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金融理财 > 朱铭来:商业保险产品需考虑如何跟基本护理保险有效对接
  • 朱铭来:商业保险产品需考虑如何跟基本护理保险有效对接

    时间:2017-12-26 17:12:02  来源:  作者:

    讯保险消息 2017年12月24日,由中国保险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成立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7》发布式”在京召开,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学会组织和业界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发表演讲,他表示现在对于的基本护理没有问题,再高层次护理由谁承担,商业保险未来的产品怎么跟基本护理保险实施有效的对接,这是将来商保人应该考虑的核心内容。

    朱铭来:商业保险产品需考虑如何跟基本护理保险有效对接
    朱铭来:商业保险产品需考虑如何跟基本护理保险有效对接

    以下为朱铭来发言实录:

    大家晚上好!

    首先感谢姚会长和郑老师的抬爱,让我参加这个研讨会,给我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跟各位专家学者的交流,很晚了,大家很辛苦。但是凡是能坚持到现在的说明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我们的精力和体力离失能失智很遥远,坚持到最后的都是胜利者,让我们共同探讨社会性的难题。

    尽量节省时间,跟大家汇报一下这个想法,想把这个制度跟本人带的团队做的研究跟大家分享一下,对于我们将来保险业在未来的新蓝海新市场,我们目前老龄化程度不用说了,大家心里都清楚,其实这里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今天上午上半场,很多人都谈养老金的问题,其实如果想一下健康的老人老年退休之后,退休金如果能拿到50%、60%的比例,如果身体一切健康,应该说维持基本生活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一旦生了病,医疗费用开支,老年之后的护理费用开支,这部分开支规模相当大,所以最终可能影响老年晚年生活的实际是医疗费用和长期护理这块的成本。

    举个例子,我们每个人可能家里都有类似的情况,我的外婆生于1913年,去世于2013年,百岁老人,她到晚年的时候生活不能自理,需要请护工,天津大概是4000―4500左右请一个,她坐轮椅了,而且有明显的老年痴呆的痕迹,她的退休金3200块钱,她头脑清醒的时候,她是非常要强的人,她总说我一生能养活我自己,但是随着后来慢慢护理成本的增加,她感觉到需要子女贴精力贴钱照料了,说明我们养老金和未来护理成本对生活的压力。

    言归正传。我把我们做的测算做一下介绍,因为我们谈制度建设,我2012年协助国家老龄委做了比较早的我们国家长期照护费用的测算,这个数字后来被广泛引用,我们2011年估算需求量老人3300万人,到2015年将近4000万人口,这是需要护理的人数,需要护理的费用经过测算,包括经济指标,2011年我们大概需要3600亿人民币,到2015年的时候将近5000亿,2020年就到了6700亿,所以3300万人的护理人口,3600亿的成本,4000亿的成本,曾经一度作为我们老龄委公布的相对稳定的指标,是我们整个盘子的规模。

    2016年的时候,就在人社部门即将启动长期护理保险之前,我们受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委托做了第二次测算,这个测算过程当中,我们首先把失能人口做了一个压缩,原来按照老龄委的统计人口失能人口分为能够自理、不能自理、部分自理,我们将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定为完全失能,这在老龄委的面提供的数据,我们把失能人群的人数相对来说比较宽泛,把所有的所谓重度轻度失能人数全部涵盖过来,到了2016年,因为要考虑未来制度的建设,所以我们按照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压缩,因为按照人口普查数据把人口健康状况分为四大类,我们只取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群作为失能指标,这个人数下降了多少?

    按照2016年统计结果,我们2015年失能人口需要提供护理照料的从3300降到1075万人,这是我们要护理的完全失能或者重度失能的核心人群,相应的我们对成本也做了调整,不再按照供给法要素投入,因为一开始按照护理院总成本进行测算,我们把原来的计算模式改成需求方护理成本测算的模式,结果我们发现2015年这部分最需要护理的人群大概需要护理总费用812亿,但是大家发现增长速度非常快,到2020年将近翻一番,1300亿,2025年就要达到2200亿,这部分人数相对稳定,但是成本增长速度非常快。

    2015年的时候咱们人社部门医保基金结余多少呢?不算个人账户的结余,统筹基金2016年结余9700亿,2015年应该是8900亿规模,如果我们把新农合并进来,大概将近万亿元结余规模,我们从里面抽掉一个比例,还是能够应付,短期之内,2015年、2025年之间维持这项制度没有问题,但是往后走情况复杂了,一个是本身失能费用在快速增长,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开支也在快速增长,而我们社保基金结余速度会逐渐的放慢下降,所以目前制度维持我们短期之内的可持续还是没有问题的。

    跟大家解释我们的制度选择,当时做过详细的分析测算的,我们不是没有目的的拍脑门把制度拍下来的,当时给老龄委两个方案,一个是现在搞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覆盖整个的人群,但是这里有些问题需要明确界定,就是全民覆盖还是45岁、40岁以上的人口,按照国际经验,劳动人口按照缴费比例大概多少需要做测算,国家财政对于低保无劳动能力的补贴多少,相应的我们确定了方案一的模式,方案一最大的矛盾是什么?目前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缴费和给付保准差异化还要继续保持,而且长期来看赤字风险蛮大,这是当时做社保的第一方案。

    第二个方案,就是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的配合分工的模式,社会保障在当时,因为我们人社部门没有特别积极主动想接这个保险,更多压力压在民政部门身上,他们有高龄津贴、残疾人津贴,有老年的各种各样的津贴,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主要职责,通过民政部门把最低保的人群,救助、津贴全部覆盖上,中高收入有收入来源的人群,国家通过税收和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人们参加自愿的长期保险,当时考虑可以办成官办民营的方式,可以采取相互互助的方式,关键当时提出来一项建议是什么?

    通过建立专项的投资基金实行专款专用,我当时说打造中国的第二公积金,因为长期护理有个最大问题,钱是一方面,最重要的钱将来换成服务,到了老年给我两千块钱找护工我到哪儿去找。所以服务的体系,护理院的建设,软件硬件,实际上当时是想通过投资基金的方式把服务体系搭建起来。当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每种制度都有它的矛盾。

    大家可以看一下2012年《老年人权益保护法》,那是我们商业保险离长期护理保障制度最近的时刻,但是很遗憾我们擦肩而过,因为当时的草案,说的是国家逐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障制度,鼓励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业务。但是等到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正式通过的时候把这句话删了,我个人感觉2012年是商业保险涉足长期护理最好的时候,当然制度选择它的原因的,我们也不能说现在的选择是错的。

    时间的关系后面我不详细谈了,最后我想谈一件事情,到了目前我们在做15个城市的试点,基本上我们采取的是日俄型的补贴方式,大概每天贴60、70、80,或者100,现在对于保障基本护理没有问题,再高层次护理由谁承担,所以商业保险未来的产品怎么跟基本护理保险实施有效的对接,这是我们将来商保人应该考虑的核心内容。

    德国有个数据,我不是搞德国问题的,我不太了解德国的情况,但是我希望搞德国研究的同志看一下这个数据,很有意思,德国1995年开始建长期护理保险,到2015年经历了20年的时间,那个强制的保费收入大体维持在一个水平区间,当然有个自然增长的过程,而且中间还有个波动,我估计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跟着宏观经济的变化有小幅度的波动,整体水平相对变化不是很大,说明这是长期持续性的,政府职责可能大起大落。

    但是它的补充性质的保险很有意思,最早有数据开始,2005年之前没有单独核算,从2005年开始单独核算拿出来一路增长上来,所以让我们商业保险人想要做的一件事儿,要深入调查的是德国的商业补充保险在补什么?那些东西我们可以借鉴,我们不要老想跟人家社保抢既定的资源,我们要开出新的土地出来。截止到2015年德国补充保险规模很大,应该是8亿多,也相当与整个强制性保费的将近1/3多,这一点是我们将来深入研究的很好话题。我不是搞德国问题研究的,不敢多说。

    谢谢大家!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