城市治理做出保险行业应有的新贡献。

    保险科技应用频频落地

    在保险科技应用领域中,财险业务的创新始终是最活跃部分之一。近期,在细分车险受众、定损等方面,保险科技创新产品纷纷落地,引起行业瞩目。

    众所周知,车险是与消费者最密切相关的险种之一,也是财险公司的主要业务。5月25日,蚂蚁金服宣布向保险行业开放首个“车险分”,以蚂蚁金服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建模等方面的技术,为保险公司更准确识别客户风险、更合理定价、更高效服务消费者提供依据。

    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有1.5亿私家车主,涉及54%的家庭。但在车险行业,只有14家公司车险承保盈利,41家亏损的公司亏损总额达到63亿元,行业亏损比例达到75%。精准定价能力的缺失,是这些车险公司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

    太平财险副总经理戴曙燕表示,一般而言,车险的风险定价因素由“从车”(与车相关)信息与“从人”(与人相关)两部分信息组成。目前国内车险定价更多考虑“从车”信息,比如车型、车龄、配置、车辆是否有“出险”等。但真正是否发生风险,起决定因素的往往是车主本人的具体情况,而长期以来保险公司恰恰缺乏这类数据。

    蚂蚁金服保险事业群副总裁李冠如介绍,为了研究如何以科技手段助力保险公司,推出用户需要的好产品,蚂蚁金服成立了专门的保险数据科技实验室。“车险分”就是这个实验室的产物。根据个人身份、行为习惯来提升车险定价准确性,在美国等国际市场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据悉,蚂蚁“车险分”将向所有有意愿、有能力使用“车险分”提升风险识别能力的公司开放,并且前期将免费开放。目前人保产险、太保产险、国寿财险、中华联合、太平产险、大地保险、阳光产险、华安产险、安盛天平车险等9家保险公司已经与蚂蚁“车险分”达成了合作。而就在“车险分”之后,仅隔一月,蚂蚁金服再推一项保险科技――“定损宝”,意图帮助险企提升定损效率。

    据悉,“定损宝”应用了深度学习图像识别检测技术,用AI(人工智能)充当眼睛和大脑的作用,代替定损员的技能与工作。同时,定损宝还会给出理赔之后第二年车险保费可能上涨的金额,以帮助客户做出是否理赔的决定。此外,客户还可以通过“定损宝”查找附近的4S店以及汽修厂,及其相应的报价。

    针对在保险科技上的持续发力,蚂蚁金服副总裁、保险事业群总裁尹铭强调,蚂蚁金服要做的是“保险科技”,保险平台今后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专心做好技术。

    事实上,目前在财险领域,对保险科技的创新研究正形成一股风潮,越来越多大公司纷纷投身其中。平安财产保险公司副总经理史良洵在参加“2017上海国际保险论坛”时表示,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利用新科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改造自身的系统,提升服务体验。

    平安财险在科技创新方面一直走在行业前列。史良洵介绍了该公司在科技方面的一些应用,在定价方面的一些应用,前后共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一些传统的因子;第二个阶段,加入了一些

    人的因子;第三个阶段,有了

    信用的因子、行为的因子;现

    在到第四个阶段,可能有一些

    社交、车联网等应用。

    “我们有一个鹰眼系统,是和北京大学合作,主要是收集了全国所有自然灾害数据,加上我们自身的一些理赔数据,通过科技手段把全国分成了若干个点,在这些区域里面,可以定位这个区域里面所有风险。这对整个风险控制有较大帮助。”史良洵表示。

    科技改变保险,保险改变生活。不断生成的保险新科技带给消费者、企业更多惊喜,也给改变保险业生态环境,给保险从业人士带来新挑战。

    对此,德国通用再保险公司资深核保师王民表示,科技最终还是为人所用,人所做的一些决定,包括核保做的风险评估定价,以什么样费率和条款承保,其中的很多因素是机器替代不了的。“机器可以作为协助做承保决定的工具,但是核保工作中,基于经验、基于本身的价值判断和政策也好,所做的主观判断是带有人类情感因素的,目前人工智能还做不到这一点,但这可以成为很好的补充,解决保险实务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中国财产再保险高级承保师谢飞表示,互联网科技有三个特点与金融业非常一致。首先,两者都在做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这会改变当前的信用基础;最后,都很注重大数据分析。“目前对科技保持开放态度,这是必然的趋势,对于大众的挑战也必然存在,但个人觉得并不需要那么悲观。在新的业态形成时,可能会有更多新风险和挑战产生。”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