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吉林新闻 > 【吉网观察】央行新规为扫码支付立规矩 支付领域“寡头局面”将被打破?
  • 【吉网观察】央行新规为扫码支付立规矩 支付领域“寡头局面”将被打破?

    时间:2017-12-29 16:27:43  来源:吉网  作者:徐慧

      出门打车、超市购物、商场扫货、饭店买单……消费者在结算时通过“扫码”完成支付颇为流行。然而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却因频频爆出支付安全隐患,备受监管部门关注。

      针对上述问题,央行放出大招!27日,央行发布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和技术规范等文件,不仅对业务资质要求、规范条码生成等进行明确,也对扫码支付进行了限额管理,该规范适用于包括支付宝、微信以及银联在内的所有二维码支付,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这意味着,在生活中很常用的支付方式——条码支付,首份监管规范细则出台。

      那么问题来了,央行为何此时出台条码支付新规,限额管理是否会对消费者带来不便?第三方支付行业将会受到哪些影响……

      出台背景

      条码支付过程中存安全隐患

      辞旧迎新的节骨眼上,央行对外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以及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

      看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通知和规范出台的背景是什么?28日,央行作答。

      央行工作人员表示,条码支付具有支付便捷、应用门槛低的优势,在推动普惠金融和优化我国非现金支付环境建设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自本世纪初,国内外各市场主体开始尝试将条码技术运用于移动支付领域,以提升支付便捷性和用户体验。为鼓励市场机构业务创新,2011年,人民银行同意部分非银行支付机构(以下简称支付机构)在限定场景内试点开展条码支付业务,审慎地将条码定位于银行卡支付的补充,并提出严格的风险管理要求。

      2014年,在未建立有效安全措施、统一的业务规则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背景下,部分支付机构采取持续补贴的方式广泛推广条码支付业务,人民银行对其采取了暂停线下条码支付业务的监管措施。随着近年来支付标记化(Tokenization)等技术在移动支付中的广泛应用,客观上提高了条码支付的安全标准。但是,囿于缺乏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在条码生成机制和传输过程中仍存在风险隐患,也引发了支付安全的风险案件,市场机构在业务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不正当竞争等现象。

      具体来看,条码支付在降低商户准入门槛的同时,加剧收单市场乱象;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条码支付借助开放互联网和非专业设备进行交易处理,带来一定的技术风险。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人民银行指导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组织会员单位、专家学者进行研究论证,研究制定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和技术规范,并通过书面征求意见、召开专题会议等形式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并修改完善,实现了监管与市场的顺畅沟通和有效互动,达成了高度共识。

      最新规定

      静态条码单日上限500元

      新规将扫码支付分为四个风险等级。

      其中,风险防范能力达到A级,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有效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的,由会员单位与客户通过协议自主约定单日累计限额;风险防范能力达到B级,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有效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的,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风险防范能力达到C级,采用不足两类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的,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1000元,且会员单位应当承诺无条件金额承担此类交易的风险损失赔付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使用静态条码支付,风险防范能力为D级。新规规定无论使用何种交易验证方式,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快捷支付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

      何为静态条码?据悉,所谓静态条码指长期有效的条码,比如商家贴在柜台上,消费者支付时经常掏出手机扫一扫的“二维码”就属于静态条码。而条码支付业务包括了付款扫码和收款扫码,换句话说,无论是你扫商家的条码,还是商家扫你手机上生成的二维码,都属于监管范畴内。

      吉网、吉刻APP记者在调查中得知,目前在本地商家收银台最常见的支付方式,包括微信支付、支付宝以及银联云闪付。静态二维码均是各家拓展市场的“杀手锏”。

      额度限制

      老百姓消费够用吗?

      使用条码支付付款的交易被限额,消费者也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移动支付挺方便的,为啥还要整额度限制呢,马上过年了,到超市买点东西,还得算计着花钱?”长春市民王女士坦言,平时基本不带现金,都是扫码支付,担心额度不够用。

    【吉网观察】央行新规为扫码支付立规矩  支付领域“寡头局面”将被打破?

      静态条码单日上限500元

      实际上,这种担忧并非个例。额度限制,对消费者有多大影响?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上述额度已覆盖绝大部分使用条码支付付款客户及商户需求。

      “条码支付2017年上半年笔均百元左右,其业务量的90%都是单笔500元以下的小额交易,因此限额对消费者的影响有限。”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吉网、吉刻APP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使剩下的10%受影响的消费者,也可以通过提高风险防范等级,获得与央行条码支付新规发布前一样的效果,即不受额度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新规中,除了额度限制外,央行还有这样一段表述,同样影响着消费者利益。即明确了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市场营销红线”,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市场份额,采取‘烧钱’‘补贴’等不当竞争手段。

      众所周知,为了抢占市场培养用户,这些年第三方平台大把烧钱,作为目前市场第三方支付机构代表,8月1日-8月7日支付宝的“无现金周”,仅仅一天后,微信就推出“无现金日”进行疯狂补贴。

      “今后线下支付将无法获取补贴,各种优惠活动没有了,但是用户的支付账户会更加安全。”融360理财分析师刘银平在接受吉网、吉刻APP记者采访时,将影响具体化。

      后市前瞻

      支付领域“寡头局面”将被打破

      目前的条码支付处于双寡头竞争格局,支付宝和微信几乎垄断了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条码支付规范影响最大的就是支付宝和微信,新规实施之后,是否意味着市场格局生变?作为主角,支付宝和微信怎么看?

      为此,吉网、吉刻APP记者第一时间致电支付宝方面,对方称目前并没有接到通知,接到后相关举措会在官方微博上及时发布。

      与其说法类似,微信支付方面,在接受采访时候对此也没有给予正面回应。

      没有说法,不代表没有影响。

      “本次条码支付规范影响最大的就是支付宝和微信,新规实施之后,有利于市场参与者之间展开公平竞争。”刘银平如是说。

      同样的问题,在宋清辉看来,央行出台条码支付新规具有深意,消费者的支付账户将会更加安全,条码支付风险处于可控监管中,支付行业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有利于市场参与者之间展开更佳公平竞争,以往的第三方移动支付领域“寡头局面”将被打破。新规对支付宝和微信两大支付巨头的影响最大,其大额扫码支付业务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冲击。

      吉网 吉刻APP记者 栾喜良 文/摄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