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保险信托 > 2017第二届中国保险业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特别报道
  • 2017第二届中国保险业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特别报道

    时间:2017-07-10 00:54:09  来源:  作者:

    编者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最后转移到金融领域,金融风险呈现集聚态势。部分金融部门资金“脱实向虚”,引发市场波动,增加了新的风险隐患。

    在此情况下,监管部门不断压缩同业链条规模,降低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嵌套和空转的杠杆和风险,最终促使资金从金融系统流向实体经济。而作为金融领域中对服务民生、稳定经济最为重要的一环――保险在“脱虚向实”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监管层也不断下发文件,为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开路。

    7月7日,由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主办的“2017(第二届)中国保险业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落幕。此次论坛以“脱虚向实 支持实体”为主题,各路嘉宾和行业大咖纷纷为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献计献策。

    中国保险学会会长姚庆海:金融业“脱实向虚”一个重要问题在于赚快钱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袁园 每日经济新闻编辑 姚茂敦

    今年已经是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第二届中国保险业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7月7日的论坛分主旨演讲和3场圆桌对话环节,行业学会、行业协会领导、保险业资深学者、险企高管分别就保险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的原因、做法、影响等进行了分享和讨论。

    “金融应该说和实体经济是密不可分的,金融脱离了实体经济,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和引发了2008年次贷危机,比如金融空转通过各类名目繁多的创新、追求高回报,在金融体系内通过资金的高回报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金融自身的发展也引发了社会的思考。但是金融要有价值追求,金融的问题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不是风险的制造者。”中国保险学会会长姚庆海在由“2017(第二届)中国保险业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保险业作为风险管理者,应该在金融业内部完善金融市场的结构体系,这有利于化解金融风险,补足民生短板,此外,还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把保险服务经济社会的渠道进一步打开,将保险与实体经济连接起来。

    最近几年,中国的金融业同样存在“脱实向虚”的问题,金融体系内部资金转来转去,绕开实体经济,通过各类杠杆、各类创新获取高回报,对实体经济来说,推高了资金成本,所以说实体经济要获得金融支持,这个问题需要金融业回归本质,金融的“背叛”带来的风险不容低估。

    “保险业作为风险管理的行业,如何为实体经济服务是保险业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当今社会是高风险社会,风险无所不在,在各行各业,人的生老病死的全过程都伴随着风险问题,所以化解风险、转移风险、管理风险成为保险业行业重要的功能和责任,所以保险业的作用在当下日益凸显。”姚庆海表示,保险业在化解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人类与社会的矛盾,保障民生、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方向作用凸显,保险业为实体经济服务大有可为。

    最近,保监会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出台了保险支持“一带一路”项目、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等重要的政策。

    “为保险业在为民生保障方面提供了养老、医疗、长期寿险等保险机构的长期负债。”姚庆海表示,这有利于积累长期资金,金融“脱实向虚”一个重要的问题就金融业在空转,在赚快钱,和实体经济的联系渠道在衰减,缺乏长期资金形成机制,缺乏长期资金和实体经济的连接机制,而保险业的发展,通过保险提供的长期养老、长期医疗、长期寿险保障产品,积累了宝贵的社会长期资金,同时也补足了中国经济社会当前重大的保障不足的短板。

    “所以保险的发展应该说在金融业内部完善了金融市场结构体系,同时有利于化解金融风险,有利于补足民生短板。下一步通过科技创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把保险服务经济社会的渠道进一步打开,通过科技创新,保险在风险管理方面大有可为,所以保险通过为经济社会提供更好的风险管理服务,发挥保险业的风险保障功能,将进一步全面为实体经济服务。”姚庆海分析表示,保险通过提供保障产品,提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险才能真正起到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的作用。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险资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已开始行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袁园 每日经济新闻编辑 姚茂敦“从保险业的发展情况看,随着保险市场的快速增长,保险资金作为期限长、规模大、来源持续稳定的资金,在经济金融运行中发挥着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在7月7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7(第二届)中国保险业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认为,保险资金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已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下一步保险业要尽快通过改革创新的方式,将国家支持险资服务实体经济的文件精神落地,紧贴国家战略需要、贴近行业发展需要,坚守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稳健投资等原则。

    近几年来,我国的社会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4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这是党中央根据当前我国金融业占GDP比重持续上升,金融行业资金回报率与实业回报率差距增大,资金过渡追逐表外利润,社会融资信贷结构性问题突出,实业经营困难,社会资金脱实入虚等问题做出正确研判的基础上,对于金融行业经营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出的新要求。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把握和处理好实体经济与金融业的关系,对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至关重要。“曹德云表示,为此国务院各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方面着力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和尽管体制,形成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经济体系,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另一方面,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政方针,逐步将金融行业运行经营的目标转移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上来、转移到服务民生建设上来、转移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上来。

    曹德云介绍,从保险业的发展情况看,随着保险市场的快速增长,保险资金作为期限长、规模大来源持续稳定的资金,在经济金融运行中发挥着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特别是近些年来,保险资金累计规模快速增长,资金实体不断增强,保险业紧贴国家战略、民生建设和行业需要,发挥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市场的高度重视和认同。

    资料显示,目前保险资金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参与和支持实体经济建设,一是通过银行存款转化为银行贷款对实体经济间接融资,截至2017年5月底,保险机构在银行存款超过2.3万亿元,其中多为长期协议存款和定期存款,成为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的重要资金来源;二是通过购买债券股票等金融工具对实体经济直接融资,截至2017年5月底,保险资金投资各类债券和股票合计规模超过6.65万亿元,包括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等;三是通过股权、债权、基金等方式对实体经济项目融资,截至2017年6月底,保险资金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产业基金信托计划、私募基金等方式投资实体经济超过4万亿元。

    此外,保险资金在支持国家战略实施上也做出积极贡献,截至2017年6月底,仅从项目融资看,投资“一带一路”6994亿元,投资绿色金融5923亿元,投资长江经济带2351亿元,投资棚户区改造1241亿元,投资京津冀协同发展1120亿元,投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300亿元,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成为价值的发现者、引领者和创造者,成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段时间,保监会还下发了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支持保险资金创新运用方式为实体经济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曹德云表示,下一步,如何通过改革创新的方式尽快将文件的精神落地,是保险业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此,保险资产管理要紧贴实体经济需要,紧贴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需要,坚守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稳健投资的理念,在坚守风控至上、安全第一的准则,坚守市场导向、有效供给的主旨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

    曹德云给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一要深入学习领会文件的精神,深刻体会文件的主旨内涵,从中发现和获取更多新的投资机会,并做好实际操作的准备;二要加快业务创新力度,文件中提出的并购重组,债转股不良资产处置等业务对保险资金而言属于较新的领域,需要精心设计、稳妥规划,建立专业团队,健全制度规则,要开拓思路,在交易结构、风控安排等方面创新;三是要注重风险控制,新领域隐藏着新风险;四是坚持市场化和商业化原则。保险资金是负债资金,是对投保人的负债,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利益,无论是传统投资还是项目融资都要做好研究,坚持资产负债匹配关系,力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五是制定出台实施细则。监管部门自律组织和市场主体要深入开展研究,密切沟通合作,根据实操需要或调整现行不适用的规则,或制定出台新的实施细则,促使国家政策尽快落地。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金融行业的最高目标,是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保险资产管理业将在保监会的领导下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共同努力,在国家实体经济建设、金融市场发展、民生保障和国家战略实施等方面做出新的积极贡献。”曹德云总结道。

    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执行院长陈滔:保险业是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袁园 每日经济新闻编辑 姚茂敦“这几年保险业发生了深刻的转变,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总的环境的变化,保险业也发生了一些转变。但就保险业而言,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互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减贫增富等仍旧是保险业的主要功能。”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执行院长陈滔在7月7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7(第二届)中国保险业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

    “保险虽然不能阻止风险事故的发生,但却可以将风险降低到个人可以承担的程度。此外,因为有精算师的存在使公平交易成为可能,保险转移风险的后果和损失的共同风险使每个参保个体都得到风险保障。”陈滔介绍说,过去的五年特别是“十二五”,保险业的成就是辉煌的,有两点感触很深,一个是大病保险的影响,另外一个是农业保险的影响,在这背后是《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保险业服务的若干意见》(“新国十条”)的出台。

    陈滔认为,未来保险业的发展目标是明确的,有一些量化的指标,除此之外,其比较关注的还是最后一条,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中,特别是未来的五年怎么样对社会的影响能够持续的增加。

    首先,保险业在国家治理当中到底有什么作用?保险业是经济的助推器,保险业是社会的稳定器,保险业还可以促进就业、贡献税收。此外,保险还可以促进消费,汽车信贷、住房信贷保险。

    “说到保险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得不提农村经济,在农村农业方面,保险这几年做了很多的工作和努力,农业保险已经成为仅次于车险的第二大险种。”陈滔表示,农业保险可以保障农业生产过程的持续稳定,保护农业资源,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保持农产品(000061,股吧)供求平衡。

    其次,保险业支持经济发展的第二个方面就是保险有资金融通的功能,可以有效促进投资的增长,保险业已经成为债券市场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也是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虽然过去两年在资本市场保险业做了一些努力,不是所有的努力都得到大家的认同,但重要投资者对此是认同的。同时,保险资金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陈滔举例说,2016年底险资在川投资项目已经超过200个,累计投资余额960亿元。

    第三,保险行业除了支持经济建设之外,在社会建设方面保险业的作用也是相当的独特,保险是社会风险的重要管理工具,保险业参与社会管理,比如说责任保险的推行不管是公众责任还是其他的职业责任,这些责任保险的推行,不管是医患纠纷还是其他的法律纠纷,对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都是有帮助的,责任保险使得保险公司占在了防灾防损的第一线。

    最后,保险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保险已经成为民众财务安全保障的重要机制,在安定人民的生活方面,虽然现在财险公司做得不够,但是相当不错了,因为金融行业里的不可替代性也是其他金融服务业不能替代的,除此之外保险是国家灾害的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的重大安全事故善后和处理方面冲在最前面的是保险行业。”陈滔表示,保险还是民众财富管理的重要工具。

    除了上述几点,陈滔认为保险在灾害体系中的作用、多层次的养老体系、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也很大,而且已经成为这些方面的主要支持力量。

    “保险业参与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大家最熟悉了,不管是个人储蓄的养老保险还是养老社区建设,还是新型的老年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试点,这方面行业做的探索对于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特别从多层次方面保险业做了很多的工作。”陈滔认为,保险在这些民生方面的介入已经很深了,比如说大病保险覆盖范围达到31个省市区,覆盖人口9.5亿,伴随着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这样的新型健康险产品推出,此类产品对整个医疗保障体系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而且保险行业也通过这个越来越多地进入健康产业和健康管理服务。

    “所以说保险是经济的助推器又是社会的稳定器,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客观需要和重要标志,同时保险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消费的快速增长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新国十条"主要要推动的是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新兴服务业当中金融业特别是保险业的分量是相当重的。”陈滔表示,保险业与地方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保险业的发展壮大还可以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体系运行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保险业未来还要思考怎么样更好地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怎么样更好地服务民生建设,以及更好地服务精准扶贫。”陈滔表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保险业的作用是独特的,责任也是责无旁贷的,那么行业需要认真地思考怎么样发挥保险的独特作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是协调的发展,同时在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出行业的努力。

    保险业大咖论价值经营:利润增长快而不好和好而不快都有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涂颖浩 每日经济新闻编辑 毕陆名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宏观调控鼓励金融机构“脱虚向实”的大背景下,保险公司转型是大势所趋。从粗放型经营转型为精细化经营,从单一的管理模式到差异化的管理模式,保险公司做出的决策至关重要。

    7月7日,在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7年(第二届)中国保险业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上,融和科技副总裁兼首席专家陈宝珠、华泰人寿总经理刘占国、长城人寿常务副总经理、总精算师赵建新、中英人寿副总裁马旭、英大人寿产品部副总经理和少波就此展开对话。

    刘占国表示,以外资公司为代表,好而不快的利润增长也忽略了一个基本概念,就是在中国的监管环境和开设公司行政划分的前提下,难以覆盖固定成本。所以快而不好和好而不快都是有问题的。

    坚持价值经营效益反而更好

    近年来,保险行业的监管规则不断出台,整个行业发展面临业务调整,保险市场洗牌势在必行,在此之际,回顾行业的经营价值非常关键。

    在赵建新看来,保险业价值经营的核心在于如何看待保险公司的价值。他认为,对保险公司的价值其实有很多歧义,评判的标准非常重要。根源在于产品,有多少存量保单意味着有多少保单的价值在保险公司里存起来;其次,有一支队伍或者一个稳定的渠道,代表公司未来能够保持一个怎样的增长速度,这对保险公司来说也是有价值的;第三,有多少机构的网点,其核心是有门槛的牌照,这对于公司的发展价值也不同。

    赵建新总结称:“一个是产品的问题,即卖什么的问题,一个是渠道问题,即谁来卖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客户的问题,即卖给谁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如果解决好的话,相信就能解决整个行业发展的问题。”

    “价值从何而来关键取决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这决定了盈利的模型。”马旭表示,每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一样。“我们一直认为,包括网络的信息化的革命,应该做成"保险+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保险"。我们希望把整个的投保过程、客户服务过程、和客户的沟通渠道、获得新客户的渠道通过互联网来做价值的提升。”

    和少波则表示:“保险业特别是寿险强调长期性,价值是长期的利润。如何保证长期性,在经营过程中要格外注意。”

    和少波解释称:“我们做价值管理和价值管理机制的时候需要注意,公司价值驱动因素是什么,各个公司经营特点是不一样的,有些公司股东资源非常雄厚,有些公司可能有渠道优势,有些公司则是产品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在公司的经营中,如果从整个系统去考虑,同时不断去推动,那么公司的经营结果是不一样的。最近监管上发生大的调整,从一季度以及四五月份的经营数据可以看到,长期坚持价值经营、价值管理的公司,在目前的监管环境下反而经营效果更好。”

    刘占国表示,从价值来看,我们更关注的是长期价值;第二个是品质;另外就是规模,最后才是利润,其实当客户、品质、规模都实现后,利润是个自然的结果。

    价值管理与监管合规并不矛盾“偿二代”体系出台之后,保险公司对于监管的感受愈来愈强,在有限的资本要求下,追求价值管理和监管合规的平衡并不容易。

    刘占国表示:“无论是从个人和公司来看,险企能做的事情或者能做成的事情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多的。在既有业务的情况下,业务投资、业务结构、期限决定了偿付能力需求;在有限的资本情况下,监管虽然也在变,但我们可以从中选择最有利的用一块钱做十块钱的事情;最后是我们自己能做什么,能力是人才队伍的建设。三方面结合起来,有明确的战略就是价值导向,交集点才是我们真正可以做的价值导向最后可以实现的东西。”

    在马旭看来,追求股东的价值最大化这句话本身没错,但是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价值,另外一方面是经济价值。马旭还认为,保监会的一系列的规范和要求,是非常及时到位的。这意味着保险公司在拿到了这些所谓的负债资本的时候,要去做一些有价值的投资,而非不断地通过风险投资得到壮大的状态,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对整个保险资金的保护,甚至对企业本身的安全也是有好处的。

    和少波表示:“在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是不是和股东有密切的沟通,更关注公司的长远经营和价值,还是当期的利润和规模的增长在整个行业中的排名,体现公司的战略管理的能力。从技术角度讲,其实行业内各家公司都从内涵价值来做产品开发,但是目前是停留在指标监控的层面,如何细化指标,做过程管理而非仅仅是结果管理,这在价值管理过程中非常关键,也是对精算技术的考验。后期,随着价值理念的深入,公司经营管理的要求也会在这个基础上有更好的发展。”

    和少波认为:“价值管理和行业合规监管不是矛盾的,很多时候是一体的。”

    但他也指出,有些公司在理念上会发生偏差。“因为公司的业务的发展、规模的增长本身,要求业务增长率,有些公司开业两三年盈利几十亿元,忽视了健康的业务结构。”他建议,“监管规则应该去鼓励做更多有益的创新和探索,会给行业带来系统性的风险就制止。但是国家财富管理的概念和实际的市场形成了,那么我们应该采取方法去保护它。”

    刘占国也表示:“当监管相对宽松,甚至有些公司游走在监管边缘地带时,能获得很好的投资收益也能做大规模,但是不可持续的。”他还认为,以外资公司为代表,好而不快的利润增长也忽略了一个基本概念,就是在中国的监管环境和开设公司行政划分的前提下,难以覆盖固定成本。所以快而不好和好而不快都是有问题的。

    以承担社会责任为立足之本 险企各尽所能支持实体经济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涂颖浩 每日经济新闻编辑 毕陆名

    发挥主业优势,保险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提升和改善行业声誉和形象,推动现代保险业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月7日,在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7年(第二届)中国保险业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上,德勤中国大陆精算服务负责人刘皓宇、中国人寿品牌宣传部总经理杨翠莲、同方全球人寿高级副总裁、首席行政官王前进、民生人寿办公室副总经理魏俊各抒己见。

    王前进表示:“社会责任是企业存在于社会非常重要的方面。近年来,保险业在社会责任宣传导向方面做得越来越好,引导了整个行业在百姓心目当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强。”

    以稳健经营理念履行社会责任

    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以中国人寿为代表的大型保险公司是中坚力量。

    杨翠莲表示:“在保险监管"脱虚向实"以及凸显价值的环境下,尤其是顺应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人寿不断加大服务民生等各方面的创新,加快自身稳健发展。尤其是企业发展更应该以承担社会责任为本,在这样的理念下,中国人寿把承担社会责任当做一个立足之本。”

    “要承担责任,还是要立足于持续发展。”杨翠莲表示,“近几年,中国人寿把持续发展、结构调整放在第一位,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去年我们年度的保费规模上了四千亿元的平台,个险渠道的价值增长,银保渠道员工福利保险都有较好的增长,为社会的稳定、为保障体系的建设,这是一个最大的责任,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杨翠莲还介绍称,中国人寿在产品、服务模式等方面也做了诸多努力。

    值得关注的是,众多中小保险公司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魏俊表示:“民生人寿一直是秉承着为民生服务的理念。保险的功能,赋予它本身就是“助推器”和“稳定器”,公司以稳健的经营理念在履行社会责任。”他介绍称,“在服务上,民生人寿以用户为中心,推出了"非常六加一"的服务,提高理赔的便捷性,在后援上也做了集中的管理,提高应对客户问题的最快回应。”

    作为合资公司的代表,王前进表示:“近年来,同方全球人寿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聚焦在教育上,特别在小学生的教育培养方面。从2012年开始,在云南的贫困小学做一份早餐,五年连续做下来,给这些学校大概有90多万的捐款。从今年开始,我们跟基金会有一个爱心书库的项目,用做一些贫困小学的爱心书库的建设。”

    他还介绍称:“我们的分公司所在的员工,外企的代理人和客户可以亲身参与到对小学的帮助,把这份爱的事业感染社会的同时也感染他们自己。”他进一步指出,“在保险公司做好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每一个员工的心灵、境界也发生变化,这个企业才会基业常青,这个行业才会更好。”

    全方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不同规模体量下的险企也各尽所能,发挥应有贡献。

    杨翠莲表示:“"一带一路"已经是备受世界关注的大桥梁,中国人寿积极发挥公司资源、资金和保障的优势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在云南西部、甘肃、宁夏、四川等地区,和政府签订大的战略合作,在一些交通设施方面给予大的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是在海外,中国人寿已经设立服务机构,如新加坡等海外公司的设立,为服务国家的"一带一路"方面做好机构网络的搭建。”

    此外,杨翠莲还介绍,在一些保障方面,中国人寿通过小额保险以支持西部地区,用低保费、高保障的形式开展一些保险方面的支持。同时发挥保险资金的力量,在甘肃等主要西部地区,对一些卫生设施各方面做好基本的铺垫,主要是在交通设计和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了一定的资金。

    魏俊表示:“支持实体经济还是不离保险的本源,第一个是把主业做好,要开发出更适合的产品,目前公司已经获得了税优健康险的资格,也已经报备;同时,公司也要参与宁波保险示范区关于支持实体经济的一些内容。此外,在公司一直关注的养老领域,目前已经成立了子公司,主要是以经营健康和养老产品为主。”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保险的通知,与我们的理念非常契合,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我们也会继续在这几个方面对实体经济做进一步的支持。”魏俊称。

    从规模角度讲,合资公司与本土的大公司、股份制保险公司相比存在一些差距,但在经营的价值方面,也有独特的经营亮点和价值所在。

    王前进表示:“一般情况下,合资公司的外方都会有百年,甚至几百年的经营历程,它的价值经营理念非常值得中国市场学习。我们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有从欧洲提出的市场新业务价值,非常契合保监会今年以来要求的回归本源和保障基础,在新形势下,是外企公司发展是一个契机。”

    王前进还表示,2015年以来,同方全球人寿在健康险设计上有一定优势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关于养老健康结合的领域。“中国市场对于保险行业来讲是非常大的,对于未来养老的需求也非常大,所以我们一方面跟研究机构合作,另一方面也积极开发这方面的产品。我们以"健康+养老"作为未来的主要方向,希望能够在清华大学研究的帮助下,在市场上能够开发出老百姓(603883,股吧)需要的产品。”

    价值转型成效显著 珠江人寿获评“优秀价值经营保险公司”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肖乐 每日经济新闻编辑 毕陆名

    监管趋严,保险回归保障,是当前国内保险行业发展的基调,众多保险公司开启价值转型之路。从2016年初开始,前期依靠中短存续期产品做大资产规模的珠江人寿便开始价值转型之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7年(第二届)中国保险业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上,由每日经济新闻发起、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保险市场研究中心、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联合支持的“2017中国保险风云榜”评选揭晓,珠江人寿获得“优秀价值经营保险公司”奖项。

    净利大增 价值转型显成效

    2016年是珠江人寿的价值转型之年。年报数据显示,2016年珠江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151亿元,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82.85亿元。而2015年时,这两项数字分别为1.19亿元和210.08亿元。一年时间,代表万能险收入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占比大幅降低。与此同时,珠江人寿净利润大幅增长。2016年,珠江人寿实现净利润5.38亿元,较2015年增加117%。

    今年1至5月,珠江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84.38亿元,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35.53亿元,去年同期,原保险保费收入71.94亿元,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73.71亿元,保费结构继续调整。

    “2016年,是公司在实现盈利之后,进行业务转型的第一年。在这一年中,公司大力推动业务结构转型,主动调整产品结构,降低了以万能险为主的高现价产品业务占比,转而发展期缴保障型业务和费改普通型业务,通过保单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这双重机制,来维持公司盈利的持续稳定增长。”珠江人寿相关负责人表示。

    投资收益方面,珠江人寿同样实现高增长。年报数据显示,2016年,珠江人寿的投资收益达到33.3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6.58%。

    珠江人寿保费规模的不断增加,有赖于其强大的银保渠道。据了解,珠江人寿已与工、农、建、中四大国有银行,以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州农商行、东莞银行等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多家区域性银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网点数达3335个。

    去年开始,珠江人寿个险渠道也取得高速成长,个险渠道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24亿元,同比增长171.8%。“未来个险业务渠道占比一定会逐步提高。银保在内的各业务渠道销售费用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为公司实现持续盈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珠江人寿方面表示。

    强化风险管控

    随着“偿二代”的落地,我国保险监管全面转向“风险导向”。

    “偿二代”全称是“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该体系用来监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监管的核心指标,相比于以规模为导向的“偿一代”,“偿二代”以风险为导向,这使得不同风险的业务对资本金的要求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从而显著影响保险公司的资产和负债策略。

    “偿二代”能更好识别高风险公司,引导保险公司积极调整经营理念、市场策略和风险管理,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改善偿付能力。“偿二代”的实行对保险公司的资本负债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珠江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09.02%和121.8%。

    为提升偿付能力,珠江人寿2016年进行了四次增资,注册资本变更为75亿元。同时,珠江人寿还利用资本补充债、次级债等债务工具补充资本金。“在产品销售上,珠江人寿也将优化产品结构,加大期缴产品和存续期长的趸交产品销售,从而减少最低资本占用。”珠江人寿相关负责人表示。

    流动性风险方面,珠江人寿2017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从公司实际现金流情况看,目前公司现金流情况正常,各项收支均在预算内有效执行、控制,完全能够满足日常经营需要。

    珠江人寿表示,公司坚持按照资产负债匹配的原则进行资产配置,包括现金流的匹配和久期匹配,即在当前资产配置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了未来的现金流情况。其次,公司建立了现金流预警机制,定期对未来现金流缺口提前预警,并作出提前安排,以此来防范流动性风险。

    保险业大咖论创新方向:去中心化、去中间化让客户主动与保险亲近

    每日经济新闻实习记者 胡杨 每日经济新闻编辑 曾艳艳

    7月7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7年(第二届)中国保险业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在京举行。在题为“保险业的脱虚向实:不断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形式”的圆桌对话环节,毕马威中国保险业主管合伙人李乐文认为,保险应该是风险的管理者,而不是风险的制造者,这就需要通过保险创新来提升险企风险管理能力。

    京东集团副总裁徐春俊表示,通过去中间化的渠道和去中心化的产品以及管理,要让客户能够主动地与保险亲近。

    保险创新大有可为

    今年,在保监会的推动下,保险行业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五个月,寿险公司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3205.70亿元,同比下降60.34%,而上年同期的增长率则高达171.92%。对于这一现象,李乐文表示,这说明保险行业正在努力创新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李乐文认为,保险创新体现在三个层面,分别为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在服务创新方面,李乐文介绍了目前开放式AI(人工智能)帮助保险行业减少成本等实践案例。

    德华安顾人寿总经理助理肖萍则提到了互联网保险、保险科技等保险创新领域内的几个焦点话题。她认为,诸如大数据及区块链等技术,对于保险产品创新有着极大的推动意义。前者可以应用于保险产品的开发、实现精准营销;后者则可能对保险的价值链起到重塑的作用。

    关于保险技术的创新,肖萍阐述了一个无人机运用于保险业的案例。她介绍,中国的无人机技术世界领先,将其应用在农险领域,能够帮助企业采集风险管理的相关数据,提高风险管理的精度。

    甘树烨提倡从“保险姓保,回归保障”的角度考虑保险业的创新。他指出,去年整个互联网人身保险的保单数约为2.66亿件,其中意外险就占了1.78亿件,保障型产品的件数不足600万件。因此,互联网保障型产品还有很大空间。“但光凭一家之力去填补这个空白很难,不如多家公司在某一个时间点,同时拿出最好的承保能力,给这个市场做一个推动。”甘树烨将其想法称之为“营销上的创新”,认为有助于把保障型产品更好地普及给大众。

    车险在整个财险行业中,占比超过70%,可以说是“得车险者得天下”。

    对于车险产品创新,亚太财险副总裁肖军强调,保险业一直在做各种努力,手机APP及微信都是创新服务的技术手段。以车险理赔过程为例,他提出了微信服务的几种方向,比如使用文字语音与后台的沟通时,后台要求客户拍摄图片。“客户不专业,不能拍得那么清晰,达不到理赔的要求,这就需要创新技术来达成。在使用技术的时候,要考虑用户的体验,例如由后台抓取复杂信息。处理成功后,微信的赔款支付马上就能到客户手里。”

    肖军还补充,诸如需要施救的复杂案件,可以考虑做成类似于滴滴打车的抢单模式,将社会资源为保险业共享。“然后我们做到可视化,让客户清楚救援人员的位置……这些方面我们可以向互联网的前辈好好学习。”

    关注消费者需求

    那么,保险行业的多种创新该如何应用到服务实体经济上去呢?

    对于这个问题,肖军指出,保险企业需要认清方向,找准目标,有的放矢。具体而言,要按照国家的政策以及监管的导向,紧紧围绕“新国十条”和监管的要求,围绕着法人客户、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以及个人客户的不同需求,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渠道创新以及科技应用方面练好内功,提升能力。

    “保险业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要符合国家的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等目标。而我们本身也会面临供给侧改革的问题,如果一直按照老模式运营的话,运营成本太高。”肖军认为,对于中小险企,转型创新是公司发展的唯一出路。“未来的竞争方向是成本领先,是客户体验领先,如能做到这两点,公司才有存在的可能、必要以及价值。”

    京东集团副总裁徐春俊认为,互联网的发展能够使保险业在管理上去中心化,产品设计上去中心化,销售渠道上去中间化,“这是新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徐春俊强调,让客户对于产品的选择,由被动变为主动,让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看得懂、看得明白,这也将改变目前的传统保险行业。“通过去中间化的渠道和去中心化的产品以及管理,要让客户能够主动地与保险亲近”,他如此表述自己的观点。

    此外,作为主持人的李乐文也在对话中与几位险企高管交换了关于理赔服务创新的看法。

    肖萍认为,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各家险企在提升理赔效率方面都有更好的表现。以微信理赔为例。现在,各个公司都为客户提供了线上的自动理赔通道,客户的理赔过程变得更为便捷,极大提高了理赔效率。而对保险公司来说,她指出,理赔手段的创新能使保险公司更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